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政治意蕴

2016-02-28 00:30陈朋亲杨天保
学术探索 2016年2期
关键词:政治发展政治生态四个全面

陈朋亲,杨天保

(广西民族大学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政治意蕴

陈朋亲,杨天保

(广西民族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广西南宁530006)

摘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总结,是对党治国理政的继承和发展,具有深厚的政治意蕴:社会政治理想层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勾画了新蓝图,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基础;政治发展层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调整社会政治制度,形成现代化制度体系; 政治价值层面,全面依法治国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实现,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政治生态层面,全面从严治党形成政治规矩和政治纪律,营造良好的执政环境;国际政治层面,“四个全面”策应不断变化的世界秩序,积极融入全球治理中。从政治学角度对“四个全面”进行解读,有利于更加科学全面的理解和把握,形成更多的价值契合和制度认同,有利于转化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的物质力量。

关键词:“四个全面”;社会政治理想;政治发展;政治价值;政治生态;国际政治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1]从党的十八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依法治国”到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总结大会“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论创新是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背景下形成的,体现了新一届领导人在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梦中治国理政的政治担当和政治勇气。“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实现同一个目标,涵盖各领域的发展和改革,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这个伟大的政治目标,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都是为实现这一目标而采取的战略举措,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发展动力、法治保障、政治保证。“四个全面”成为近段时间的热词和关键词,也是“十三五”规划的重中之重,具有深刻的政治内涵,推进“四个全面”的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举措。从政治学的视角阐释“四个全面”,可以发现更多重要的价值契合和制度共识,有利于把握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政治发展规律,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建设。

一、社会政治理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勾画了新蓝图,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基础

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是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目标的向往与追求。而社会政治理想是人们对政治社会的终极走向和奋斗目标的设计与追求,这种共同的设计与追求对社会治理和社会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是整个民族前进的动力,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总是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这一时代发展的特征,它也随着社会关系的发展而发展,也就没有一切永恒的社会理想。中华儿女从古至今,都在孜孜不倦地追求自己的政治社会理想,并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

(一)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理想

中国古代一直处于剥削与被剥削的阶级社会中,人民的社会政治理想就是没有阶级的压迫、剥削,人人都平等、自由。如《诗经》中对“乐土”的向往,就是对没有剥削压迫的理想社会的向往;《论语》中的“有道”,表明人人都按照礼制的规定,各行其是,上下有序;《礼记》中描述的“天下为公”,描述了一个天下为公,各得其所,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没有掠夺的大同社会;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勾画一幅没有剥削与压迫、人人都能实现平等与自由的美好的生活图景。清代小说《镜花缘》描述的“君子国”,要求人人谦恭礼让、宽厚待人,是对良好社会风尚的向往。这些理想的社会生活图景反映了长期处于剥削和压迫状态下百姓对衣食无忧生活的向往。

(二)中国近代的社会政治理想

鸦片战争爆发后,西方国家用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从此开始了新的征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仁人志士主张向西方学习,求富与求强。近代人民的社会政治理想是大同社会,富而均平。如洪秀全的“太平天国”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康有为的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阶级、没有国家和统治者,人人相亲相爱,平等自由,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早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将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看成是共产主义,并将传统文化大同社会思想进行广泛传播,尤其是李大钊,将大同作为世界联邦的主要内容,认为人类必然实现统一;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就是用“平均地权”的办法,解决土地问题,防止贫富分化。“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应当尽文明国应尽的义务,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将中国重见于国际社会,且将世界渐趋于大同。”[2]这些大同社会的理想虽没有付诸实践,但是对后人探索强国之路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发。

(三)中国现代的社会政治理想

1949年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成立了。”从此,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新中国开始了“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走上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时的社会政治理想就是实现现代化,实现小康社会。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3]后周恩来在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中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高度的概括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解决的问题。进入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将“小康”引入社会经济建设中,“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作中国的现代化。”[4]从此开始了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十三大的“三步走”、十五大的“新三步走”、十六大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八大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是围绕中华儿女的小康社会的社会政治理想而努力奋斗,努力将这个梦想变成活生生的现实。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四个全面”的中心,是现代中华儿女孜孜不倦和坚持不懈的社会政治理想,是实现中华儿女民族复兴梦的关键一步,它勾画了新时期新中国发展的新蓝图,适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明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愿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能够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的全面小康,‘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的全面小康,‘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全面小康,‘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全面小康”,等等。[5]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是“全面”,关键是“建成”,是实现多领域的协同发展,实现人人都进入,不让一个人掉队,全面发展的小康。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新中国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可以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需要国家和公民两个层面共同努力,一起建设。国家层面,需要正确处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既要效率,更应兼顾公平,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公民层面,需要积极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自觉进行公民自身教育,提高自身素质。只有这样小康社会才能够建成,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政治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调整社会政治制度,形成现代化制度体系

