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芳
(广西民族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6)
毛南族礼俗仪式歌的传播变化和策略
张国芳
(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南宁530006)
摘要:毛南族礼俗仪式歌,是毛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下城市化和信息化的影响下,毛南族礼俗仪式歌的传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传播空间和受众数量缩小、演唱方式和演唱目的发生变化等方面。针对这一现状,要促进毛南族礼俗仪式歌的传播,就需要毛南族人民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地方政府扶持民间优秀传承人,同时使大众传媒充分发挥其作用。
关键词:礼俗仪式歌;传播方式;变化;传播策略
仪式,是研究少数民族的起源、发展和风俗习惯的最佳途径。仪式歌,是在民间礼俗和祀典等仪式上吟诵和歌唱的表演歌曲,是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毛南族仪式歌即毛南族人民在重大仪式上演唱的歌曲。钟敬文在《民间文学概论》中把仪式歌分为四类,礼俗仪式歌是其中之一,简称“礼俗歌”。礼俗歌多用在男婚女嫁、贺生送葬、新屋落成、迎宾接客等场合,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祝愿。毛南族的礼俗歌主要包括《婚礼歌》《上梁歌》《添粮补寿》和《吊丧歌》等,表达了毛南族人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的信仰观念,也表达了他们希望人丁兴旺、家庭和睦和粮食丰收、生活富足的美好愿望。在漫长的岁月中,毛南族礼俗仪式歌不断传承和扩散,并在新时代的传播过程中出现了变化。
(一)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二人谈话、书信往来、打电话、通过因特网互送电子信件等,都属于人际传播的范畴。[1]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家庭传承和师徒传承是毛南族礼俗歌最主要的传承方法,口传心授是其主要手段。家庭是毛南族礼俗歌传播的首要场所,没有哪个孩子会专门地学习礼俗歌的唱法,多数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父母和邻居亲朋的耳濡目染,不知不觉地把那些耳熟能详的段子唱了出来。
(二)群体传播
群体传播也是毛南族礼俗歌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群体传播的交互性强,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的界限并不明确。群体中的“舆论领袖”对人们的认知和行为的改变具有引导作用。毛南族的主要聚居地——下南乡距环江县城较远,山路崎岖,早期交通不便,电视和媒体等各种现代休闲娱乐方式都不发达。但毛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娱乐形式并不单调。毛南族人民在日常的婚丧嫁娶活动中,都有丰富的仪式活动,并且会邀请本家的亲戚和同村的村民参加。例如,在女儿出嫁时,要举办隆重的“折被”仪式,并且由女歌师演唱“折被”歌。在随后的环节中,青年男女之间会互相对唱,表达自己的心意。大家在这种庆祝活动中不仅感受了结婚之喜,还增加了家族之间的联系,调节了单调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在耳濡目染之中学会了这些礼俗歌。虽然女歌师在其礼俗歌的传播中扮演了意见领袖的角色,但是在后期礼俗歌的传唱中,青年男女互相对歌,观看仪式的村民也跟随节奏唱起礼俗歌,使传者和受众的界限已经十分模糊。
(三)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就是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与群体相比,组织有着统一的组织和管理系统,目标更加明确,并且有严格的制度化措施为保证。组织传播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组织外传播。组织外传播的过程,是组织与其外部环境进行信息互动的过程。就信息输出而言,组织体会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信息输出活动,即组织的宣传活动。[1]在毛南族礼俗歌传播过程中,政府在下南乡设立了文化站,文化站举办的各种关于毛南族文化的展览和其他的民族宣传活动,都可以归入组织外传播。
(四)大众传播
