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命运的轮盘上扭转
——评电视纪录片《龙脊》

2016-02-28 05:54任颖莹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3期
关键词:镜头龙脊主题

任颖莹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



在命运的轮盘上扭转
——评电视纪录片《龙脊》

任颖莹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

摘 要:电视纪录片《龙脊》,深刻反映了广西龙脊山区瑶族百姓的日常生活及教育状况,本文从其镜头语言的运用、叙事观点以及主题升华三个方面探讨其创作特点。

关键词:《龙脊》;主题;镜头;细节

陈晓卿的电视记录片《龙脊》在1995年中国四川国际电视节上获得“金熊猫”大奖。影片中的“龙脊”以广西龙脊山区的瑶族百姓为原型,用纪实的手法记录了那里的孩子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求学的经历,通过导演的精巧的技法,不单为我们展现了淳朴、本色、生生不息的龙脊人,更以人性的光辉震颤了每一位观众。粗糙的画面、土黄色的面庞、脏兮兮的衣着还有那股不知从何而来的韧劲儿,在导演陈晓卿客观冷静的叙事下,多了一份难捱与怜悯。陈晓卿秉着客观纪实精神,通过对生长在龙脊山脉下的村民的生活行动和情感记录,阐释了对这样一群边缘人和失学儿童的关切,表达了对中国农村社会最基本的思索,探讨了人与土地,人与命运之间剜割与讨伐的联系。透过对这群人物的性格刻画与情感探索,引发人们对社会的深沉思考。

1 镜头语言,融景寓情

安德烈巴赞说:“电影是生活的渐近线”。然而纪录片《龙脊》却完全是陈晓卿所描绘的一幅农村生活实景。陈晓卿极喜欢使用长镜头,《龙脊》虽以时间为线索,但却使用了很多长镜头还原每段真实的生活,这不仅增添了《龙脊》的真实感,而且使全片更为完整,让观者在45分钟的时间里体会到村民的淳朴与执念。片中对上课的情节多采用长镜头拍摄,在记录生活的同时,也用镜头表达主旨。小孩子上课时的积极主动,既透露着对知识的渴望,同时侧面又隐喻着这样的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其背后有父母和老一辈的辛苦劳作的支持。孩子们在朗诵《悯农》这首诗时,镜头切换到潘能高爷爷在田地里劳动的画面,孩子们稚嫩而有力的声音在背景里延续着,这些线索提示着我们,山区的孩子们更加懂得“粒粒皆辛苦”的含义,他们用行动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陈晓卿的镜头下,虽然农民虽没有受过太多的教育,但是在他们的意识里,有对高等教育的敬仰与最痴痴的愿望,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像自己一样一辈子种地务农,他们希望孩子们能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过上好的生活。《龙脊》中的空镜头,不仅起到了交代环境和分段叙事的作用,而且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暗示了农民对知识和教育的渴望与追求。在此片中,大全景的运用非常独到。当两个失学小妹抱怨似地站在窗前唱歌,大全景裹卷了两个女孩和周围的环境,这种松度的景别暗含了人物内心积累的情绪在逐渐扩大并且拉远了观者和人物的距离,更加强调了农村人物的卑微和对“观者”这样一群知识代表人物的怨怼,之后的空镜头拍摄的的画面为天空雾霾,添了不少主观感情色彩。影片中光线的运用十分巧妙。影片开始不久,两个失学小女孩肩并肩站在窗前,唱着“爸妈为什么不送妹去上学”的歌出场。在这个没有通电的小村庄,屋内是一片纯粹的黑暗,窗外明亮的自然光照进室内,就像是希望一样,打在两个女孩子稚嫩的脸上。语文课上,潘文安在讲台上带领大家读汉语拼音,他逆光站立,手执木棍点着黑板,因阳光反光,黑色的黑板反而是一片光明,他黑色的剪影投射在上面。小寨村实在非常落后,村子里没有通电,孩子们的家,在平日里大多是黑漆漆的。在影片的最后,发放了希望工程助学卡之后,潘能高的家里亮起了电灯,照亮了这个屋子,也照亮了这个家的生活。这盏灯照亮了小寨村的明天,象征着孩子们会有一个光明的明天。影片没有刻意煽情的背景音乐,有时是清脆自然的鸟叫声,表现出孩子们生活环境的纯真自然;有时是一阵清亮的山歌,唱出了月份,唱出了村人们对于今天的感怀和对于明天的期待,最后那句“盼我贵子早日成龙”可谓唱出了这部纪录片的主题。

影片的镜头并不华丽,也可以说十分质朴。从开始到结尾,影片中不断穿插着全景、远景拍摄的龙脊大山,通过不断地强调,向我们展示着这个与世隔绝破败穷困的小村庄。导演将自己的感性色彩与理性拍摄结合,表现了两个失学儿童的心理,同时也折射出中国贫困地区贫困儿童的心理。