改革是对事物的改造和革新,对事物的辩证否定和“扬弃”。但是,改革不同于改良、革命,改良是对社会生活某部分或环节所做的局部的、点滴的改善,发生的量的变化;革命是指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一个阶级推翻另外一个阶级的急剧的社会转变,主要实现的是新社会代替旧社会的质变;而改革是介于改良和革命之间的变革,比改良更广泛、更深入,更带有变革的性质,但以维护社会的根本制度为前提和目标,是依靠现存社会制度本身的力量所进行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全面深化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不适宜社会主义发展的政治体系进行完善和调整,建立现代化的制度体系,推进国家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使得政治民主目标得到全方位的实现。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是在社会各个领域统筹推进的改革,是实现中华民族“两个百年目标”的强大动力,主要实现“六个进一步”,即“进一步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6]而要实现这些内容,就需要完善和调整政治体系内容,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以制度做保障,只有实现制度的现代化才可以实现经济社会的现代化。而实现制度的现代化,关键是要实现政治制度的现代化。

制度是组织人类共同生活、规范和约束个体行为的一系列规则,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也就是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游戏规则”。这些规则和规范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家庭制度、婚姻制度、教育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和政治制度等等。[7]在整个制度体系中,政治制度居于统领全局的位置,是政治生活中较为固定的安排,也是人们在社会政治实践中发展的产物,具有强制性,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守。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完善与成熟程度是国家和社会成熟程度的集中体现,所以实现国家政治制度的现代化,是实现国家和社会现代化必须具备的内容和条件。全面深化改革在“四个全面”中起到动力作用,提供制度保障,保证社会各项事业的有序推进,其政治价值就是通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来实现制度的现代化。[8]

新时期面临新的发展课题,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更需要改革做引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弥补“四化同步”的短板都需要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五位一体以及党的建设等,需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改革,建立有效的治理制度体系:(一)治理理念的转变。管理与治理,重在“管”与 “治”的差别,管理是指单方面的管控,就问题而进行管理。治理,重在治,防患于未然,是双向互动的治理。因此,理念上要从单纯的管控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向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的理念转变。(二)治理机制的转变。要由单向的政府管理转向社会多元参与的治理机制转变,由单纯的行政手段向道德教育、法制规范、自我约束机制转变,从事后的管理向源头治理转变,坚持治标转向治本,防患于未然,建立有效的政府治理体制,提升服务型政府建设。(三)治理结构的转变。治理,关键在人,树立系统的治理理念,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自我调节”的治理结构,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发挥政府与公民间的第三方组织作用,同时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激发社会活力。

新时期的改革,需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改革的动力,只有从治理理念、治理机制、治理结构等层面进行全面深化的改革,才能解决促进国家长期繁荣稳定的制度现代化问题,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的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更完备、更稳定、更科学的制度体系,实现政治发展现代化。

三、政治价值:全面依法治国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实现,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政治价值是政治社会的基础,可以告诉公民什么是值得追求、反对和许可的,形成了基本的政治生活理念,现代政治价值主要包括正义、权利、自由、民主、平等、福利、宽容等。而这些政治价值的实现离不开法治做保障,没有法治,社会就处于缺少规则和无序状态,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公民的权利得不到实现,人民就没有安全感,公平、正义就无从谈起。

全面依法治国是“四个全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深化改革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是推动小康社会事业不断前进的动力和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就是要实现对权力的制约,保障人民权利,促进社会建设,正如习近平深刻指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引领和规范作用。”[9]因此,只有健全的法律体系才可以保证公民政治权利的实现,才可以实现其政治价值追求。

(一)法治与正义

正义是政治学、伦理学、经济学、一级法学最常使用的概念,是指我们在社会政治生活实践中应得到的那部分利益,不被剥夺。正义通常可分为程序正义和实质正义,前者是指产生结果的方式和支配人们行为及相互作用的规则的公正性,后者主要是指真实的正义,关注结果本身,通常在“量刑定罪”中得到体现,犯什么样的罪,就该给什么样的惩罚,同样的罪行,就该给同样的惩罚。[7]我国进入改革开放以来,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体现社会结果的公平正义,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是先富带后富,走共同富裕之路,兼顾了社会弱势群体的正义,实行“蛋糕”的再分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全面”,就是要人人的小康,实现的是社会的公平正义,谨防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依法治国更是进一步要求维护司法正义,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因此,“提出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体系,实际上也就是建立一个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体系。”[10]