所谓大众传媒,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声场和传播活动。大众传媒在毛南族礼俗歌的传播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大众传媒改变了毛南族礼俗歌的传播状况。现在的毛南山乡,电视已经基本普及,少数人家还装了音响设备。电视让毛南山乡的人民更加充分地了解了外部的世界,获得了更为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毛南山乡的人民也把自己的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和民歌录成了电视节目和视频,在地方电视台和省级卫视的一些节目中播出,获得了更为广阔的传播场域和更多的受众群体。
(一)传播空间和受众数量变化,表面上的扩大和实际上的缩小
几十年前,毛南族礼俗歌的传播,主要是依靠人与人之间的传唱。由于人自身生理结构的局限和声音“一闪即逝”的影响,毛南族礼俗歌的传播仅局限在毛南族聚集的几个地方,受众为毛南山乡的全体成员。当今媒体技术革新,大众媒体把毛南族礼俗歌的传播过程录制下来,在电视和网络节目中播出。爱好民族文化传播的自媒体和个人也把毛南族较为经典的礼俗歌,如《送客歌》《迎客歌》等拍摄小视频上传到优酷、搜狐等大型视频网站上,供大家搜索观看。从以上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媒体技术成功地打破了毛南族礼俗歌传播过程中空间和时间限制,让毛南族礼俗歌的传播空间和受众群体由一隅之地和本族民众,转变为整个互联网空间和成千上万的网络受众,实现了传播空间和受众数量的扩大化。
然而,在实际的传播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城市化进程中毛南族人口的流逝和电视等娱乐工具在该地区的普及,传统的毛南族仪式活动已经日趋消亡,曾经耳熟能详的礼俗歌已很少有人传唱,礼俗歌已在逐步地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土壤。而在信息传播呈现爆炸性增长的时代,大众传媒和互联网中的毛南族礼俗歌资源,已然淹没在了互联网信息的洪流当中,毛南族礼俗歌的生存环境和生命力堪忧。因此,毛南族礼俗歌的传播空间和受众数量都是表面上在扩大,而实际上在缩小。
(二)演唱方式变化,即兴演唱方式削弱
仪式歌是口传文学的一部分,创作和传播都是一种口头行为。以前,毛南族礼俗歌通常是歌师在仪式活动中的即兴演唱,并且,会根据和受众的互动情况临时增加、删除某些段落,或在某些地方作适当的停顿,演唱的方式轻松愉悦,互动性强。二十几年间,毛南族礼俗歌的演唱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内容方面的即兴演唱转变为提前设定。这是毛南山乡礼俗歌演唱日益减少的现状和媒体技术的革新引发的。在当下,毛南族的中青年大部分都到城市打工了,日常的小型的毛南族仪式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政府组织的民间文化活动。在活动中,为了防止活动中的突发状况和即兴演唱过程中存在的瑕疵,歌师的唱词会经过提前设定甚至提前录制。在活动进行中,也会利用媒体技术拍摄相关的视频,保留相关的影视资料。
(三)演唱目的变化,由民间娱乐活动转变为特定的表演行为
如上文所述,在城市化发展和媒介技术革新两大时代背景之下,毛南族礼俗歌的演唱目的发生了变化。曾经,毛南族人民利用礼俗歌增进感情、愉悦身心。但在当代,其受众群体日趋减少,演唱活动也由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转变为特定的表演行为。如今,毛南族礼俗歌的演唱场合多是官方组织的民族文化传播和保护活动,还有一些则是当地兴起旅游业后,为增强旅游文化特色和获取经济利益,出现的一些针对游客的表演活动。当代的文人和音乐人士,也对毛南族礼俗歌进行了作词谱曲和改编,这些歌曲则成为了真正的表演歌曲,如广西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作词曲,袁泉、潘颖演唱的《买顶花帽给妹带》,出现在了很多大型晚会上。总之,无论哪一种,都极具表演性质,失去了礼俗歌沟通交流、审美娱乐的最初目的,似乎表演性已经成为毛南族礼俗歌持续发展的主要目的。
(一)增强本民族群众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培养本民族的仪式歌传播者
民族群体是民族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本族群体是民族文化传播的主要力量。只有增强本族人民对自己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树立其民族文化传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其传播民族文化的主动性,才能让民族文化传播有更加鲜活的生命力。具体可以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方面入手:
