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伊朗关系研究回顾与展望

2016-02-27 09:11刘雪莉陈俊华余玲徐中强宋新硕
世界地理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中国关系伊朗

刘雪莉 陈俊华 余玲 徐中强 宋新硕

摘  要:伊朗是中国石油进口的主要来源地之一,也是中国中东战略的重要合作伙伴,中伊关系的发展演变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者及各界人士对中伊关系研究的文献进行了梳理。从研究内容来看,中伊关系研究的文献主要集中于中伊外交、经贸合作、能源合作、文化交流及农业合作等五方面,尤其以中伊外交和文化交流研究比重最大;其次为中伊贸易合作和能源合作研究,中伊农业合作研究相对较少。而对中伊工业经济、技术合作、跨国投资、国际旅游、劳务输出等诸多领域的研究则鲜有触及。今后国内中伊关系研究应该从两方面继续深化:一是研究视角还需进一步拓宽,尤其是对中观和微观层面上中伊具体合作项目的研究;二是研究的领域还应继续扩大和深化,中伊工业经济、技术合作、跨国投资下的具体合作项目研究应成为关注的重点。

关键词:中国;伊朗;关系;回顾与展望

中图分类号:K373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1978年不仅翻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篇章,也是伊朗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新始点。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长期以来对外封闭的情况,加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联系。同样,1978年伊朗的伊斯兰革命也使伊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巴列维领导的君主政体被推翻,新的伊斯兰共和国成立,国内政局趋于稳定。改革开放后中伊两国稳定、和平、开放的国内环境,大大促进了两国开展外交合作、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

 伊朗是一个世界级文明古国,位于西南亚地区的波斯湾北岸,战略地位极其重要[1]。伊朗北面是北高加索、中亚、俄罗斯;东面是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西面是阿拉伯世界,伊朗是这几大板块的连接点,再加上丰富的石油资源,所以伊朗一直是大国争夺的焦点。

 据中国史籍记载,中伊两国政府的接触始于公元前2世纪末,而两国人民早就通过中亚大草原相互往来并展开贸易,这为政府间的直接联系创造了条件。人民群众是中伊友好关系的真正开拓者[2]。目前中国是世界大国,正在向着世界强国的目标前进;伊朗是中东大国,其对中东和世界的影响力都在前所未有地提高。当今伊朗是世界第四大石油生产国,欧佩克第二大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世界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第二大储藏国,也是目前中国进口石油的主要来源国之一[3]。同时,中伊两国在双方的外交战略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是伊朗实现大国地位的支持力量,是伊朗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国外市场;伊朗是中国在中东地区的具有特殊重要性的国家。中伊“石油贸易伙伴关系”的特征突出,中伊关系处于中国对外关系的第四层级[3]。

  因此,中伊两国的友好交往,不仅对中伊两国发展至关重要,也是维护世界和平不可缺少的力量。本文通过对近30年来中伊关系研究的回顾,拟弄清中伊合作的主要领域及其研究概况,找出研究中有待强化的领域,得出未来中伊关系研究的重点,为维持和进一步加强中伊合作关系提供参考。

1  文献概况

1.1 文献来源

本文以CNKI、万方以及维普三大数据库为基础,分别在篇名、摘要、关键词和全文中输入“伊朗”、“伊朗、中国”、“中伊关系”进行了三次联合检索(截止到2014年4月15日),经过筛选后得到与主题相关的文献203篇。发现中伊关系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中伊外交、经贸合作、能源合作、文化交流及农业合作等五方面的研究(表1)。文献主要发表在大学学报(西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西亚非洲、回族研究及国际问题研究等刊物上。

1.2 文献的时间分布特征

 从论文的发表时间来看,中伊关系研究可以明显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3年以前,该时期国内学者对中伊关系的研究关注度不高,发表的文献也不多。最早的一篇文献发表年份为1978年,到2003年总共仅发表了34篇,平均每年1.3篇文章。第二个阶段是2003年及以后,国内学者对中伊关系的关注度迅速增加,发表的文献数量也大幅度上升。检索到的文献绝大部分发表在本阶段,截至2014年4月份总计发表相关文献169篇。平均每年发表近15篇,比前一阶段年平均论文数量的10倍还多。其中最多的2013年发表的论文达到21篇(图1)。