(二)法治与民主

民主在当今社会政治生活中得到普遍赞誉,存在各种形式的民主理论,如多元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治理民主等,民主是指每个公民都能够平等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协商,维护公共利益的实现。而法治首先就是建立在高度的民主基础上的,能够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并兼顾少数人的利益而制定的法律才有效,这样的法治才是善治。但是法治又是民主的保障,民主的规范行使需要法治来保障,维护民主秩序和提高民主质量。因此,法治与民主,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需要法治来保障公民民主权利的实现,就是保障公民自由、平等、福利等政治价值的实现。

(三)法治与德治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自古以来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代、近代都有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政的例子,都是将法治作为基本原则,同时注重德治的调节作用。法律和道德是治国理政的两只手,法律具有强制性,但是法律管控范围不如道德广,需要道德发挥作用,而道德的强制力不够,需要法治来保障,因此,要发挥法治与德治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共同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法律的规范作用,又要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11]

全面依法治国是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实现,进一步实现公民政治价值追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迫切要求,基于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认识,我们也要认清法治与正义、法治与民主、法治与德治的辩证关系,把握法治的本质功能,拓展国家治理的新境界。

四、政治生态:全面从严治党形成政治规矩和政治纪律,营造良好的执政环境

政治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观点、理论与方法,研究分析政治现象和政治发展规律的理论,其研究对象与一般政治学无异,所不同的是在研究视阈上跳出了政治本身,把政治体系放到社会、自然等生态系统中予以整体性、系统性考察。其理论目的在于通过对各种政治生态环境因素与政治系统之间复杂的、动态的关系分析,揭示政治发展的规律和结构功能特征,探索优化政治组织结构及其与政治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为现实社会政治改革和政治发展实践提供理论参考。”[12]政治生态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活现状以及政治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核心是领导干部的党性问题、觉悟问题、作风问题。我们党是执政党,党内政治生态是否健康,关系到国家政治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的影响和示范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解决新形势下的党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涵盖思想、作风、组织、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的各个方面,不留死角,立志于把我党锻造成坚强的领导核心,为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有序推进提供政治保证。从严治党将“从严”贯穿,针对当前权力失控、权力寻租,铁腕治腐,形成严明的政治纪律和良好的政治规矩,认真医治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病症,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全面从严治党,优化党内政治生态,主要依靠:

(一)制度治党

制度是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根本保障。建立有效的制度可以将权力制度化,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使得公共权力可以释放出更多关于人民利益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正能量,因此,就要加强制度治党,发挥制度的突出作用。现阶段,我们党还需要加大力度改革和完善一些相关的体制机制,积极发挥党内民主作用,实现党内政治生活的规范化,完善干部选用、考评、离任审计制度,权力运行机制,切实实行权力清单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完善党内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群众监督机制,完善群众联系制度、党内生活制度、激励与奖惩机制等,形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发挥制度体系的整体效能。同时,要建立健全制度的运行机制,规范行为准则,树立制度意识,从严落实制度,切实发挥制度效用。

(二)规矩治党

政治规矩是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基本规范。“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一个人不守规矩,很难立足于社会。而一个拥有近9000万党员的大党,不讲和不守规矩,就注定成为一盘散沙。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更是应该要讲规矩,尤其是党员干部要守住底线,不踏“红线”,认真遵守党的章程和党长期工作下来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条例,对政治规矩形成源自自觉、发自内心的真诚敬畏和坚守。党员领导干部不论党龄长短、职务高低、资历深浅、功劳大小,都要强化规矩意识,自觉坚持思想锤炼从严、工作标准从严、执行制度从严、作风养成从严、自我约束从严,带头遵守执行好党的政治规矩,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13]

(三)纪律治党

纪律是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保障。政治纪律是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为等方面必须遵守的纪律,“遵守政治纪律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中央的权威。”[14]政治纪律和法律一样,是成文的规定,是刚性的规矩,具有强制性和约束性,是保持政令畅通的重要保证,因此,要求纪律治党,就是始终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做到政令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相同。

优化党内政治生态,需要制度、规矩、纪律做保障,自然环境需要山清水秀,政治环境也要山清水秀。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实现党的现代化建设,也需要发挥制度、规矩、纪律的作用,切实建设政治清明、政府清廉、社会清正的政治生态环境,服务经济新常态和治国理政新常态,同时需要自身在新常态下自觉养成良好的工作和生活习惯,以“打铁还需要自身硬”的姿态取信于民。

