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馨
(河南工业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0)
分析网络舆论给我国公共决策带来的影响
张馨
(河南工业大学,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新时代互联网的诞生和迅速普及,打破了人类传统的信息传播和交流方式,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也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拓展,公共领域资源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利用,从此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网络舆论的作用具有双面性,虽然可以对公共政策的合理化、科学化和民主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也可能会在公共决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产生消极的作用。这符合辩证唯物主义中的“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的特点,所以我们要客观辩证地看待网络舆论,要以理性的态度看待网络舆论。
关键词:网络舆论;公共决策;影响
迅速、便捷的互联网网络技术,使国家的公共决策能够很快被广大网民所了解,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的民主化,国家公共政策的公开化,使广大网民能献言献策、积极参与。目前,网络舆论与公共决策制定的有效性课题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网民结构的不断变化,以及网民规模的迅速扩大,关于网络舆论给我国公共决策所带来的影响仍需要进一步探究。在分析网络舆论给我国公共决策带来的影响时,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关注国内外此类课题的研究现状,从社会学和传播学角度进行分析,拓宽研究思路、创新研究方法,把网络舆论给我国公共决策带来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
网络舆论是指公众对社会上一些现象和问题,通过互联网平台表达的自己对事件的观点和意见,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事态的发展产生相应的影响。网络舆论平台一般为博客、微博、QQ、微信、论坛等,网络舆论基于某一具体的社会热议事件,广大民众在公共论坛上展开讨论,进而形成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观点和看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言论自由和征求公众意见的民主性、参与性,最终根据民众的观点制定公共决策。
公共决策是指具有公共管理职能的政府部门或社会公众对社会公共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为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而制定实施方案的过程。公共决策包含作用对象的客体和直接或间接参与制定过程的决策主体。在制定决策时,要充分考虑到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个体利益的维护与协调,要处理好网络舆论与公共决策的关系。
(一)为公共决策提供信息来源
决策质量的高低由信息来源的准确程度决定。只有决策部门准确掌握广大民众的关注点,准确把握社会发展趋势,才能做出正确的公共决策。我们现有的舆论服务平台的主要功能是发布已经制定的社会决策,但不能及时将广大民众的聚合观点传递到上级决策部门,严重影响了信息反馈的及时性、科学性。只有合理开放舆论平台,让公众对社会焦点、突发事件以及所关注的社会重大决策和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根据社会发展实际积极提出可行性方案,让公众敢说、想说,实话实说才能真正体现出民主性的参政议政。
(二)便于公民表达利益诉求
原始的人民意愿只有通过网络舆论的形式才能真正地参政议政,决策部门才能够真正了解到广大老百姓的心声。只有通过网络舆论及时集中民智,使公众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社会决策中来,才能有效利用这一便捷的途径,提高处置社会焦点问题的效率。在网络上,公民对利益的诉求可以不考虑面子,畅所欲言,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最原始、最真实的民众意愿,只有准确把握了公民利益的诉求,才能制定出顺应民意和社会发展的决策部署。
(三)有效纠正公共决策偏差
公共决策的整个过程,网络舆论都可以参与和实时监督,能有效纠正决策偏差,提高公共决策的正确性。在制定好某一项政策但尚未实施时,可以在网络舆论平台上进行意见征集,根据意见反馈对公共决策方案进行适当调整,完善决策细节。这样公共决策的发布和实施,在很大程度上顺应了公民利益诉求和社会发展趋势,这样结合了社会公众意愿的公共决策,执行起来就会比较容易,执行的效果也不会和既定目标产生较大的偏差。所以网络舆论能够有效纠正公共决策的偏差。
(一)网络舆论的先天缺陷削弱了公共决策的正确性
公众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来摆脱现实社会中的束缚进行自由交流。网络具有虚拟性和匿名性,虽然公众能积极参与,但是其舆论的真实性不能得到充分保证,这就大大削弱了网络舆论的参考价值。有些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问题虽然在网络上占据头条,公众参与度看似很高、人气很旺,但实际上是“网络水军”的故意炒作。在这种情况下,网民跟帖讨论极易被一些利益集团操控,失去了网络舆论本身所具有的实际参考价值。此外,网络作为一个交流平台,由于人们交流的方式和偏好不同,直接导致一些观点趋于理想化,缺少理性思考,很容易形成极端观点,降低了可参考性。