1.3 文献的研究主题和方法

  从文献的研究主题来看,涉及的领域广泛,主要包括中伊外交、经贸合作、能源合作、文化交流及农业合作等五大方面,尤其以中伊外交和文化交流的文献最多,分别达到57篇,两主题的论文合计占所有文献比例达到56.2%。其次则是中伊经贸合作(48篇)和能源合作(38篇),最后则是中伊农业(12篇)。从研究方法来看,主要分为定性、定量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等三种方法。检索到的203篇文献中,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仅有3篇,定性研究则有200篇,比重达98.5%。

2  中伊关系的研究内容

2.1 中伊外交关系研究

 按交往对象,外交关系分为正式外交关系和非正式外交关系。外交关系常常作为两国相互了解和学习的纽带,更是保持两国友好关系的桥梁。学者们对中伊外交关系的研究可追溯到遥远的古代,对中伊外交关系的渊源和发展演变都有比较多的论述。归纳起来,本文将中伊外交关系的研究划分为三个时段。

2.1.1古代中伊外交关系研究(公元前2世纪~1840年)

中国和伊朗是处于亚洲两端,古代交通不便,本没有任何交集。到了汉武帝统治时期,因不断受到匈奴的骚扰和入侵,为了联合周边国家共同对付匈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这就为中伊古代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对古代中伊外交关系的研究主要从古代中伊外交关系产生的时间及内容着手,例如何跃等学者认为中伊古代外交比张骞出使西域更早,中伊关系的开端上限可追溯到公元前10世纪,下限不会晚于公元前6世纪[4];徐劲鑫提出古代中国和伊朗的交往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那时中国西周的丝绸经伊朗运往埃及,这说明早在三千年前中国和伊朗就有了经济交往[5]。但是,朱杰勤等学者却认为,中伊古代外交始于两千多年前的张骞出使西域,并且从文化交流、互派使节、物产和技术交流、经易等方面阐述了中伊古代外交的盛况[6-7]。

2.1.2近代中伊外交关系研究(1840年~1949年)

 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开了近代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西方列强的入侵使封建王朝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因此,学者们对近代中伊外交关系研究主要着眼于战乱下的近代中伊关系是否存在。例如华黎明提出,在近代,中伊两国的命运相同,但是相互的关系却隔绝了数百年,形成中伊关系史的一段空白[8]。而何跃和徐劲鑫却认为中伊关系并没有因为西方殖民者的东侵而被扼杀,仍然顽强地发展着,双方交流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如贸易商品种类不断增加,还出现了引进技术,就地加工、生产的发展趋势[4-5]。这些充分说明了中伊近代外交并没有中断,只是在西方列强的干扰下相对较少。

2.1.3现代中伊外交关系研究(1949年~至今)

  经过灾难的洗礼,中伊两国人民建立了新的国家。这个阶段中伊两国的关系,并不是一帆风顺,经历过对立、隔阂、缓和、友好, 在曲折中前进。对现代中伊外交关系的研究主要从中伊两国关系的亲疏远近,及其中国对伊核的外交态度和政策、中伊外交现状、特征、影响因素及趋势等方面展开。例如华黎明,郭细根等根据中伊两国关系的亲疏远近,将中伊外交划分为三个阶段[8-9],但余建华又将其划为五个阶段[10],徐劲鑫,陈俊华等却将这个时期的中伊外交划分为四个阶段[5,11]。其次,学者们还特别关注伊核和中伊外交现状以及中伊之间的外交活动。例如在伊核问题研究中,一些学者主要就伊核对中国的影响、中国的立场和应对策略进行了研究,一致认为通过谈判、协商等和平解决伊核问题是最佳途径[12-17]。中伊外交现状不仅关系到我国的能源安全,而且对中东局势和国际环境都至关重要。研究对中伊外交现状、特征、影响因素及趋势做了详细的探讨[18-20],还对伊朗总统内贾德在职期间对中国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21]。

