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梭
都说新年要有新气象,可是打开电视、捧起平板电脑、走进影院,却是一片让人心灰意冷的旧气象迎面扑来,一张张面孔上写满“逐利”和“欲望”。
前几天电视剧《芈月传》终于落下大幕,虽然号称是《甄嬛传》原班人马打造的作品,但与当初人们与甄嬛依依不舍告别不同的是,“芈月”的离开真是让人长舒一口气:这又臭又长的“宫廷窝里斗”终于结束了。
还是那个郑晓龙,还是那个孙俪,为什么《甄嬛传》的口碑一路走高,《芈月传》的评分却一路向下?回头看当年,《甄嬛传》之所以受欢迎,成为现象大剧,是因为它的新和讲究。《甄嬛传》的新在于,它虽然和多年前的港剧《金枝玉叶》颇为近似,讲的都是宫廷女子之间的争斗、上位,但在宫斗中却有女性的觉醒和成长。甄嬛与宫中其他女子从被动争宠到寻找真爱再到复仇的变化是一个女性成长的史诗。而《芈月传》虽然顶着历史上“第一个太后”,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基础的大帽子,却把太多分量放到了宫斗上。即使是宫斗也不如当年的《金枝玉叶》好看,从威后到惠后她们宫斗的目的只有“护犊子”。护犊子的方式就是一味地“下药”,丝毫看不见这个角色本身的爱与恨。
即使是芈月本人,前半程的“小白兔”时期和后半程的“太后”时期,除了出生时被认为是“覇星”降世的生硬设定外,几乎看不出来她有什么能够成为史上“第一太后”的特质。剧越拍越水,到最后太后芈月鼓舞士气的那段演讲,像极了传销机构的洗脑演讲。而芈月告诉儿子,自己为什么要生下与义渠王的孩子的那段话更是接地气,与当下国家开放二孩政策不谋而合,一眼就能看出剧本背后女性编剧的拳拳母爱。
《芈月传》里一众奇形怪状的女配角们也是让许多观众吐槽的槽点,甚至有传言表示,要在这部戏里演配角,必须得有过硬的关系。大家为什么削尖了脑袋往里挤?因为演过《甄嬛传》的演员都能火,甚至包括丫环。《甄嬛传》的演员都能火,那是因为在主角之外,每一个配角也都有鲜明的个性,都有自己的成长之痛,才能让人记住他们的面孔。可是再看《芈月传》,从主角到配角鲜见个性,配角更像是移动的背景板,人们能记住的大概只有女配角们那整容失败的高鼻梁和大眼角。
为什么原班人马却打造不了原班好戏?自是因为好戏难得,是需要耐心等候,精心打磨。但要想趁着《甄嬛传》的余温赚钱,投资方可没有耐心等待太久。于是,顶着《甄嬛传》的余温,《芈月传》未播先火卖了好价钱,播出后虽然口碑差但收视率高。可是,以后你们还敢说,《芈月传》原班人马打造了什么新戏吗?还能卖得好吗?
当《芈月传》口碑一路走低的时候,另一部网剧《太子妃升职记》却奇峰突起,成了真正的“网红”。不过和所有“网红”一样,《太子妃升职记》绝不是因为质量有多高,而是因为刷新了网剧无节操的底线,由不得你不目瞪口呆。穿越到古代的女主角满嘴无厘头的现代语言也就勉强接受了,但那个架空的古代,人们都穿着各种潮款凉鞋,男人们穿着露着半截腿的纱裙或是身后顶着个蚊帐的装束实在是令人无法忍受。这样一部剧的走红自然也是有策划的,据出品方相关负责人透露,剧中槽点的投放和埋设,已经经过了精心和定点的设计。项目组在拿到样片后,分门别类找了不下300个槽点,然后将这些材料放到网络上,观察哪些是网友最感兴趣的,然后集中做推广。这一点也和许多网红一样,他们以貌似“野生”的状态出现走红,其实背后每一步都是精心设计的。
这种始作俑者感觉得意的精心设计和精准投放,似乎把观众当成了栏里待喂养的家畜,只要精准投放相对应的饲料就行了。真的是这样吗?中国菜的配方常令外国人抓狂,因为里面的配料不是精准的多少克,而是“少许”、“略微”等含义模糊的量词,但这也正是中国菜的魅力,带着每个做菜人的特点、情感,同样的配方做出的菜却不尽相同。观众的胃口也如是,优秀的影视作品应该是在种种环节上精打细磨,在情感上又能够激起观众的共鸣。观众不是机器人,不是所有观众按到同一个键就能够启动程序为你喝彩。你不知道到底哪里做到最好才能赢得观众,那还不如把所有的地方都做好,不同的观众和作品在不同的地点碰撞出情感的火花。
2015年我们有《琅琊榜》、《伪装者》这样的诚意佳作,2016年我们依然在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