第一,家庭教育。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教育相对落后,部分少数民族群众有轻微的自卑感。作为一名毛南族家长,首先应传达给孩子的就是对本民族的认可和民族自信心,让孩子为自己是一名毛南族人而骄傲。其次,要鼓励孩子多讲毛南语,甚至在家庭生活中只讲毛南族。语言是一个民族交流的纽带,是民族文化鲜活流传的根本。如果本民族的语言消亡,将不再有人懂得民歌和民谣实际的内涵,民歌和民谣的传唱力度也就大打折扣。最后,言传身教毛南族的道德观念和传统文化。毛南族有很多优秀的观念,比如对祖先的尊敬、追求家庭的和睦等,这些都是人类共同的追求,需要父母对孩子从小教育。同时,毛南族还有一些独特的文化,如分龙节的走亲访友、毛南族的民歌对唱等,也是由父母最先教给孩子的。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就要有传播毛南族传统文化的意识,把包括礼俗歌在内的毛南族传统文化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第二,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是培养民族文化认同的首要阵地。因此,下南乡的学校要增强民族文化教育的意识,把毛南族的传统文化渗透到学校教育中。学校要开设毛南族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在体育课上,教授毛南族传统的体育运动同顶、同填等项目;在音乐课上,教师有意识地教学生学习毛南族的传统民歌。在开设课程的同时,举办生活运动会、举办传统体育和传统音乐的比赛,并设置一些奖励,鼓励同学参加。同时,举办一些校园文化活动和兴趣爱好班,如毛南族文化宣传月等,在一段时期内,集中地教授毛南族的历史和民间文化传说,让学生对毛南族文化有更为理性的认识。
(二)政府举办传统文化活动的同时扶持民间传承人
近年来,环江县政府对毛南族的民族文化传播给予了大力的支持。环江县政府自2009年起,均于每年6月份举办“中国·毛南族分龙节”,至今已成功地举办6届。在分龙节上,政府聘请当地师公演唱分龙节的仪式歌。同时,环江县政府还录制了一些毛南族的仪式歌的音像资料进行公开售卖。在田野调查和学习中,笔者注意到许多少数民族的民歌都有自己的传承人,毛南族也有几个中老年人的礼俗歌演唱效果好,受群众认可度高。政府可以考虑确定其为仪式歌传承人,并给予其一定的生活资助,这对保护毛南族仪式歌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三)重视大众传媒的作用,发掘地方电视台、网络论坛和“自媒体”的潜力
大众媒体在毛南族礼俗歌的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注重发挥地方电视台的作用。地方电视台要专注自己的特色,多报道毛南族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地方电视台可以策划一档专门的毛南族音乐节目,对毛南族礼俗歌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介绍,邀请认可度高的歌师做客节目和观众进行交流。其次,要发挥网站和论坛的作用。开设专门的毛南族传统文化传播网站,作为仪式歌介绍的专属领地,上传一些有代表性的视频供感兴趣的朋友们参考。在河池论坛上,开辟专栏讨论仪式歌传播的现状和问题,让毛南族广大群众说出自己的心声。最后,重视自媒体的价值。自媒体虽然影响力有限,但其传播门槛低,受众范围广,若能把毛南族民族的自媒体仪式调动起来,则潜力无限。因此,毛南族礼俗歌也要依靠广大受众利用自己的微信、微博和QQ空间等自媒体工具来传播。
毛南族礼俗仪式歌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城市化和信息化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少数民族文化处境日益边缘化,只有我们不断地采取措施,在外部为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创造条件的同时,不断地激发民族文化自身发展的能力,才能让少数民族文化不断地传承下去,少数民族文化也才会变得鲜活和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83,109.
[2] 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88.
[3] 谭亚洲,蒙国荣.毛南族民歌[M].广西: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14.
[4] 谢姿媚.文化生态视野下毛南族民歌的保护与传承[J].大舞台,2014(12):251.
[5] 黄平文.文化视野下的毛南族族群认同[J].广西民族研究,2009(3):129-133.
[6] 郎雅娟.侗族口传文学的传承机制研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1(2):20-24.
中图分类号:J6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11-0021-02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gxun-chxs2015067)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张国芳(1991—),女,山西代县人,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编辑出版与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