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剑
1953,朝鲜停战协定迎来和平的曙光
文/吴剑
近期热播的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电视剧《三八线》,将人们拉回到60多年前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自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击美帝国主义对朝鲜的入侵,捍卫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先后有300多万志愿军将士奔赴战场,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队铁血较量,最终将强敌阻止在朝鲜半岛三八线以南。抗美援朝战争令世界重新认识红色新中国,重新认识坚不可摧的中国人民。连新中国的对手美国,也不得不低下头来,承认失败。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克拉克那句“我是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条约上签字的美国陆军司令官”,就是最好的明证。
今年7月,适逢抗美援朝战争停战63周年。63年前的1953年7月27日,中朝与美韩在朝鲜板门店签署了停战协议,至此,历时近3年的抗美援朝战争结束。
朝鲜战争爆发于1950年6月,9月,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将朝鲜战争国际化。在“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队悍然向中朝边境进军,将战火烧到鸭绿江畔,威胁我国领土安全的危急时刻,中国人民组成志愿军,铁血男儿毅然跨过鸭绿江,与侵略者生死搏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经过中朝联军发动的五次战役的连续打击,“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队终于感到不支,于1951年6月底主动提出进行停战谈判。在停战谈判的两年时间里,敌人不甘心失败,不断地挑起战斗,妄图增加其谈判筹码,但都被中朝联军的铁拳无情地粉碎了,在上甘岭战役、金城战役等著名战斗中,妄图“偷鸡”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队,“偷鸡未成,还蚀了一把米”。
朝鲜停战谈判的历程是这样的——
1951年,经过中国人民志愿军发动的5次战役的连续打击,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被迫转入战略防御,战争形成相持局面,趋于长期化。6月30日,“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奉美国政府之命发表声明,表示愿意举行停战谈判。7月1日,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金日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答复李奇微,同意举行停止军事行动和建立和平的谈判。经多次协商,停战谈判于7月10日,在志愿军和人民军防区内的开城举行。
但是,美帝国主义对谈判采取拖延和破坏的政策,并企图以“军事压力”配合谈判,达到其无理要求。中朝人民军队则针锋相对,以打促谈,打谈结合,力求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实现停战,和平解决朝鲜问题。从此,开始了长达两年之久的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交织进行、边打边谈的局面。
朝鲜停战谈判开始后,志愿军遵照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提出的“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方针,实行战略转变。部队分批轮番作战,贯彻“零敲牛皮糖”的小歼灭战原则。其间,第20兵团之第67、68军,在司令员杨成武、政治委员张南生率领下于6月入朝;第23兵团之第36、37军,在司令员董其武、政委高克林率领下于9月入朝。在谈判桌上,当讨论军事分界线的划分时,美方以“补偿”其海、空军优势为借口,要求将军事分界线在中朝军队阵地后方,多取得1.2万平方公里土地,这一无理要求遭到朝中方面坚决拒绝。美方竟发出战争叫嚣:“让炸弹、大炮和机关枪去辩论吧!”“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随即于8月18日至9月18日发动夏季攻势,动用7个师兵力在东线向朝鲜人民军阵地进攻。志愿军配合人民军,顽强抵抗,粉碎了这一攻势,歼敌7.8万余人,而敌人只占去179平方公里土地。9月29日至10月22日,“联合国军”又发起以志愿军阵地为主要目标的秋季攻势,实施了“坦克劈入战”。志愿军与敌鏖战月余,歼敌7.9万余人,遏制了敌人的进攻,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
