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于茜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电视新闻专访节目的可能替代形式
孙于茜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摘 要:当前,电视新闻专访节目的衰落成了媒体界纷纷关注的话题。基于此,先从电视新闻专访节目本身的特性出发,探究电视新闻节目走向衰落的原因,再从当下的媒介发展趋势上去寻找电视新闻专访节目的可能替代形式,以供其原始特性的转移。
关键词:电视新闻专访;互联网;碎片化
电视新闻专访节目是电视访谈节目的一种。如果电视新闻专访节目会消失,那么它所包含的信息,将会有哪些视觉形式来替代它呢?笔者认为,要厘清有哪些替代形式,必须清楚电视新闻专访节目消亡的原因有哪些,才能从普遍到特殊,对症下药。
1.1 双向性
电视新闻专访节目的最突出特征是其具有双向性,即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一对一的互动。这两者之间的交流是面对面的,信息的传递是直接的,并且没有其他因素的干扰。
1.2 新闻性
电视新闻专访节目的新闻性极强,所邀请的采访者一般都与一个重大的社会事件、新闻事件有关,这些事件都是公众非常关心的,且希望从当事人那里能够得到解答和回应的[1]。
1.3 深度性
深度性应该可以算作新闻专访节目的杀手锏。新闻专访节目之所以在众多节目形式中脱颖而出也是因为它能深入剖析当事人的内心,深挖事件背后的隐情,让观众的窥视欲和好奇心得到满足,认识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不一样的一面,甚至导致原先的价值观发生变化[2-4]。
1.4 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结合
最后一个特性实际上是对上述几个特性的综合考量。采访者和被采访者之间的交流满足人际传播的特征,而通过电视这大众媒介又极大地扩展了受众。在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5]中,信息经过编码解码之后从一个信源发出,而却有多个受众接受信息,并各自进行编码解码,形成不同的认识,产生不同的理解。这是大众传播的一般形式。而电视新闻专访节目正是通过这种形式达到传播的目的。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发展,电视作为传统媒体面临着严重的挑战,这是不争的事实。互联网相比电视更快捷,资源更丰富,互动性更强,选择性更大,而电视作为单向的信息流通渠道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根据《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 3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12年底提升了3.7个百分点。”[6]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在移动终端观看视频,而不愿意坐在传统的电视机前观看一档长达40~60分钟的电视节目。
面对这样自媒体盛行、碎片化、娱乐化潮流的加深,传统的电视新闻专访节目将如何求得在夹缝中生存?就目前所存在的媒介形式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3.1 网络电视
这种转化形式较简单,其实就是换了播出平台,在互联网上随时随地观看,可以自由控制进度和观看部分。如中国网络电视(CNTV)——中央电视台下辖的大型网络电视平台。在电视上可以观看的央视节目,部分其他卫视的节目也可以在这个网站中看到,并且是和电视播出同步。
3.2 微访谈
“微访谈”是建立在新浪微博基础上的访谈类产品,是由新浪微博打造的一款明星、名人与网友线上互动交流的栏目。它由主持人、访谈嘉宾、网友和访谈内容组成,主持人把更多的互动权力交给了访谈嘉宾和网友,让两者直接交流。
3.3 移动电视
“数字移动电视从广义概念上而言,是指针对移动人群进行传播的电视。它包括手机移动电视、车载移动电视、楼宇移动电视等。”但目前运用得最广的是“人们可以在公交车、出租车、地铁、火车等流动人群集中的交通工具上收看到画面清晰的电视,其最大特点是对数字电视信号在移动状态下的接收。”[7]
电视新闻专访节目所具有的新闻性、深度性和双向性是其得以存在的保证。在保证这些特性的同时,为其寻找替代形式才能让电视新闻专访节目历久弥新。
参考文献:
[1]张提.电视人物访谈节目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13.
[2]孔镇.电视新闻人物专访节目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8.
[3]洪见骁.微博访谈的特征及发展前景探析[J].青年记者,2012(24).
[4]钟晓平,赖榕萍.论人物专访节目的新闻性和深度[J].新闻世界,2010(6).
[5]周庆山.传播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6-01-04)[2014-01-06] http://wenku.baidu.com/li nk?url=05zYq9SvXgiTtxZVXBIAl3iHN7_ nNmBBLg6UbcqJF_8ffu3c7IyieKmLQ5UL m J E V d k d s G C I F V 6 k d Y - c _ CDBIniV4B2WtDGdDWtiwa3gfPG.
[7]石莹.构建“内容为王”的数字移动电视[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