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琪
(云南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从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的微电影看民族文化的传承
——以微电影《最后的舞者》为例
王瑞琪
(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云南昆明650000)
摘要: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传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微电影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微电影《最后的舞者》斩获了不少国际微电影节的大奖,让云南佤族这个少数民族受到国内、国际社会人士认可,影片中我们不光看到了独特的佤族传统文化,也让人们意识到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现状,呼吁人们关注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本文从微电影《最后的舞者》的角度分析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族文化;传承
随着外来异质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中不断介入和渗透,政治中心化的体制逐渐削弱,市场对社会发展的调控作用增强,少数民族文化面临消解的危险。[1]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播渠道多样化。微电影成本低、传播渠道广等优点,使其成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中流砥柱。近年来在各地的微电影节上,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题材的微电影受到观众和评委的好评,少数民族文化也受到公众的关注。
微电影《最后的舞者》讲述的是我国最后一个佤族原始部落——翁丁村的最后一位舞者的故事,影片以一位来自俄罗斯的地理杂志记者的口吻展开,描绘了佤族的传统文化,使其更具神秘性和吸引力。编剧并未刻意渲染民族文化,而是通过对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的一个个场景来表现佤族的传统文化,让观众自己体会其中的奥妙。原始的打猎方式、宗教仪式、服饰、语言、舞蹈作为体现少数民族文化的元素被加入到微电影中。魔巴既承担着自己的宗教职能,又是坚守家园的老人。而埃来作为留下来的唯一一位年轻人是为数不多的坚守和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年轻人的代表。
电影通过人们的日常生活表现佤族人民的精神面貌和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让我们了解了佤族传统文化现在面临的种种困境,这是通过对三种不同年轻人的刻画来表现的。
(一)受到外界的诱惑想走出去
影片表现的第一类人就是经受不住外界的诱惑,决心走出去的年轻人。经济社会的高度发展,信息传播的便捷让许多少数民族青年人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并被外界所诱惑,选择离开家乡到外面闯荡,彻底告别以往的生活方式。少数民族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传播之间存在不对称性,外界信息传播到少数民族地区,改变了一部分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年轻人离开家乡,使得民族文化传承缺失了传承的介质。
(二)迫于生活压力被迫走出去
第二类人是那些迫于生活压力而不得不走出去闯荡的年轻人,这在所有离开家乡的少数民族年轻人中所占的比重是最大的。少数民族生活区域的经济、社会、交通、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生活压力迫使他们走出大山,谋求新的出路。村落中的年轻人都离家到外面打工,正如影片中魔巴说的那样“你们全都走了,寨子里就没有年轻人了”,这句话更指出现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已经非常严峻。
(三)坚守故土保护传统文化
影片重点刻画的是一位在朋友们都离开家乡到外面打拼时仍然坚持留在寨子中的佤族年轻人——埃来,埃来代表了一小部分仍然坚守自己民族文化的年轻人。编剧在埃来身上花费了许多的精力,讴歌了埃来代表的这一类坚守传统的年轻人,让我们开始重视被忽视的民族传统文化。其中我们也不能忽视寨子的巫师魔巴,他对年轻人离开家乡的无奈和民族文化无人传承的担忧也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一)民族文化急需得到认同
大众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不了解和传播渠道的缺失,使得在普通人眼中少数民族文化是神秘的、落后的。所以我们要大力对外传播少数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提高文化的认知度、认可度和认同度。微电影由于成本低、制作周期短等优势,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亚洲微电影节落户云南临沧,刺激了云南本地微电影产业的发展,《最后的舞者》作为云南本地制作的微电影,不仅在2015年的亚洲微电影节上获得赞誉,还在其他国内外的微电影节上屡获佳绩。这既是对影片制作技术上的认可,也是对佤族这个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可,更是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集体认同,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微电影事业的发展,为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支持。
(二)群众文化意识淡薄,思想落后
由于经济、教育的落后,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思想落后,没有文化的危机意识。大部分少数民族只有语言而无文字,民族文化一直靠口耳相传,年轻人逃离自己的故土导致无人传承传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面临失传的危机。我们在努力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也要加紧民族地区精神文化方面的建设。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不仅是对外的,更是对下一代的传播,因为只有在保护好民族内部文化传承延续的基础上,才有主动交流整合的可能性。[2]学校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民族地区的学生们应该从小就学习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意识到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老人可以到学校中讲述本民族的历史,教授传统技艺,使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三)保护民族文化刻不容缓
云南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但经济利益至上的理念弊端使我们认识到保护民族文化刻不容缓,应该寻找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良好的结合点,对受众进行积极引导,让内容本身的魅力与渠道选择的正确性产生双重正面的效应,实现传播效率的最大化。[3]在民族文化的保护上需要各方面通力配合,政府既要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建设方面的投入,还要树立民族发展的长远目标。要引入市场机制,发展民间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工作,保护民族文化传承人,发展民族文化事业,吸引更多人投入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利用多方面的资源,如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微博、微信、网站、微电影等新媒体,积极参加国际性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既能传承下去,也能更好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樊华.传统与现代的互动:以沧源佤族艺术为中心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90.
[2] 仁青卓玛.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利弊研究——以藏族文化传播为例[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4):79-81.
[3] 赵晓晴.新媒体视域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动因与策略[J].东南传播,2015(9):45-47.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11-018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