刘鸿彦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
跨年晚会的节奏模式初探——以湖南卫视跨年演唱会为例
刘鸿彦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
跨年晚会自2005年兴起至今,已有10年历史,尤以国内跨年晚会开创者湖南卫视的跨年演唱会领跑,其连续10年都是收视率冠军。本文通过定性研究对节目定位以及传播效果作分析,从定量角度,分析近5年湖南卫视跨年演唱会的演出模式,以“节奏”为切入点,探寻“晚会节奏”这种贯穿始终、影响全局的隐性力量,从而为晚会创作提供理论支持。
晚会节奏;跨年演唱会;湖南卫视
以歌舞为载体的跨年演唱会逐渐成为电视跨年活动最普遍且最受欢迎的形式,湖南卫视收视率稳居榜首的现象背后具有亟待挖掘的成功之道。“节奏”在电视晚会中承担重要角色,决定了视听变换的快慢、节目衔接的张弛、气氛亦庄亦谐等。
节奏是赋予音乐内在美的一种韵律,除在音乐上的应用,还具有更广泛的含义。艺术形式中朗诵台词的张力、舞蹈空间调度的冲击力、戏剧冲突等,都是节奏运用的体现。节奏是渗透在晚会视觉造型、音乐音响、观众心理中的一种变化规律,这种规律赋予晚会极具美感的观赏性,是艺术再创作的参考依据。电视晚会作为一门综合艺术,节奏体现在诸多方面:
(一)视觉节奏
晚会现场呈现的舞美和灯光设计从颜色、结构、体量等角度,划分了空间节奏。例如,延展型舞台具有的超空间,配合多人齐舞,将原本激昂的节奏放大。电视机及移动终端前的受众,接收的是经过摄像、导播及其他技术加工后的场面,镜头切换是对节目情绪和节奏的二度创作,不仅要求与场面内容相适应,在具有叙事特征的节目里还要制造符合时空特征的蒙太奇节奏。
(二)听觉节奏
音乐利用节拍和旋律的起伏变化感染受众。音响的主要功能是声画统一和调动观众情绪。典型的音响设计是为节目互动增加的即兴音效,把握好音响设计的时间、频率、音强、速度,才能更好地契合晚会节奏。主持人串词通过文学表达和语气语调的渲染,形成一个情绪场来调节节奏。如果主持人在一场较长时间的演播中出现频率过高,并且有大量的念白易使节奏拖沓。相反,如湖南卫视2015跨年演唱会,其减少了主持人的出场频率,提高了口播语速从而提升了整体节奏。
(三)心理节奏
一台跨年演唱会利用视听语言的速度变化、强弱交替,形成错落有致的节奏变化,使观众的心理状态随之改变,从而产生情绪上的共鸣。常见的观众支持决定选手去留、APP终端调机切换、360°全景直播等高级互动形式,都是影响心理节奏的手段。
国内电视跨年晚会自2005年发展至今,湖南卫视始终保持收视佳绩。要更为全面深刻地认知跨年晚会这种节奏模式,湖南卫视跨年演唱会当属不二样本。
(一)节目本身的客观节奏
第一,音乐节奏。生理基础试验表明,高而促的声音易引起筋肉及相关器官的紧张激昂,低而缓的声音则使之弛懈安适。声音由弱及强的变化创造出由远及近的逼迫感,使节奏感加强,情绪紧张;相反则使听众逐渐抽离,有疏远感,情绪也趋于缓和。跨年演唱会以音乐为主要构成元素,音乐节奏的变化几乎决定着整场晚会的节奏变化。笔者选择了曲调、音强两种影响音乐节奏的元素,总结两种典型节奏类型:
递进型:一场晚会有一个整体节奏,一个最大高潮,划分到每个段落,有段落节奏和小高潮,递进型既可以表述一个节目、一组节目的节奏变化类型,同样也适用于整场晚会的节奏变化规律:开始(小高潮)—前部(平稳发展)—中部(小高潮)—后部(攀升发展)—压轴(高潮)—结束(收尾)。[1]
对比型:“如果递进是一种‘加入了过程的对比’,对比就是一种‘省略了过程的递进’。”[2]例如,张凯丽+玖月奇迹由《征服》→《中国范儿》;再如连续节目陈学冬《不再见》→汪峰《怒放的生命》→汪峰《一起摇摆》。张凯丽作为20世纪90年代的明星代表和新生代偶像本身存在反差,加之《中国范儿》衔接《征服》的对比,剥夺了欣赏者的预期机会,从而产生一种新鲜感和奇异感。正如“抒情小生”陈学冬和“摇滚先锋”汪峰的对比,让观众感受节奏反差带来的魅力。
第二,主持节奏。主持人承上启下,同时兼具传达导演意识的功能,对晚会节奏具有一定的调节和把控作用。湖南卫视以符号化的主持风格来迎合观众喜好,既便于观众对主持人话语的认同,又使主持人在调控把握节奏时更为得心应手。此外,主持人出现的频率、时长、时机也是为了隔断节目,调节长时间欣赏演出的张弛节奏。
(二)收视心理的主观节奏
