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林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从2016央视春晚看国家节庆叙事的符号表达
王博林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要:央视春晚在不断追逐艺术理想,同时,受众强烈的情感投射及春晚所处的特殊时间节点也使其成为宏大国家叙事的平台。本文运用符号学理论对2016央视春晚的符号文本呈现与意义生产进行分析,认为国家节庆叙事应有效观照受众渴望“欢乐团聚”的心理诉求,通过把握伴随文本来调控叙事语境,加强叙事理性及对受众情感诉求的仿真。
关键词:央视春晚;符号学;国家节庆叙事
国家节庆叙事根植于国家叙事。学者赵新利认为,国家叙事是“以国家为主体的政治传播”,旨在对内引导认知,对外展示形象。基于以上表述,笔者结合节庆这一限定因素,将国家节庆叙事界定为叙述者以重大历史与现实题材为对象,在节庆活动期间以新闻报道、主题晚会、文学影视作品等方式,构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共筑国民记忆的过程。它在不同语境下按照相似的标准继承与衍生,有着规范化的主题、既定的叙事结构与严谨的符号体系。
央视春晚作为全球收视率最高、持续时间最长的综艺晚会,首现于1983年。愈发显见的宏大叙事诉求是社会转型时期建立民族共识的需要,也是国家主流媒体发挥政治涵化作用的途径之一。因此,央视春晚这一影像叙事场是探究国家节庆叙事特征的典型文本。叙事是包含特定修辞动机的象征行为。电视媒介通过对图像、声音和色彩等表象符号赋予象征意义来构建媒介景观,进而传递交流精神内容。符号学作为一种方法论,对剥离意象下隐藏的深层含义有一定作用。本文尝试运用符号学理论对2016央视春晚的符号呈现与意涵表达进行简要梳理,以期对国家节庆叙事的叙事特征进行提炼。
伴随文本是同符号文本一并传递给受众的一切附加成分。依照社会约定,单纯的符号组合被赋予更微妙的意义,在为传播营造特殊语境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释义的过程。生产伴随文本也称前文本,受文本生产时全部文化语境的影响。春晚主题显然是一种生产伴随文本。“你我中国梦,全面建小康”作为2016年央视春晚的主题,体现了宏大的主流叙事基调,这是对2016年作为十三五决胜小康开局之年这一“同时文本”的呼应,与2008年春晚主题“携手共进盼奥运”有着类似的思考路径。显性伴随文本显露于文本框架之上,包括副文本和型文本(体裁)。舞美涵括灯光、布景、服装等看似边缘的文本元素,是春晚副文本的重要一环。央视用简化舞美这样的艺术手段无声言说中共中央“八项规定”和“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要求,成为受众解读过程中不可疏离的限定因素。总的来说,伴随文本并未直接参与国家节庆叙事,却以非叙事话语为叙事的展开铺陈特定语境,形成心理暗示。叙述者应重视受众对伴随文本过分信任的“伴随文本过执”现象,为叙事铺陈合理语境。
在为国家节庆叙事设置恰当语境后,叙述者应将注意力转向叙述过程本身。这就不得不考察符号文本的双轴关系:选择轴代表文本入选的共同因素;结合轴则是文本有机衔接的线索。笔者尝试梳理2016年央视春晚节目,认为其具有一些共性:叙述者方面,除了《茉莉花》与《铁血忠诚》的表演者为同叙述者,其余都是凌驾于叙事之上的专业演员;叙事模式与诉求方面,用第一人称主观叙事模式对国家事件加以呈现的居多;主持词上,几乎全部采用第一人称评述叙事来对年度集体记忆直接言说。这一过程中,严格意义上并不直接参与事件的异叙述者以第一人称对宏大事件直接言说,本就有一定疏离感。倘若其主观讲述与叙述接受者的心理预设和现实体验有较大出入,叙事诉求就更难实现。这就不得不考虑“叙事理性”。叙事理性指的是叙事中的理性基础,叙事可能性和真实性共同构成这一标准。在国家节庆叙事中,叙述者与叙事诉求的身份贴合性构成叙事可行性的基础,而语言贴合性是叙事真实性的关键。相比之下,2014年春晚歌曲《我的要求不算高》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自我诉说了中国梦的含义,显然是收获更大记忆度与认同感的叙事方式。
在为叙事构建出合理框架后,叙事仿真成为国家节庆叙事的最后一环。作为实现仿真的重要手段,象征性符号互动指的是用具体事物寓意抽象意涵。这一过程不仅能为受众提供感官真实,更能让其获得如临现场的心理体验。2016央视春晚较多是对国家事件的直接言说,而通过象征行为塑造虚拟国家形象的较少,代表性的是分会场设置:四个分会场并没有抓取地理位置更具代表性的城市,其布局以及节目设置都呼应着当前的国家战略布局。晚会开篇,分会场同主会场同唱共舞一首《美丽中国走起来》,时空上的一致营造了一个祖国上下万众一心的盛世中国镜像,这是国家形象的艺术呈现。节庆活动不同于历史纪念事件、赈灾晚会等其他国家叙事,叙述接受者渴望“团聚,欢乐”的愿望应被第一位满足。在此基础上,对国家层面宏大诉求的接受才有可能。因此,叙述者不宜站在传者角度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宏大主题的铺陈与相应媒介景观的逼真呈现上,而应从受众视角出发,对其心理需求进行有效观照。
既然宏大国家叙事是央视春晚的“刚性需求”,情感宣泄又是受众的第一诉求,如何将国家叙事与受众喜爱的艺术手段有机结合则成为思考焦点。从叙事模式看,第一人称主观叙事有更大感染力和更强代入感;在节目命名上,过于直白的名称让受众对节目叙事诉求一目了然,也更易产生偏颇的刻板印象,对释义造成语境压力;从视觉呈现看,LED屏幕常奇观式展现年度国家事件,难以让受众产生融入式体验;更为真实的自我言说更易令受众动容。综上所述,国家节庆叙事在履行其宏大叙事使命的同时,应充分观照受众在节庆时刻渴望团聚与欢乐的情感诉求。同时,应把握伴随文本以调控叙事语境,协调双轴关系以加强叙事理性,运用象征符号实现对受众精神诉求的仿真。
参考文献:
[1] 朱奕亭.家国一体的镜像体验与国家叙事的艺术修辞——电视赈灾晚会致效的本质原因分析[J].新闻天地(论文版),2009(Z1):103-105.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11-0053-01
作者简介:王博林(1992—),男,辽宁人,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专业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