2.2 中伊文化交流研究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文化不仅成为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甚至在建构主义等新兴国际关系理论中已经取代权力、制度等因素成为国际关系体系和行为体之间关系的决定性力量[9]。中国与伊朗有着长期的文化交往,有着千丝万缕的文化联系,这也是两国文化沟通的基础和条件[21]。中伊文化交流研究主要从中伊文化的相似性、语言学习、学术研究及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等方面进行。例如伊朗文化和中国文化在许多方面存在相似性,特别是文学中的伦理观念和人文精神,革命历史文化进程及宗教文化等都极其相似[22-24];从中国对波斯语的学习和伊朗对汉语的学习展示了两国语言学习的盛况[25-27];中伊学者互相对两国人文地理记录也颇有研究[28-30];一些学者对中伊科学技术交流进行了研究,展示了两国在科学技术上的相互促进[31-33]。

2.3 中伊经贸合作研究

 中国是世界经济大国和贸易大国,伊朗是地区经济大国和贸易大国,无论是从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地域差异还是从劳动分工的角度看,发展贸易关系都是现代中伊关系的主题,双边贸易一直是21世纪初期中伊合作的主要领域。中伊贸易具有互补性特征,中伊贸易的商品结构反映出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共谋发展的双赢特征[3]。通过对学者们关于中伊经贸合作研究文献的分析和梳理,大致可以将研究内容分为:中伊贸易进程研究和对中伊贸易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其中中伊贸易进程研究占主导,研究的文献数量最多,研究内容也较丰富。中伊贸易进程研究主要包括中伊贸易概况或现状、中国在伊朗的承包项目及签订的劳务合同以及中伊贸易的发展前景、影响因素、条件、改善措施等内容。例如研究对中伊贸易概况或现状研究,主要通过中伊贸易额的升降、贸易逆差或顺差、中伊进出口商品类型等指标进行评估,认为中伊贸易额持续上升、中国贸易逆差形式难以扭转[34-35]。学者对中国在伊朗的承包项目及劳务合同的研究,并通过我国汽车、银行、电力设备、钢铁等产业进驻伊朗的实例,展示了中国在伊朗承包项目的范围和领域的不断扩大[36-37]。对中伊贸易的发展前景、影响因素、不利和有利条件、改善措施等的研究发现,中伊经贸合作的发展前景仍存在巨大的潜力,但是发展过程中也不乏风险与障碍,所以要做好灵活应对风险的准备[38-39]。

2.4 中伊能源合作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城镇化和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能源消费日益攀升,能源供需矛盾日渐突出,能源缺口还将进一步加大[3]。中伊两国一直交好,伊朗又是中东地区的石油、天然气大国,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均居世界第二,所以能源合作是中伊两国外交的重中之重。目前,中国已经取代欧盟成为伊朗最大的石油贸易伙伴,中国成了伊朗主要的石油出口国。中伊能源合作研究主要是对石油、天然气两种能源合作开发的研究,主要从中伊两国的能源合作项目、能源合作的影响因素、能源合作中风险的评析以及能源合作的机遇与前景预测等方面展开。李卫杰等对目前中伊两国的能源合作项目进行了研究,表明两国能源合作的不断深入[40-41]。通过对中伊能源合作影响因素的研究分析,归纳出伊核、大国因素(美国、欧盟、日本等)、伊朗国内因素(政治、经济、宗教等)是阻碍中伊能源合作发展的主要原因[40、42-43]。对中伊能源合作中面临的风险进行了评析,认为实行多元化能源外交战略、加快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建设、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大力建设节能社会等措施是解决中伊能源合作风险的有效策略[44-45]。面对伊朗错综复杂的国内和国际问题,还有研究对中伊能源合作的机遇与前景进行了预测,认为中伊能源合作空间广阔,合作方式朝向多元化[46]。

2.5 中伊农业合作研究

  伊朗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具有干旱性和大陆性,夏季炎热,冬季寒冷,降水稀少。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农业投入不足和农业科技含量低等原因,农业生产相对落后。为了满足国内需要,伊朗每年需进口一定数量的小麦、稻米、食用油等农产品。中国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比较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因此,中伊开展农业领域的合作具有现实的可能性[47]。但是,基于石油贸易是中伊合作的主要内容,所以农业合作在整个中伊合作中所占比重很小,学术界对其的研究也是凤毛麟角。对中伊农业合作研究集中于对农产品贸易的分析和农作物的移植。例如通过对中伊农产品贸易的分析,认为中伊农产品贸易存在贸易规模小、地位低、贸易方式单一、农产品品质低等问题,得出影响中伊农产品贸易的不利因素为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伊朗改革开放力度不够等,但对中伊农业未来合作仍具很大信心,认为其前景广阔,最后还提出一些对未来中伊农业合作有用的建议[48-50]。王勇对伊朗特色经济作物开心果可在中国西部推广进行了浅析[51]。

