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然
(河南大学,河南 开封 475001)
电视出镜记者综合技能训练方法研究
——以体态语为例
段然
(河南大学,河南开封475001)
摘要:我国现场报道在的八九十年代逐步发展起来,不到二十年的功夫,其在电视新闻节目中比重越来越大,所以对出镜记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体态语,在现场报道中起着重要作用。在现场报道即兴表达的过程中,需要做到灵活运用体态语,结合节目的主题从而反应现场的情况,拉近与受众的间隔,促进我国电视行业进一步发展。出镜记者不断地涌现在观众面前,观众对出镜记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关键词:出镜记者;体态语;现场报道;受众
电视是三大传统媒体之一,视觉形象是它最大的优势。现场报道要求记者以最短的时间,最快到达现场,灵活地组织语言,把握现场,而体态语表达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把握现场报道的现状,如何调整现场报道中体态语运用技巧,对我国主流媒体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现场报道改变了观众和电视“人机交互”模式,即“交往交流”。
(一)出镜记者现场采访报道的特点
经过对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角色剖析,希望对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人们发挥非语言技术,进一步沟通思想情感的交涉,即“非语言社交”,又称“非语言流传”,是传播学中的一个首要分支。电视是一种大众的媒体,只用口头语言是不够的,它除了电视节目主持人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使用语言表达,同时需要非语言沟通,为使用面部表情、手势、姿势、行为状态提供了载体。
(二)出镜记者现场采访报道的作用
现场报道是先进的新闻报道形式,记者的作用更是毋庸置疑。该报道是一种新的形式,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应用得越来越广泛。新闻记者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的现场声音模式,有记者的新闻报道,能缩小受众与媒体的距离。出镜记者不同于一般的文字记者,其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底以及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与人的意识相关的表达,身体语言显示出人的潜意识,它能揭示人的真情实感。语言和身体语言,共同组成的现场报道主持人记者的形象。可以表现节目主持人或者记者的内在涵养和社会的特点,也是信息有效传播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体态语是一门艺术
从体态语在新闻节目中的角度来说,出现在镜头画面中的人物,无论是动作还是细节,都会表现得非常的明显,有着视觉的敏感。作为一种非语言得艺术,应该按照现场节目的风格来定位自己的装扮。在出镜记者的采访过程中,根据场合来选择自己的装束,使得在使用体态语的时候更加得体。外形上的装扮无可厚非,然而面部的表情更加需要注意。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过,“脸部的表情是多少世纪培育胜利的言语,比嘴里道的更繁杂到千百倍的语言。”用姿势、动作、面部表情传达信息,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和艺术。
(二)体态语与新闻出镜记者的关系及应用
身体语言在有声语言中起到辅助作用,强调将视听结合,通过观察,无论是视觉还是听觉的都对出镜记者有着极大的影响。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不单单是目光,还有手势、身体姿态,面部表情的准确表达更使出镜记者锦上添花。出镜记者的有声语言和体态语的运用,需要随之变化,不能一成不变。也不能从头到尾一直微笑,最重要的是把新闻内容一起活跃起来,表情和新闻相互协调,更好的传达给观众,这样才更加有感染力。
出镜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除了服饰、发型、妆容等构成出镜记者形象的非语言符号外,体态语决定着画面视觉能否构成现场真实的传播。在新闻调查中,有一期节目《河水和村庄》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长江:(这水)看着挺浑浊的。
村民:这儿的水就是很浑浊。
长江:现在吃的还是这个水?
村民:吃的就是这个水。
长江:就是打这个水出来烧饭?
村民:澄一会。
长江:我也试试,(捧起水,闻了闻继续喝到嘴里吐了出来)闻不出什么气味,喝这水,不好喝。这水是多少米的水源?
村民:十米左右。
长江:村里大部分人都是用这个水?
村民:深井很少,有个别人可能打得到二十米三十米那么深。
我们不难看出,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通过视觉、嗅觉察觉不出水质的问题,但味觉可以。记者亲身去尝了这个十米深水井的水,发现根本无法下咽,立马就吐了出来,这一系列的动作都反映出这里的水是无法使用的。经过交流发现,尽管如此,村民们还是使用这样的水生活着。记者这样的行为体现达到了效果的传播,这期节目,出镜记者的亲身体验比检验结果上的数字更加有说服力和直观效果。
出镜记者除了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和较强的语言表达功力以外,还要具备较强的现场应变能力和身体语言作用的发挥。因为很多时候需要记者去引导受众,表达出节目的中心思想。
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采访中,是用面部表情语言、手势语言来传达信息的,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出镜记者的表情体态传达着一种无声的信息,其作为有声语言的一种补充,更是表达情感态度、提示信息内涵的一个重要的手段。肢体语是一个记者综合品质的体现。出镜记者一定要充分地利用体态语,灵活的发挥体态语的作用,才能使自己更好地传播信息,塑造成功的新闻工作者形象。
参考文献:
[1] 罗莉.实用播音教程(第四册)[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5.
[2] 张颂.中国播音学[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1.
[3] 宋昭勋.非语言传播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95.
[4] 宋昭勋.行为语言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1.
中图分类号:G21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11-0161-01
作者简介:段然(1992—),女,河南新乡人,河南大学2014级广播电视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