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春晚中传统仪式意义的消逝

2016-02-28 18:59:38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春节继承消逝

李 思

(河南大学,河南 开封 475001)



央视春晚中传统仪式意义的消逝

李 思

(河南大学,河南开封475001)

摘 要:央视春晚从开播到现在,已经陪伴大家走过了32年(至2015年)。30多年来,收看央视春晚已经成为中国普通百姓必不可少的一种习惯,它代表的是一种仪式意义。然而,步入新媒体时代以来,关于春晚有无存在必要的争论一直存在。这是央视春晚仪式意义逐渐淡化的一种体现,也侧面反映了春节这种传统节日所扮演的角色日渐变化。讨论和反思春晚存在的必要性更多的应该是呼唤大家对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的回归与继承。

关键词:央视春晚;春节;仪式;消逝;继承

一、央视春晚的仪式意义

“仪式”在《对外交流大百科》中被解释为,按礼仪需要,某一活动规定的以示隆重的形式和程序。汉语“礼”的原义之一即为表示敬意、隆重而举行的仪式。从1983年春节开始,央视以一种当时全新的形式欢庆传统的春节:初次设立晚会主持人,观众席设为茶话会的形式等。32年来,央视春晚在中国普通百姓心中逐渐成为除夕守岁必须观看的一个节目。所以,央视春晚在2012年被认定为“全球收看最多的联欢晚会”。这足以证明央视春晚的重要性,它已不是一场简单的联欢性质的晚会,而更多地被赋予了一种“仪式”意义。

第一,在娱乐节目相对匮乏的八九十年代,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就像一阵清风一样吹开了人们的娱乐意识。这也是央视春晚能够走进千家万户的原因之一。20世纪80年代,娱乐节目在中国的电视节目发展过程中还是一个极其新鲜的概念。改革开放不久,人们的思想刚刚从禁锢中解放,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让多数百姓开始有了娱乐的意识。春晚可以说是人们记忆中是最早、最有影响力的娱乐节目。

第二,央视春晚从创办初期就开创了很多新的节目形式,也涌现了许多优秀的艺术家。春晚捧红的著名艺术家有陈佩斯、朱时茂、黄宏、李谷一、赵本山、宋丹丹等。他们至今依然是活跃在舞台上的艺术家,不仅为广大观众所熟悉,也成了每一年春晚最被期待的演员阵容。高质量的节目是春晚经久不衰的主要内在因素。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30多年的时间里,央视春晚虽然是一年一次,但是在春节这个本身就带有特殊意义的传统节日中,春晚从一诞生就显得尤为特殊和重要。对春晚的重视是人们对春节这个传统节日重视的体现。

二、央视春晚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全面对外开放,兼容并包,也产生了很多“舶来”的节日。例如,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等。这些节日深受80、90后年轻人的喜爱,而传统的春节却由于各种因素“年味”越来越淡。

第一,过时的过新年穿新衣。早些年,过新年穿新衣是很多孩子盼望过年的原因之一。每逢过年,家中长辈就会为自家孩子添置一套新的衣服。然而,在当今社会,穿新衣已经失去了过年的色彩,人们的生活条件足以满足随时添置新衣的要求。

第二,商业化的年夜饭。过去,年夜饭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一顿饭。家家户户要提前一个星期准备和置办年夜饭,全家人一起吃着年夜饭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是人们对春节最初的记忆。随着社会的发展,年夜饭的商业化性质越来越浓,很多人选择在酒店吃年夜饭,不仅失去了准备年夜饭的氛围,更错过了观看春晚的最佳时间。

第三,工作压力与消遣方式的改变。竞争越激烈,人们工作的压力就越大,加班和值班也成了很多人的过年必备。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全面覆盖,多数年轻人成了智能手机、互联网的“奴隶”,消遣的方式从走街串门发展到低头刷手机自媒体。

年味儿的淡化让央视春晚走入了一个亟待出新出奇的瓶颈状态。尤其是许多80、90后,对春晚的态度不冷不热,更有一些人过分追求春晚节目的内容和层次。尤其是近些年,要求取消春晚的呼声越来越高。2015年的春晚在节目遴选过程中就出现了很多“荒”的传言:春晚主持人荒、春晚小品荒、春晚经典演员荒等。不得不承认,近些年的春晚确实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各大地方卫视的娱乐节目成为观众分流的一大因素。近些年来,地面卫星频道的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格局。特别是湖南卫视、浙江卫视等,领先各大卫视,培养了一大批忠实的电视收视观众。

第二,互联网时代,草根精神让网络春晚逐渐兴起。从话语权来说,央视作为国家对外宣传的官方平台,应该有更大的空间,但话语权往往是一把双刃剑。作为官方对外宣传的媒体平台,央视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国家的形象。因此,央视春晚从节目形式到节目内容,审查程序都是非常之严格的。而互联网时代网络中的话语权似乎往往缺少“把关人”的限制,节目感情的发挥空间更加宽阔。

第三,2015年,与新媒体首次结合的偏差让春晚被喧宾夺主。2015年的央视春晚,在节目直播期间鼓励观众不间断地“摇一摇”,抽取红包。每整点期间,收看央视春晚的观众可通过微信摇一摇的方式获得央视送出的红包。这次尝试唤回了很多年轻一代的观众,但是结果却具有两面性。很多观众沉醉在摇一摇的游戏当中,错过了央视春晚的许多内容。可以说,摇一摇成了当年央视春晚的亮点,却喧宾夺主,留下了很多不尽如人意的遗憾。

春晚的仪式意义似乎是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淡化的。但走过30多年的历程,其在春节的意义依然是不可取代的。讨论春晚有无存在的必要性,更多地折射出人们对传统节日的一种态度。春节是一种传承,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与发扬。在精神文化相对匮乏的年代,春晚对丰富文化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即便在物质和精神极大发展的现在,春晚对我们依然非常重要。春晚是否退出历史舞台其实应该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即便未来没有了春晚,应该还会有其他的方式庆祝春节。但是,传统节日仪式性意义的消逝,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反思的。

参考文献:

[1]马丽. 80后逃离春晚现象研究[D].内蒙古:马丽,2013:5-10.

[2]魏嘉桐.寻回渐淡的年味[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0,30(3):41-45.

[3]欧阳宏生,李镭.中国电视50年发展历程[C].四川:新闻学论集,2008:239-250.

中图分类号:G22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5-0104-01

作者简介:李思(1989—),女,河南濮阳人,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猜你喜欢
春节继承消逝
《消逝》
青年文学家(2023年8期)2023-06-14 01:10:55
消逝的红颜
散文诗(2017年15期)2018-01-19 03:08:02
我在国外过“春节”
华人时刊(2017年1期)2017-02-16 17:36:34
浅谈杜审言、杜甫的祖孙关系:推崇、继承、发展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1:48:10
浅论紫砂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论电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
电影文学(2016年16期)2016-10-22 10:53:56
谐音现象与年味的营造
气象科技史研究领域又一重要学术成果
企业导报(2016年6期)2016-04-21 17:45:07
中国年味,世界好味
人民论坛(2016年6期)2016-03-18 11:50:08
央视“春晚”对新年俗文化的呈现
今传媒(2016年1期)2016-01-20 00:3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