2 叙事观点,独具视角

《龙脊》摒弃了以往纪录片人物采访,或由解说员单一叙事的模式,本片采用了三个不同视角,通过旁观者观点、片中人物视点和创作者视点,构建了新形势的叙事方式。影片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它的字幕与众不同。在介绍每个孩子的身份时,字幕由姓名,几年级和是否失学三部分组成。在故事的结尾,大部分孩子都已在新学期报上了名,只有潘井妹委委屈屈地一边,镜头渐渐拉近,我们看到她小小的身体旁边显现一组字幕,上面只有两个字:失学。旁白在这时补充:“过不了多久,就是龙脊收获的季节了。”孩子们在希望工程的帮助下,能够继续读书上学,龙脊迟早有一天会“收获”,会成为真正的“龙脊”。解说人的沉着冷静与娓娓道来,使观者充分了解了事情的发展;片中人物的地方语言,则使片子真实反映了龙脊山脉

下的地方特色,表达出真实的情感。当二者结合着导演的思路,透着浓浓的人文关怀,作品抓住观者对于情感的共鸣,使之与观者有了情感上的呼应。三者结合,不仅在叙述过程中添了许多乐趣,也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使叙事显得张弛有度。同期声的润色,使之更贴近生活。

3 细节深入,升华主题

影片的两次特写非常令人揪心,一次是孩子们玩着早已被城里孩子遗弃的游戏。在我们欣赏着孩子们崇尚快乐的天性时,导演给了所有人一记闷棍:镜头里出现了一双黑不溜秋的光脚丫。稚嫩的小脚生生撞击着坚硬的地板,那咚咚的声音,撞击在每一个观影者的心头。这个本该享受家庭的温暖和学校的教育的孩子,却承受着生活的沉重打击。可能是承受了太多的不公平,这个孩子已经麻木或是无奈了,以至于她平静地趴在窗口,唱着“妹不知,爹娘不送妹读课”。或许是无力反抗,她只能被迫接受命运的安排。第二次是潘能高家得到救助后全家人围在一起聊天的场景。房间几乎是全黑暗的,但我们能从声音里听出他们内心的喜悦以及对潘能高期盼,最后那盏灯的特写恰到好处,灯光虽微弱,却溢满了整个房间,点亮了孩子们求学的希望,也点亮了小寨村老人们对于孩子的期望。导演陈晓卿对特写镜头和同期声的运用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在他拍摄的《舌尖上的中国》时,食物的特写和菜品制作过程中发出的自然音响,使观众们能真实感受菜品,达到了对着屏幕也能流出口水的效果。《龙脊》和《舌尖上的中国》特写运用不同,《龙脊》的特写更能表达一种潜在的寓意,是一种思想上和情感上的升华。

在小农经济的熏染下,我国劳动人民非常淳朴而且执着。如《龙脊》中塑造的潘能高爷爷,在孙子考试时按捺不住情绪,主动跑到孙子身边盯着试卷。这个小小的戏剧性情节,向观者展示了爷孙俩内心没钱的焦灼,以及对知识的极度渴望。无言的盼望通过行动的表达,暗示了爷爷迫切和无奈的心情。结尾时,全村人聚在一起看潘能高的救助证,在城市里,这个证明会让家里人蒙羞,可在龙脊,很多个家庭却渴望着这个证明。这种两极分化的暗喻被隐藏在影片和观者之间,强调了农村人民对教育的看重和对知识的渴望,这种希望不仅徘徊在龙脊村的孩子们之间,也连接着中国慢慢蓬勃起来的教育事业。

与同类型的电视纪录片相比,《俺爹俺娘》以情感爆炸式的方式推动情节发展,观者是被动接受者。《龙脊》却如同涓涓细流一般,将感情带入观者内心,透过这种质朴的生活和追寻的执念感染着观者。陈晓卿和张艺谋同是摄影系出身,虽然陈晓卿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缺少了一些立体感,但却包含着沉静的时代悲悯感和民族忧虑感。《龙脊》在声画结合中表达着民族的坚韧。陈晓卿身处新学院派,有着良好的美学传承,但他能将先进的思想观念融于现代发展潮流中,因而能创作出如此脍炙人口的作品。如果说《中国上的舌尖》体现了陈晓卿独特的眼光与视野,那么《龙脊》则展示了他的另一情怀,用他无技巧的技巧,描绘了山脉下的生活画卷,显示了作品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钟大年,雷建军.纪录片:影像意义系统[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

[2]蔡之国.论纪录片的叙事结构[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8(6).

[3]邓若冰.纪录片<龙脊>叙事模式浅析[J].电影评介,2012(18).

作者简介:任颖莹(1989-),女,山东济宁人,研究生。研究方向:电视传播理论与电视批评。

猜你喜欢
镜头龙脊主题
赏龙脊记
龙脊梯田
龙脊梯田
三维场景浏览中建筑造型的特点及镜头运用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岩井俊二的青春片摭谈
近十年武侠电影主题的新探索
用努力化梦为真
立体视频资源存储入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