(二)不能充分保障公共决策的公共性
调查显示,我国网民结构层次严重失衡,虽然年龄结构在不断变化,但是目前30岁以下网民的比例占总网民数的60%,而60岁以上的网民在网民总数中只占2%,这种年龄结构的严重失衡直接决定了网民建议很难代表全体大众的意见。另外,网民的文化水平不同,看待问题的观点和出发点也不同,网民的学历程度也可能制约网络舆论的可取性,所以网络舆论很难保障公共决策的全面性和公共性。
(三)降低公共决策的效率性
网络的虚拟性导致公众参与讨论出现不规范的现象。对于网民而言在网络虚拟平台进行交流沟通,相对自由,人人都可以自由地发表观点,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网民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随意发表不正当言论,或容易被其他别有用心之人利用,蛊惑决策主体,散布谣言、夸大事态发展,使决策部门无法快速、准确地从中找到有效信息,因此难以提高公共决策的效率。
(一)寻找新思路
互联网有利有弊,公共决策部门要充分认清形势,去伪存真,大胆地引导和利用互联网健康积极的一面。在工作中改变工作思路,在网络时代树立新的决策理念:第一,树立价值兼容、利益双赢的决策理念,以保证公共决策系统在利益多元化的问题上兼顾各种社会群体,最大程度地维护公众利益;第二,提高网络舆论的引导和整合水平。公共决策主体要对社会热点进行引导,对公众情绪加以疏通,缓解网络舆论压力。由于社会的发展水平与人们的收入水平极不协调,社会公众对某些社会问题的看法较为极端,产生了一定的消极情绪,因此决策部门要适时引导、换位思考,尽快解决问题。
(二)提高主体参与能力
公共政策的制定要求网民积极参与,合理表达利益诉求,理性思考问题,正确规范地使用网络交流平台。要提高网民参与公共决策的主动性,就要引导广大网民树立理性的利益价值取向,通过培养网民适度参与、主动参与的意识来实现其对自身利益诉求的合理表达和对公共决策的关注参与。首先,政府要把握好信息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现社会整体的信息化,扩大网民的结构和规模;其次,对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等弱势群体要普及网络电脑知识,有效引导公民积极参政议政,扩大和提高主体参与的能力和水平。
(三)寻找新的协调方法
根据我国网民结构的特点,要想制定正确的公共决策,就必须尝试寻找新的协调方法,建立新型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深度融合,合理优化资源配置,使用调查、投票、听证等多种方法来弥补网络舆论的不足,确保民意更加全面。采用新的协调方法平衡公众群体利益,通过各种客户端传播有效信息,让不同利益群体代表参加讨论商议,以求公众决策最终能够得以顺利的制定和实施。
(四)加强建设监控体系
网络传播速度快、扩散率高,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政府必须加强监管,才能使网络信息化管理更加规范、网络交流更加文明、网络舆论的真实性价值才能得到保障。因此,要想构建一个健康文明的网络平台,政府必须加强监管体系建设,提高网络道德责任观念,发挥理性思考的权威性。建立健全网络法律体系,对网络上的不文明行为进行专项整治,提高对互联网网络技术的监控水平。
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网络平台交流方式的自由性、传播速度的迅速性、公众参与的多样性都使网络舆论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公民针对社会焦点问题,通过网络虚拟空间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进行网络上的维权,将关注同一问题的网民意见聚集在一起,给相关部门造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应该深入分析网络舆论给我国公共决策带来的影响,通过合理引导、加强监管、鼓励公众参政议政,使我国的公共决策更能体现多数人的利益,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婷婷.网络舆论给我国公共决策带来的影响[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
[2] 江黎.浅谈网络舆情对地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J].大观周刊,2011(02):99-101.
[3] 常瑛.对现阶段我国网络舆论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思考[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10(09):32-36.
[4] 汪宇杰.网络舆论与政府公共政策[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3):93-96.
[5] 李发戈.网络舆论对政府公共政策的影响[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9(03):31-33.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11-0070-01
作者简介:张馨(1991—),河南人,中国传媒大学文学硕士,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新闻学,舆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