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英苗
摘 要:互联网作为新媒介为当代大学生广泛接触,收看影视剧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项休闲娱乐活动。网络主旋律热播剧通过制作方的“操作”,从而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主要的手段是制造视觉快感和将历史人物转化为神话人物,把人物生平的政治问题转变为一个道德问题的意识形态语法。
关键词:主旋律热播剧 视觉快感 牺牲
★基金项目:安徽师范大学校级研究生课题项目(2014yks113)
近年来,由于新媒体的发展,互联网(也包括手机媒体)得以便捷地在大学生中传播影视剧。尤其是在社会上一些热播的影视剧,大学生也是重要的收视群体。这个群体正处于世界观的定型阶段,免不了受到影视剧中价值观的影响,尤其是一些热播剧,大学生通过网络媒介收看的同时,剧中的价值观也在悄悄渗入他们的思想意识,并对他们的主体进行塑造。本文即是试图通过对一个网络热播的影视剧进行文本分析,来讨论它是如何影响并塑造大学生的价值观的。
这里有个前提,即影视剧作为一个文本,它自身是有操作性的。我们在这里以由山东影视传媒集团、东阳正午阳光影视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悬疑谍战剧,由李雪执导,胡歌、靳东、刘敏涛、王凯领衔主演的《伪装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该剧是如何通过一系列操作手段,吸引年轻观众,进而对他们的价值观进行影响的。
一、视觉快感:吸引观众的“看”
《伪装者》在2015年八月份在湖南卫视金鹰剧场进行首播,而后借助网络平台广泛传播,成为占据各大视频网站的头条的不二之选。这是一部悬疑谍战剧,其背景是抗日战争中汪伪政权时期,通过上海明家三个兄弟姐妹的故事讲述在上海滩抗战的隐秘战线。影片中,明台作为富家少爷在去香港报道时被军统高官绑架后经过训练成为一名优秀的特务,后加入中国共产党。而大哥明城本是国民党的一名高官,同时暗地里的身份也是一名共产党员。而大姐明镜胸怀报国之心,暗中多次为中国共产党提供抗战物资。剧中主要以这三个人物为核心,讲述在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表现出共产党员的坚忍、奉献的精神。
一部影视剧既然能引起热播,一方面固然属于文化现象,另一方面,它必定少不了一些看点来吸引观众。我们以为,这部网络热播剧能够吸引观众,尤其是大学生的地方,一者在于具有冒险性质的谍战和枪战场面;二者,或者说主要的,是劳拉·穆尔维意义上的视觉快感。
本片第一条主线为观众提供了冒险和暴力的剧情元素,这是它得以有高点击率的基本保障。在结尾,明台和明城为救大姐明镜,冒险去火车站而与当时的日军伪军发生枪战,以及剧中诸多暴力枪战场面,都是观众通过观看剧情达到休闲娱乐目的的重要元素。美国市场评估公司的杰克·兰蒂斯曾对美国电视观众实施一次全国性调查,其调查目的之一即是不同属性的电视观众关注哪些节目内容元素。调查结果显示,在诸多元素中,“冒险”、“幽默”、“暴力”元素排名前三,“感伤”元素排名最后。①但剧中这些元素并不是唯一的和最重要的点击率保障。根据劳拉·穆尔维的看法,影视中“那种控制着形象、色情的看(looking)的方式”[1]才是让观众点击的重要保障。《伪装者》这部剧虽然以兄弟姐妹三人作为叙述的主线,但是,不管是明台还是明城,身边都不乏有女性的追求者。首先是明台,他在训练时遇到了于曼丽,而后在参加中共地下党活动时认识了程锦云,于曼丽深深地爱着明台,但是明台却又要和程锦云订婚,于曼丽选择在任务失败时牺牲自己保全明台。剧中的反派一号汪曼春虽然是一个有着蛇蝎心肠的女子,但很多观众却被她痴迷明城的那份感情所打动。这可能也是这部谍战悬疑剧吸引人的地方。剧中,男性是强者的形象,三名女性,都有着姣好的容颜,青春、美貌集于一身,和偶像剧如出一辙。而且剧中使用的拍摄手法,往往出现女性的脸部特写,让观众沉湎于凝视——一种色情的看;看的过程,事实上也完成了自我认同,这恰如偶像剧或好莱坞电影中的明星给观众带来的结果一样。这正是穆尔维论证的观众认同问题。
二、 牺牲的意识:引发观众的“思”
这部影片主要表现了明家三位兄弟姐妹为革命而具有的值得称赞的牺牲精神。这是这部片子的核心要点和主题,也是它包含的主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年轻的观众——大学生,如何在观看中接受这种价值观呢?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个被设计、被操控的过程;当然,所有的影视作品都是可以按照这个过程来传播它要传播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在阿尔都塞的经典论文《国家机器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一文中,早已论证了这个问题:阿尔都塞根据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认为意识形态通过“询唤”,把个体变为主体。