3  研究述评与展望

3.1 对中伊研究的述评

  中伊研究源远流长,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中历史、宗教等领域的研究进展较快,这为后来学者对中伊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学者们对中伊的研究已跳出历史、宗教的框架,开始对中伊外交、文化、经贸、能源、农业等领域进行研究,拓宽了中伊研究范围,并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但是,学术界对中伊关系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

 (1) 研究内容和视角不够宽泛。现有有关中伊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外交、文化、经贸、能源、农业等五大方面,对中伊军事关系、中伊工业经济和技术合作、国际旅游、劳务输出等诸多领域的研究涉及很少,甚或无所涉及。且现有的研究领域不均衡,主要集中在文化交流和外交关系。例如检索到的203篇的文献中,仅有12篇是对中伊农业的研究,比重仅占5.9%,而外交和文化交流各自都有57篇,比重达到28.1%。同时,对中伊农业的研究内容也局限于两国农产品贸易,没有对中伊农业技术交流、作物培植内容进行研究。中伊旅游、影视等的研究更是接近空白。

 (2) 对中伊关系的研究以应用研究为主,理论研究相对偏少。现有的研究很少从理论层面来探讨中伊关系。由于现有研究成果大多缺乏理论背景,这在一定程度上切断了学科间的交流、阻碍了研究的进步,使得目前的许多研究流于泛泛之论,缺少深度。

 (3) 宏观层面的研究多,微观层面的研究少。研究集中在国家层面的研究,集中于两国之间的文化、能源、经贸等方面的研究。缺少中国或者伊朗的企业在双方的经济技术合作中的具体案例研究(主要从事的领域、产品竞争力、技术合作、投资环境、投资风险等),也缺少对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在两国国际关系中作用、影响等分析。

 (4) 定性分析为主,研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由于伊朗政府对国内农业、工业及其他产业发展状况不对外公开,使得研究的数据及资料获取难度很大,几乎全是来自网上统计数据或前人研究文献,并不是实地考察所得,导致了研究的滞后性。同样,因研究数据缺乏,多以传统的定性描述为主,定量研究较少。

  (5) 研究机构集中,研究专著少。首先,从研究成果的机构构成来看,专门从事伊朗以及中伊关系研究的学术研究机构比较少,主要集中在北京大学、西南大学、云南大学、山西师范大学等单位。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研究机构的论文在203篇中仅有62篇,比重仅占30.5%。其次,从研究成果的类型来看,对中伊关系研究的文章以期刊为主,其次为硕士论文,而专门研究中伊关系的专著更是屈指可数。期刊或者硕士论文大部分是来自高校历史、政治、地理等相关学科。不少成果来自于在读硕士博士等,由于知识的有限性以及眼界不够宽泛,导致文章的研究大部分都还停留在基础阶段,并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更缺乏对伊朗的长期跟踪研究。由此也看出学术界对中伊关系的研究重视程度不够。

3.2 对中伊研究的展望

  随着中伊外交的不断深入,伊核紧张形势的不断升级以及伊朗新任总统鲁哈尼的温和路线,各方就伊核问题达成第一阶段协议的形势下,中伊研究将会在国内学界掀起一阵热潮。通过以上分析,对以后中伊研究提出几点期望。

  (1) 丰富中伊关系研究的理论,并与实践相结合。比如,对于中伊关系研究中经贸、能源合作在何地投资建厂、投资的项目等的确立,都应该将实地考察与理论知识相结合。

 (2) 扩大中伊工业经济、技术合作和跨国投资等领域研究。随着鲁哈尼的上台,伊美关系有所缓和,欧盟也放松了对伊朗的制裁,伊朗国际国内环境趋于稳定,降低了中伊经济合作的风险,为中伊开展更广领域的合作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中国的工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在工业制造、交通建设(高铁、高速公路)等诸多领域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因此,今后中伊工业经济、技术合作、跨国投资可能成为中伊研究的新焦点。

 (3) 研究方法应有所突破,实现定性向定性、定量相结合及定量研究转变。

 (4) 加强对中伊关系中观和微观层面的研究。比如中伊经贸、能源合作研究,不是从中伊经贸、能源合作的特征、现状、影响因素等宏观角度泛泛而谈,而是细化到具体的经贸、能源合作对象,进而对这个合作对象的市场环境、市场竞争力、贸易风险、交通可达性、风险防范措施、双赢合作方式等进行研究。

 (5) 在传统国家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对政府国际组织、非政府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在中伊关系中的作用及影响力研究。比如2009年伊朗孔子学院成立以来,对中伊两国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找出不足和需要改善的地方等。

参考文献:

[1] 姚继德. 伊朗的汉语教学与德黑兰大学孔子学院[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9,7(6):85-89.

