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刘加旺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苏州农行转型发展的思考
阴刘加旺
伴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全面推进,传统的依靠“三驾马车”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产业经济结构以及区域经济结构都将发生深刻变化,这对商业银行的转型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结合苏州地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工作部署以及苏州农行业务经营实际,重点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商业银行业务经营带来的影响以及金融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措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会议上明确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十三五”规划明确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杠、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提出了“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五大政策支柱。
随着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的结束,商业银行的规模扩张阶段也随之结束。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机遇与挑战并存,转型压力巨大。
(一)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
供给侧改革主旨是要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改革的成功推进将使实体经济迸发出新的活力,也将给商业银行转型发展带来机遇。
一是信贷结构调整的机遇。一直以来,商业银行对实体经济的金融供给存在严重的结构矛盾,具体表现为大企业占据大量金融资源,中小企业信贷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2015年末,大中型企业占据了逾65%的金融资源,企业中长期贷款占商业银行实体贷款的比率超过75%,而不良贷款中传统制造业、商业服务业、批发零售业占比之和超过80%,突出的结构性矛盾给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带来了极大的隐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明确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方向,这其中孕育着巨大的金融需求,商业银行可以把握改革契机,加大新兴产业的信贷投放力度,从而改善信贷结构,减少信贷风险。
二是新制度、新政策带来新机遇。制度与管理、资本与金融是供给侧改革的两大重点内容,近几年,国家持续放松供给约束,减少行政审批,放开市场准入,推进自贸区试点和负面清单制度,降低企业税收成本与融资成本,改革的成果已经逐步显现,这些都将给商业银行业务经营带来新的历史机遇。
三是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速成长带来新机遇。《中国制造2025》规划了产业发展方向,随着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将成为常态,投行、并购贷款以及投贷联动等业务需求加大。智能制造和“互联网+”、现代服务业等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也将会在信贷资金、商业咨询、资产管理服务等领域产生新的金融服务需求。以苏州为例,生物医药、云计算、机器人、精密制造等产业已初具规模,以“金鸡湖创业长廊”为代表的一批孵化器蓬勃发展,苏州“补短板”计划提出“至2018年末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48%,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500家。”这些都将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打下坚实的客户基础。
(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虽然供给侧改革长期看将给商业银行经营转型带来良好机遇,但随着国家层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杠”工作的推进以及地方政府“去降补”行动实施力度的加大,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短期内将不可避免地经历阵痛。苏州市委市政府已经出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及“去降补”行动计划,要求在三年内淘汰低产能企业2000家,“僵尸企业”基本出清,商品房去库存周期控制在12个月以内。这些政策的实施无疑将对苏州地区商业银行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一是规模利润增长空间收窄。经济决定金融,受制于国际国内总需求下降、土地供给成本增高、人口红利消失、环境治理成本上升等因素,我国GDP增速自2010年1季度开始出现下滑趋势,工业生产逐步回落,消费、进出口、投资增速下降,经济下行压力与日俱增。经济增速放缓对银行信贷需求总量、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银行传统的规模、利润扩张模式也将难以为继。2015年,五大行平均总资产增速总体下降到10.6%,净利润增速仅为0.79%,同比下降5.83个百分点;招行、中信、浦发、民生、光大五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平均净利润增速3.46%,同比下降4.75个百分点。考虑到外部环境因素,商业银行规模、利润增长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将会延续放缓甚至下降的趋势。
二是传统业务模式难以为继。我国商业银行本质上依然是以经营资产负债业务为主的传统商业银行。客户结构上,客户主体仍以企业客户,尤其是大型企业为主。盈利模式上,虽然商业银行正在积极探索投资银行、金融市场等业务领域,但存贷利差依然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利润来源。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推进,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资产端金融脱媒趋势的日趋明显,商业银行传统业务模式正在遭受极大冲击。尤其是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存量信贷资金将逐渐从无效、低效领域退出,新产能仍未形成,增量信贷资金配置成为难题,有效信贷不足将在一段时期内困扰商业银行经营。政策层面上,国有商业银行性质决定其在实现盈利的同时必须切实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供给侧改革的一大重点内容就是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苏州近期出台的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至2018年底,企业直接融资占全部新增融资金额的比重超过40%,2016年为企业减负165亿元,2018年底企业负担进一步减轻,生产经营环境明显改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的变化必将迫使商业银行不断创新业务收入来源,优化收入结构。