互动节奏:湖南卫视跨年演唱会善用场内外互动。2011年,镜头扫描观众,选取“给力瞬间”;2013年,人气偶像张根硕与粉丝现场互动;2013年,刘德华请所有观众向爸妈表达爱;2014年,羽泉和全场共同录制新版《最美》;2015年,芒果TV首推“360°全景直播”,客户端任选观看视角,新型观演关系为互动增多了砝码。这样的互动策略通过改变观众的“心理节奏”,使晚会现场节奏和互动节奏同步,成功调动观众情绪,降低换台的速度,达到吸引受众的目的。
动情点:2011年,首次利用3D全息投影制造郁可唯、邓丽君同台穿越,是当晚最大的收视亮点;2013年,烧伤后的俞灏明涅磐800天后回归的清唱,令其成为当晚热门话题;2015年,《爸爸去哪儿》曹格一家的温情守候和杨幂、刘恺威新婚夫妇的甜蜜对唱,唤醒观众内心深处的感动。这些精心设计的动情环节使晚会节奏呈现明显的层次感,使观众情绪有一个输出口,自觉跟随导演设计的节奏,是值得借鉴的成功之道。
(三)节目编排的节奏体现
“演唱会”的节目编排形式基本是固定的,2015年湖南卫视跨年演唱会总导演廖珂接受笔者采访时,对节目编排的节奏提出了中肯的观点:“根据每个艺人的收视特性和受众特点安排时段,并在每个广告前编排有收视分量的艺人。”如此便使节目的安排有据可依,也能更好地合理布局,形成错落有致、情感起伏的观赏节奏曲线,从而吸引受众,收获强势收视率。这一点在2015年湖南跨年演唱会收视峰值中可以得到印证:当晚的收视峰值出现在21:25~21:30,通过明星预告和观众抽奖在1小时30分时对晚会做隔断,然后以“情歌天后”杨钰莹慢歌进入,配合高开机率的时段,安排极具人气的杨幂、刘恺威新婚夫妇组合,让观众在近2小时的喧闹后进入舒缓阶段,可谓张弛有度的节奏型。
(一)视听结合创造节奏韵律
视觉节奏由内在节目变换及外在镜头运动产生,对人体生理特征来说,运动可以对观众保持最高的吸引力。要加强视觉节奏感,节目内容及镜头变化要注重对“运动”的表现。听觉节奏在跨年演唱会中主要由人声(包括主持人和演员及观众)、音乐声、音响声构成,这些发声元素本身具有节奏韵律,要将之与视觉节奏恰当融合。
跨年演唱会是多种电视元素和手段综合互融的整体,无论是视觉节奏还是听觉节奏,都是为表达晚会情绪服务的,要有效调节和把控晚会节奏,将视觉变化和听觉律动有机结合,创造1+1>2的效果。
(二)主客观统一把控节奏模式
主观节奏指受众对于现场发生的客观事物的心理情绪跃动,“有规律的节奏都必能在生理、心理中印为模型,都必能产生预期,预期的中与不中就是节奏的快感与不快感的来源”。[3]因此,把握主观节奏的关键是提前了解观众的心理预期,从而构思符合观众心理预期的晚会节奏。客观节奏,便是具体到某一事物、某一元素变化产生的规律,在晚会中就是由物理层面的视听元素打造的段落节点,客观节奏的调节方式会落实到具体的灯光、音响、调度上。一台成功的晚会,势必要秉持主客观节奏统一的原则,驾驭和解构整场演出编排。
(三)从受众心理入手强化晚会节奏意识
节奏的构思和控制需从观众的心理需求出发,达到顺应和引导观众心理感受的目的。根据跨年演唱会在百度中的搜索数据,2013年9月至今,关注“跨年演唱会”的人群主要分布在南方沿海城市,年龄在20~29岁的影视粉丝、综艺达人、“音乐疯子”,并且男性观众居多。在这个年龄段的男生“综艺粉”具有注意力分散、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的特性。电视制作者要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阶层的需要来制定符合受众心理状态的节奏型,通过对事件的时间和空间安排,适时制造兴奋点,创造张弛有度的节奏,才能持续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电视跨年晚会在10年的成长历程中有发展、有制约,依照目前观众对跨年的持续热度,跨年晚会仍会占据节庆晚会主流市场,但多年来以“烧钱”“拼明星”为主的竞争模式仍制约着跨年晚会的发展。本文从节奏把握的角度对跨年演唱会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以期对电视创作者有所助益,使跨年晚会重焕生机。
[1] 冯静.节奏是决定电视文艺晚会成败的关键因素[J].广电时空,2014(6):47.
[2] 于培杰.艺术节奏论[M].山东:齐鲁书社,2013:186.
[3] 朱光潜.诗论[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108-119.
G222
A
1674-8883(2016)20-012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