这个过程,是通过“运用非常准确的操作‘产生效果或‘发挥功能作用的。”[2]大众传播媒介——互联网——作为意识形态机器机构,观众观影的过程,在产生认同的同时,一次次被“询唤”,这个过程也便是主体接受了影片中人的价值观的过程。正如李奕明所说:“通过‘询唤,意识形态剔除了主体对社会的不满因素,使其产生归属感、参与感、安全感和荣誉感,从而主体将不再对社会秩序构成威胁,……成为国家机器的自觉臣民。”[3]我们反过来可以这么分析,在网络热播剧中,恰恰因为制片方、导演、摄影师等“非常准确的操作”,使得明家三位兄弟姐妹的牺牲精神传递给影片的观众。我们说过,尤其对于大学生而言,这个年龄段正是价值观趋于定型但尚未完全定型的阶段,他们刚刚走出中学校门不久,相对于社会上有着丰富人生阅历的成年人,其实更容易接受这种经过了“准确操作”的影片所包含的价值观。
主旋律电视剧的特点是在剧中暗含着中国特有的国家精神或是民族精神。[4]《伪装者》在剧中表现出一种爱国的情怀,这个是中国民族精神中最重要的一点。这种爱国的意识不仅仅通过情节的设置表现出来,更多的是通过人物的性格和精神表现出来的。明家三个兄弟姐妹,在国家危急的关头,没有过多注重自家的发展,自己产业的重要。大姐明镜几乎愿意将所有家产都愿意捐献成为抗战物资,在结尾更是为了抗战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明城不在意官场上的得失,一心只为谋划布局整个上海抗战的局势;而主人公明台更是放弃了明家大少爷的这个身份,成为一名地下工作人员,剧中结尾更是放弃了上海,转战其他城市继续进行革命。他们为了革命,为了国家,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样的情节,明显包含了意识形态意味,把一个人,甚至一个家族都变成了一个神话。在认同的机制下,观众会不自觉地被“牺牲”所“询唤”,为革命要有“牺牲”精神这种价值观因而将观众的个体询唤为意识形态主体。
三、结语
可以说,影片无时不在营造这种“牺牲”的意识形态氛围。这也是与当前我们国家的历史形势分不开的。影片所表现的题材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时刻充满了当代的意识形态,才是影片制作的真正目的。众所周知,当前,我们国家加大反腐力度,其实与一些政府官员、领导身上滋生和体现出的腐败自身不无关系。在一些政府官员和领导的身上,革命年代的那种为革命事业做出牺牲的精神没有了,享乐主义思想占据了上风,这其实是腐败的根源之一。《伪装者》的意识形态目的其实在这里体现得非常清晰,这也是当前一些主旋律热播剧,尤其是一些历史题材的主旋律热播剧的真正的意识形态目的。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主人,他们的价值观对于这个社会、这个国家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部好的文艺作品,“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社会效益相比,经济效益是第二位的,当两个效益、两种价值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5]我们用西方当代电影理论来分析网络热播剧如何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影响,反过来说,不仅主旋律影视剧,即便一般题材的影视作品,其实都应该争取大学生这个收视群体,西方电影理论也可以拿来为我们制作影视作品所用,制作出具有良好点击率和社会效益的影视作品。
注释
① 转引自郭庆光.传播学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63.
参考文献
[1] (英)劳拉·穆尔维.视觉快感和叙事性电影[A]//李恒基,杨远婴,主编.外国电影理论文选[C].北京:三联书店,2006:637.
[2] (法)阿尔都塞.国家.机器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A]//李恒基,杨远婴,主编.外国电影理论文选[C].北京:三联书店,2006:729.
[3] 李恒基,杨远婴,主编.外国电影理论文选[C].北京:三联书店,2006:682.
[4] 李君.浅论中国电视受众对主旋律电视剧的审美期待[J],中国电视.2004,5.
[5]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2015-10-30)[2015-11-05].http://theory.gmw.cn/2015-10/30/content_175514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