三是风险管理面临巨大压力。“三去”是供给侧改革的重点任务,伴随过剩产能收缩、僵尸企业出清、房地产分化重组以及政府债务转型,将不可避免的引起银行业潜在信用风险的显性化。截至2015年末,五大行平均不良贷款率达到1.68%,同比上升0.42个百分点;招行、中信、浦发、民生、光大五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达到1.87%,同比上升0.5个百分点。由于不良大幅反弹,2015年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均出现较大幅度下降,多家银行拨备覆盖水平已接近监管红线。苏州传统制造业发达,“三去”任务尤其艰巨,苏州“去降补”行动计划明确将产能过剩企业、低端低效企业、生存困难和“僵尸企业”作为重点对象,深入推进去产能各项工作;同时要求加快部分市、镇商品住房和非商品住房去库存。这个过程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防控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区域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及占比呈“双升”态势,新发生不良增多,部分重点区域信用风险防控形势尤其严峻。
(一)及时出清低效企业,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扫清障碍。
优化信贷资源配置,矫正金融资源配置扭曲,是提升全要素生产效率的关键措施。一是及时出清“低效企业”。商业银行应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意见,明确控制压缩类和审慎介入类行业,着重运用行业限额、客户分类等管理工具,持续压降钢铁、纺织、化工等“两高一剩”行业信贷占比;加大批发与零售等行业的风险监测;关注受经济下行拖累、景气程度下降的批发与零售、汽车(含零部件)制造及销售、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以及出口导向型等行业发展动向,逐步实现信贷资源由低效行业向高效行业转移。二是加强金融支持环节企业存量债务风险管理。通过加大不良资产核销力度以及不良资产证券化、债转股、地方政府性债务确权等形式,区别对待、稳步推进市场出清。
(二)因地施策“去库存”,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驾护航。
住房金融作为金融资本与住房市场的重要结合点,对于化解房地产库存和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要坚持“因地制宜,分城施策”的原则,实施差别化的个贷政策。中国房地产市场“冰火两重天”,一二线城市销售火爆,库存很低,三四线城市销售缓慢,库存高企。商业银行应该根据区域房地产市场特点确定个贷政策。以苏州为例,楼市库存总体去周期化很短,但是区域性差异较大,中心城区、昆山、吴江销售火爆,张家港、常熟地区销售不温不火。根据这一特点,商业银行应该坚持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投放优先和主体地位,支持居民自住及改善性住房需求,积极发展二手房按揭业务,适度提高投资性需求购房业务准入要求;全面深化与各地公积金中心的合作,积极推进“公转商”贴息贷款;积极推进“农民安家贷”,满足农民进城购房需求。二是择优支持房地产开发项目。一、二线城市住房市场供小于求,商业银行应该积极支持优质房地产企业的普通商品住房项目;三、四线城市以及县域、乡镇总体供远大于求,商业银行应严格控制介入此类区域新开发房地产项目;此外,全国写字楼、饭店、宾馆等商业地产整体过剩,商业银行应审慎介入。通过把控好房地产信贷资金流向,有助于帮助国家调节市场供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三是加大棚户区改造支持力度。积极支持县(区)级以上规划的棚户区改造项目,适度支持商业化运作的棚户区改造、保障性安居工程、旧城改造项目,同时探索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的金融支持方案,多管齐下化解房地产库存。
(三)坚守风险底线,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管好风险。
守住风险底线是商业银行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前提,必须要坚定不移地去杠杆。当前,高杠杆的风险表现在三个层面:企业层面表现为利息负担较重,经营困难,盈利能力较弱;地方政府层面表现为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融资方式单一,制约了其对发展的支撑,而且地方政府高负债率处理不当极易形成债务危机;银行层面表现为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双升”,不良贷款恶化程度仍在加剧。商业银行助力经济去杠杆应着力做好几项工作。一是加强政府债务管理。为地方政府做好决策参谋,提供信贷支持等金融方案,帮助地方政府完成债务置换并建立健全全口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二是建立多维度的监管机制,帮助政府金融部门引导、规范各类融资方式,打击治理非法集资等各类金融风险,严控系统性及地区性金融风险发生。三是深化信用风险防控。加快推进不良资产处置手段创新,在综合运用核销、转让、出售等手段的同时,强化债转股、托管、基金管理的使用,加快推进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运用推广;积极引导企业减少负债率,推动直接融资发展,辅助政府规范投融资模式,保障金融秩序和社会经济稳定。
(四)推动创新转型,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活力。
深度挖掘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客户需求的变化,加大金融创新和服务提升,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要加快经营模式转型,加速从经营资产负债业务向提供一体化金融服务转型。以苏州农行为例,应加强担保创新,加快推出新三板挂牌企业股权和农村土地经营权质押融资业务。稳步发展政府购买服务融资、资产证券化等新型业务。推进债务融资工具承销业务,以超短融、短融、中期票据、私募债等品种为发展重点,加强与传统贷款、理财融资等各类融资方式的对接,不断丰富企业融资方式。积极发展产业投资基金与投贷联动业务。
(五)加快功能转变,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齐短板。
薄弱环节往往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商业银行应加快功能转变,更好地服务国民经济薄弱领域。一是助力农业供给侧改革。以苏州地区为例,农行应积极承担服务“三农”的特殊使命,积极满足苏州“四个百万亩”布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绿色品牌农业发展、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各类金融需求。大力支持农村水利、生活污水处理、“一村两楼宇”、农村生态建设等各类重点工程,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积极对接政府“三农”领域各项改革,服务好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各市(区)农村集体“三资”平台等各类载体建设,协助推进“苏州农民合作社信用体系建设工程”。二是大力支持小微企业。加大创新力度,加强与政府、保险和担保等机构的对接,创设和丰富融资增信模式,完善风险补偿和分担机制,丰富支持自主创新企业和科技型小微企业的产品体系。三是大力支持企业走出去。积极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坚持对内服务与对外服务并重,服务好“走出去”企业。四是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互联网金融,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效率。
(作者系农业银行江苏省分行副行长兼苏州分行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