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春年
(作者单位:新疆于田县广播电视台)
关于新闻采访中提问技巧的几点思考
叶春年
(作者单位:新疆于田县广播电视台)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与多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新闻信息需求也日趋多样化。传统的新闻采访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新闻对采访的要求。新时期下,新闻采访者如何用更加受人欢迎的采访手段进行采访,如何掌握和理解适合自己的业务能力和采访技巧,全方面地提高综合能力素质,如何做好正确的采访和舆论导向工作,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本文就关于新闻采访技巧展开论述,旨在更好地进行新闻采访,从而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做好舆论导向工作。
采访;提问技巧;和谐气氛
2016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就如何履行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作了重要讲话,并提出了48字的要求。前16个字说明新闻媒体的属性,党媒“姓”党是天经地义的,党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新闻媒体工作者,应“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积极做好采访报道工作。不管是在三家中央新闻媒体单位调研,还是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中,都能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媒体建设及新闻媒体舆论导向性的重视。
新闻采访是工作的重要环节,前期必须全面地查阅各类新闻资料,然后进行的采访研究工作,这将为后期提问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前,越来越多的媒体采访者,把对被采访者提问放在了首位,因为记者在采访中提问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采访的成功与否。采访中要注重人性化,注重“成风化人,凝心聚力”,多聚焦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聚焦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在采访过程中,不仅要讲究采访中的艺术和策略,要活泼得体,轻松愉悦,还得让民众喜闻乐见,为后期新闻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怎样在采访中有策略的提问,获取更多真实有深度,有价值的资料,是每位新闻采访者都要思考的问题。记者的提问,决定其能否深度地挖掘新闻信息,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但分析很多不太成功采访案例发现,其中很大的问题是提问。记者应该在采访提问时如何与采访对象进行一见如故式的交流,本文就此进行了一些思考,希望能对新闻记者的采访工作有所助益。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毛泽东在战争年代也有一句名言:不打无准备之仗。新闻采访虽不能和打仗相比,但同样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一名优秀的、合格的新闻采访者,必须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因为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是采访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新闻工作者要对相关的社会资料进行查阅,并了解新闻事件和相关背景,对采访的人物和事件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也要做好充分详实地了解。整理出读者最为关注而采访对象又非常熟悉的采访内容,并准备好适合场景、采访对象的问题。要想取得采访的最终胜利就必须知已知彼,在思维的交锋上占得先机。另外,要从外界和各个方面进行考察,如周围民众对他的意见和评价,并据此精心设计几个问题,确定采访的重点和主题,做好详细的提纲和提问细节,也可以提前把采访的要求告知被采访者,请他们做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记者在采访时,要注意不同语境下提问方法,反复提问并且深入地了解事物的本质,从而找到适合的、丰富的新闻信息,用事实说话,保证新闻的真实度。任何事物都有个发生、发展和结束的过程,有了合适的主题内容,还要在提问过程中注意提问的层次性和节奏把握,围绕一个具体的内容和问题,不能给对方造成一种紧迫的压力感。如果全部是普遍所共知的问题材料,是难以写
出有深度有意义的新闻的。记者在提问时要具体明确,不能漫无边际,切记不可过于笼统和概念化。那种不合时宜的,动不动举起话筒就直接进行提问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因为问题过于广泛,且不具体,被采访对象很有可能会概括性的一语带过,最终也无法得到具体、全面、有价值的材料了。新闻人在日常采访工作中,要以导向为灵魂、以真实为生命、以人民为中心,切实担当起“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职责使命,旗帜鲜明地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发声,及时做好思想舆论领域的“解毒”“消毒”工作,有力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民众的整体的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即使媒体褪去了以往的神秘感,多数人也还是很重视自己的言论及形象,或者说怎样体现自身价值。所以记者采访时,一定要尊重对方的一些习惯,注意礼貌,更加重视现代生活中人们交往时的礼节,入乡随俗,满足被采访者被尊重的需求。记者采访时态度不仅会影响记者所代表的媒体,还会影响采访的最终效果。记者在交流中掌控着谈话的内容和节奏,创造良好的采访提问氛围。要做到这些,记者必须要保持良好端正的心态。不要因为采访对象是社会知名人士,就被他们的身份地位影响,而产生自卑和过度紧张的心态,导致采访任务不能顺利进行;也不能因为对方是社会低层人士或边缘人物,就产生一种高高在上自我感觉良好的感觉,这种盛气凌人姿态往往会让采访对象避而远之,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
只需要注意对方的地位身份,提问得体,言谈举止也要落落大方,不卑不亢。不唐突鲁莽、不咄咄逼人,面对突如其来并且涉及到他人隐私的话题时,对方会措手不及甚至拒绝再继续交流,所以应该在征得对方的意见建议后,再以合理的提问方式提出,这是对被采访者的尊重。
总之,记者在采访时,不能只充当提问者的角色,还要有意识地带着感情与被采访对象进行沟通,与对方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唯有真心付出才能得到真心回报,使对方愿意逐渐敞开心扉,接受并向你倾诉。另外,记者在对方回答时,要善于倾听,做一个好听众,要对对方的回答做出一些反馈。尽量能引出听众想知道又感到新鲜的谈话,或同一类问题根据不同的人而采取不同的问法,激发出被采访者的谈话兴趣。
记者要在较短的时间里,与采访对象倾心相谈,也是需要一定的技巧和对细节的关注的。当对方因为性格内向,或者因为陌生不愿和记者多做交流时,这就要求记者有一种特殊本领,注意细节,营造和谐的气氛,并且找到一种“媒介”,亦或对方的兴趣点,消解陌生感的同时,拉近双方的距离,让对方很快熟悉自己,适应自己,让提问在一种和谐的提问气氛中顺利进行。
采访是记者和被采访者之间相互交流的动态过程,所以需要记者全身心地投入到采访中去,不管记者采访前做了如何完全的准备,势必会有一些如冷场、尴尬、对方不合作等突发事件,采访者要随时控制谈话的主题内容,节奏及提问技巧,做到对突发事件做出及时灵活的处理方法,缓解气氛。要做到这点,记者一定要注意观察一些细节。对方的手、眼、表情及肢体动作,因为人的一些想法会通过无声的语言表达出来。某些细节会及时地帮助采访者做出正确的分析,以便随时调整和停止谈话的内容。
“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这是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在互联网时代,世界走向“一体化”,新闻采访者除了提高自身的采访技巧与综合素质能力外,也要从全局出发,胸怀世界、放眼全球、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采访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这样才能取得好的采访成果,为后期新闻写作提供充足的素材,写出优秀的报道。“48个字”不多,但值得每一个新闻工作者细细琢磨。不仅要牢记,更应该践行,并且这个践行不是盲目、被动地践行,而是清醒、智慧、自觉、有创造性地践行。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提高职业素养,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圆满完成职业使命。
[1]秦勇.关于新闻采访中的提问艺术研究[J].科技传播,2013(14).
[2]曹莉.提问是记者的天职——电视新闻采访技巧探析[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9(4).
[3]徐晓凤.浅议电视新闻采访的提问技巧[J].品牌(理论月刊),2010(3).
[4]沈福利.对新闻采访技巧的探讨[J].新闻传播,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