[2] 艾少伟. 伊朗伊斯兰文化与中伊文化交流[D]. 重庆:西南大学, 2006:19-21,77-79.

[3] 杨兴礼, 冀开运, 陈俊华, 等. 现代中国与伊朗关系[M]. 北京:时事出版社, 2012:1-2,269-272.

[4] 何跃. 试论中伊关系的开端[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7,29(5):42-44.

[5] 徐劲鑫. 论伊朗核问题及伊朗与大国关系[D].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 2006:120-121.

[6] 朱杰勤. 中国和伊朗历史上的友好关系[J]. 历史研究, 1978:72-82.

[7] 张铁伟. “丝绸之路”与中国和伊朗历史上的友好交往[J]. 西亚非洲, 1981:47-52.

[8] 华黎明. 新中国与伊朗关系六十年[J]. 西亚非洲, 2010(4):23-26.

[9] 郭细根. 21世纪初期中国的伊朗战略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 2007:1-4.

[10] 余建华. 当代中伊关系与伊朗对华政策动因[J]. 西亚非洲, 1998(4):43-47.

[11] 陈俊华, 杨兴礼. 新时期中国-伊朗关系的战略定位分析[J].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9(2):71-76.

[12] 熊小庆, 杨兴礼, 刘今朝. 大国因素对当今中国-伊朗关系的影响[J]. 世界地理研究,2005,14(3):64-71.

[13] 华黎明. 伊朗核问题与中国外交的选择[J]. 国际问题研究, 2007(1):58-62.

[14] 吕蕊. “中国例外论”与中国在伊朗核问题中的国际责任[J]. 国际关系研究, 2013(4):69-80.

[15] 陈连庆,杨兴礼. 简论伊朗核问题对中国-伊朗关系的影响[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7(9):79-81.

[16] 姜锋. 伊朗核问题中的中国外交政策[D]. 南京:南京大学, 2011:28-30.

[17] 赵菡菡. 伊朗局势的发展及中国对策[J]. 战略决策研究, 2012,3(3):51-57.

[18] 熊小庆. 中国与伊朗关系的影响因素及机制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 2006:1-20.

[19] 赵宏伟,杨兴礼,陈俊华. 中伊(朗)关系的现状与未来-从政治、经贸、文化多角度的量化研究[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学科版, 2010,27(2):28-33.

[20] 韩少卿. 中伊关系的历史演变及对未来发展的几点建议[J]. 时代金融, 2013(9):8-9.

[21] 熊小庆,杨兴礼,刘今朝. 内贾德执政对中伊关系走向的影响[J]. 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6(3):73-75.

[22] 丁俊. 中伊文化对话交流的动力与障碍[J]. 回族研究, 2002(4):34-37.

[23] 王建平,王冬梅. 中国回族和伊朗穆斯林双方伊斯兰文化的主要共同点[J]. 回族研究, 1992(2):69-73.

[24] 王丽君. 1905-2005年间伊朗社会发展的中国视角解读[J].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8(2):32-38.

[25] 刘迎胜. 唐元时代中国的伊朗语文与波斯语文教育[J].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9(1):18-23.

[26] 丁俊. 从中国波斯语教学活动的历程看中伊(朗)文化交流的发展[J]. “郑和下西洋与文明对话国际研讨会”论文汇编, 2005.

[27] 周思远. 关于伊朗汉语教学情况的调查报告[D]. 长春:吉林大学, 2010.

[28] 孟昭毅. 中伊文学交流史断想[J]. 国外文学, 1991:1-12.

[29] 孔炜莉. 近十年来我国的伊朗研究论文综述[J]. “郑和下西洋与文明对话国际研讨会”论文汇编, 2005:221-230.