五、国际政治:“四个全面”策应世界全球化发展的格局,积极融入全球治理中

全球化,最先来源于经济学的概念,即“经济全球化”,始于20世纪60、70年代,主要是指经济领域中的世界各国的经济在生产、分配、消费领域中的一体化的趋势,发展到现在,主要由原来的经济领域发展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要素超越国界和地域的限制而互相影响走向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全球化发展趋势对世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国家自身的贫穷问题、能源问题、生态问题、政治不稳定问题等不再是国家自身面临的问题,是全球所有国家面临的问题,全球化也加速了国家间文化的交互融合,消除原有的国家间的意识对立,对国家政治能力带来严重的挑战。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策应了全球化的发展格局,密切关注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世界格局的新变化,主动调整我国对外开放的重点,构架全方位的开放型经济发展体系,以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姿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如生态保护、消除贫困、打击恐怖势力等,努力促进全球经济发展和推动和谐世界的构建。(一)以积极心态确立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根据世界多样化的发展格局,我们党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需要国际的和平环境,制定“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统筹国内外两个大局,不断加强顶层设计,来源于我国的“三个自信”,同时也需要“四个全面”的战略来提升综合国力,发出中国声音,传播中国国家形象,贡献中国智慧,为世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二)经济融入经济全球化发展,发挥大国经济的驱动力作用。当前世界格局和世界经济发展处于转型时期,可以抓住机遇,发挥“弯道超车”之精神,发展我国经济,提升我国经济实力,继续推动自贸区建设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推进“四个全面”的建设,提升治理能力和总结治理经验,将其转化成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驱动力。(三)以国家核心利益为基石。策应全球化进程的各种挑战,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倡导“双赢”方针,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以中国时代发展需要为基点,对治国理政的创新,需要我们在面对世界秩序的深刻变化时,积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15]

“四个全面”策应世界发展格局变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跨越修昔底德陷阱,中国的崛起是和平的崛起,“中国需要和平,就像人需要空气一样,就像万物生长需要阳光一样。只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只有同世界各国一道维护世界和平,中国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才能为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16]因此,中国的发展不会对西方世界乃至全世界带来任何威胁,我们都致力于促进开放、合作、共赢发展。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也应该更加积极地融入全球治理中,参与全球治理,面对世界发展格局的调整、全球分工格局的重塑、全球治理格局的复杂化,我国更应从单边开发转向多边开放,不断强化自身在国际贸易规则制定和谈判中的话语权,塑造良好的大国形象,传播中国好声音,提升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孙中山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四个全面”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6]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7]燕继荣.现代政治分析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包心鉴.“四个全面”:当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新境界[J].理论探讨,2015,(5).

[9]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10]俞可平.全面依法治国的九大政治学意蕴[J].探索与争鸣,2015,(2).

[1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12]夏美武,金太军.政治生态学: 理论原则、价值与现实意义[J].学习与探索,2012,(2).

[13]政治规矩[EB/OL].http://baike.baidu.com,2015-11-12.

[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5]罗志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研究丛书:总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

[16]辛向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现实逻辑[J].探索,2015,(2).

〔责任编辑:左安嵩〕

The Polit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Strategic Layout of “Four comprehensives”

CHEN Peng-qin, YANG Tian-bao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nning, 530006, Guangxi, China)

Abstract:the “four comprehensives” strategic layout has deep political implications as it is the scientific summary of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arty’s governing concepts. At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ideals level,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outlines a new blueprint for China and lays a foundation for the realization of China dream; at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level, deepening the reform comprehensively and improving and adjusting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system contributes to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institutional system; in political values, the rule of law guarantees the realization of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 and promotes social equity and justice; in political ecology, the formation of political regulations and principles by ruling the Party in a comprehensive and strict way helps to create a fsine governance environment;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the four comprehensives” conform to the changing world order, which facilitates the active integration of China into the global governance. In conclusion, interpretation of the “four comprehensives” strategic layout from the political perspective is conducive to more scientific and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and grasp of it as well as the formation of more value fits and system identifications, which will in turn transform into material force in favor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political civilization.

Key words:the “four comprehensives”; social and political ideals; political development; political value; political ecology; international politics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6)02-0056-06

作者简介:陈朋亲(1990-),男,江西赣州人,广西民族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传统政治与现代价值研究;杨天保(1971-),男,湖北黄冈人,广西民族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研究。

猜你喜欢
政治发展政治生态四个全面
网络政治发展的实践意义和行动路径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重要意义的政治学分析
大饥荒爆发前爱尔兰的政治生态
贯彻新形势下政治建军要求
政治生态视域下我国政协协商民主的创新对策探讨
以新理念开启新征程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党风廉政建设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系研究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