[30] 丁克家. 汉语语境中的文化表述与中伊哲学的交流-论《勒瓦一赫》和《真境昭徽》的中伊哲学思想的融通[J]. “郑和下西洋与文明对话国际研讨会”论文汇编, 2005:175-183.

[31] 李铁匠. 古代伊朗对江西文化的影响[J]. 江西社会科学, 1987:110-112.

[32] 吴晓玲. 浅谈中国绘画艺术对伊朗细密画[J].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25(2):46-48.

[33] 纳思霖. 伊朗细密画中的中国绘画因素[D]. 北京: 中央美术学院, 2008.

[34] 张超阳. 简论中国与伊朗的经贸关系[J]. 云南财经大学期刊, 2004,20(3):26-28.

[35] 赵静,杨兴礼. 中伊贸易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对策探析[J]. 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5,19(4):36-40.

[36] 李公海. 中国重汽伊朗CKD项目成本分析与控制[D]. 济南:山东大学, 2012.

[37] 王瑞琦,郑冉.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伊朗业务浅析[J]. 山东经济, 2010(1):97-101.

[38] 万雪,郭蕊,杨兴礼. 试论21世纪初期中国-伊朗的经贸合作[J]. 经济研究导刊, 2009(16):147-148.

[39] 薛静静, 郭巧梅, 薛真真. 基于国际视角中伊石油合作政治风险探讨[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 4(1):7-10.

[40] 李卫杰,杨兴礼. 中国与欧盟在伊朗的能源博弈[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26(5):27-30.

[41] 顾林勇. 浅谈伊朗陆上定向井施工[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4.

[42] 程星原. 中国在中东国家油气投资现状及前景[J]. 亚非纵横, 2010(6):35-41.

[43] 张钰. 中国伊朗石油合作对中国石油安全的战略影响[D]. 北京: 外交学院, 2010.

[44] 才建,沈珏,王晓瑜. 中国-伊朗油气资源合作战略分析[J]. 石油规划设计, 2009, 20(2):17-19.

[45] 薛静静,杨兴礼,梁艳桃. 中国-伊朗石油贸易风险与应对[J]. 对外经贸实务, 2011:27-29.

[46] 张海霞,陈邦鑫,董秀成. 中国与伊朗油气合作浅析[J]. 特区经济, 2012:103-105.

[47] 张超阳,杨兴礼,艾少伟. 新时期伊朗农业特征与中伊农业合作前景初探[J]. 世界地理研究, 2005,14(1):46-52.

[48] 张朝阳. 中国和伊朗农业合作研究[D]. 重庆: 西南大学, 2006.

[49] 谷秋锋. 中国-伊朗农产品贸易现状及问题研究[D]. 重庆: 西南大学, 2011.

[50] 谷秋锋,杨兴礼,郭巧梅. 中国-伊朗农产品贸易互补性分析[J]. 贵州农业科学, 2011,39(3):220-224.

[51] 王勇. 新时期中国-伊朗跨国投资领域及实施初探[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2005,15(2):5-11.

The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of domestic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of China and Iran

LIU Xue-li, CHEN Jun-hua, YU ling, XU Zhong-qiang, SONG Xin-shuo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Abstract: Iran has been one of the main sources of Chinese oil imports, and also an important strategic partner of China in Middle East.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of between China and Iran has been much studied.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the research literature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of China and Iran of domestic scholars and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have been combed in this paper. From the research point of view,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studying on the relationship of between China and Iran mainly focused on the diplomatic,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energy cooperation, cultur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in agriculture and other five aspects, especially in the diplomatic and cultural exchanges of between China and Iran are the largest proportion, followed by the study of trade cooperation and cooperation in energy, the research of the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is relatively less. However, the research on industrial economic, technical cooperation, transnational investment, international tourism, the export of labor services and many other fields of between China and Iran is weak. In the future, the research of the relationship of between China and Iran should continue to deepen from two aspects, on the one hand, research perspective aslo need to further expand, especially the research of specific cooperation projects on meso and micro level between China and Iran. On the other hand, the research field should continue to expand and deepen, studying on the specific cooperation projects in the industrial economy, technical cooperation, transnational investment of between China and Iran will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Key words: China; Iran; relationship;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猜你喜欢
中国关系伊朗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过于逼真
投 缘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
自产自销——原载“伊朗漫画网” ▲
掉了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