在发动秋季攻势前和攻势期间,“联合国军”从8月中旬开始,实施“空中封锁交通线战役”,即所谓“绞杀战”,企图以持续3个月的空中轰炸,切断中朝军队的后方补给线,窒息中朝军队的作战能力。在朝鲜军民的全力支援下,志愿军组织空军、高炮部队、铁道兵、工程兵、运输部队,以及所有后方机关和部队,开展了大规模的反“绞杀战”斗争,建立健全了以兵站为中心、铁路与公路相结合,前后贯通、纵横交错的交通运输网络,形成“炸不断、打不烂的钢铁运输线”,基本上保证了作战物资前送,取得了战略性的胜利。美军将军范佛里特不得不承认:“虽然联军的空军和海军尽了一切力量企图阻断共产党的供应,然而共产党仍然以难以置信的顽强毅力把物资送到前线,创造了惊人的奇迹。”
1952年春夏季,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为持久坚守阵地,进行了以构筑坑道工事为中心的巩固阵地斗争。到8月底,在横贯朝鲜半岛250公里长、20至30公里纵深的整个战线,构成了以坑道工事为骨干、结合野战工事的坚固防御体系。坑道工事是战争史上的一个重大创造。它解决了武器装备处于劣势的军队在敌军强大火力突击下有效地保存有生力量并给敌以杀伤的问题,极大地增强了防御的稳固性,为贯彻“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基础。1952年9月18日至10月31日,志愿军主动发动全线性战术反击作战,对敌之排、连、营阵地共60个目标进攻77次,歼敌2.7万余人,占领敌军阵地17处。10月14日至11月25日,在范佛里特指挥下,“联合国军”陆续动员6万兵力、300余门火炮、170余辆坦克、3000余架次飞机,发动了以上甘岭为主要目标的“金化攻势”,企图扭转战局。志愿军则相继投入4万兵力、180余门火炮,进行坚守防御,歼敌2.5万余人,巩固了阵地,我方称之为“上甘岭战役”。这次战役,以兵力、火力密集,战斗残酷激烈,争夺反复频繁而著称于世界战史。
1952年11月,艾森豪威尔当选为美国第34届总统。这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盟军统帅、欧战名将就任后,即极力鼓吹扩张政策,与参加“联合国军”的15国代表策划加紧对中国实行封锁。志愿军遵照毛泽东关于准备一切必要条件,坚决粉碎敌人登陆企图,争取战争更大胜利的指示,全力进行反登陆作战准备:设置了纵深10公里的防御地带,挖掘了720余公里的坑道,构筑了600多个永备水泥工事;增调4个军、1个坦克师、7个高炮兵团入朝,14个空军师准备随时参战;囤积12.3万余吨弹药和可供全军食用8个半月的粮食。志愿军壁垒森严,“联合国军”未敢冒然进攻,只好同意恢复已中断半年的谈判。为了促进停战谈判,毛泽东指示志愿军,只管打,不管谈,不要松动,一切按原计划进行。
从1953年5月13日起,志愿军对敌发动夏季反击战。至6月15日停战谈判全部达成协议,签署停战协定在即。早于1952年4月即已回国休养并迅即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彭德怀,也已重返朝鲜前线准备参加停战协定签字事宜。但南朝鲜李承晚集团蓄意破坏停战,以“就地释放”为名,无理扣留2.7万朝鲜人民军战俘,并叫嚣要“单独干”和“北进”,“一直打到鸭绿江边”。为切实达成停战协定,志愿军遂集中5个军和1100余门火炮,于7月13日发起金城战役,一举突破南朝鲜军4个师25公里的防御正面,歼敌7.8万余人,收复土地160余平方公里。金城战役尚未结束,继李奇微任“联合国军”总司令的克拉克和南朝鲜统治集团首脑李承晚即请求马上签署停战协定。
7月27日上午10时(朝鲜时间),朝鲜停战协定签字仪式在板门店举行,由朝中方面代表团首席代表南日大将、“联合国军”代表团首席代表哈利逊中将正式签字。而后,文本分别送至双方司令官。同日,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金日成元帅于平壤、“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于汶山,分别在停战协定上正式签字(次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于开城在停战协定上正式签字)。同日,金日成元帅、彭德怀司令员向朝中人民军队发布命令:“自1953年7月27日22时起,即停战协定签字后12小时起,全线完全停火。”届时,历时3年多的朝鲜战争,以朝中人民的胜利和美帝国主义的失败而宣告结束。“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沮丧地说:“我是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条约上签字的美国陆军司令官。”
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在朝鲜停战协定书上签字
自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在33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先后轮流入朝参战的部队有:步兵25个军,即第39、40、42、38、50、66、20、27、26、64、63、65、60、12、15、47、67、68、26、23、24、46、16、1、21军;地面炮兵10个师,高射炮兵5个师又21个团另62个营;装甲兵3个师另6个团;工程兵14个团另2个营;铁道兵10个师另1个团;空军10个师另3个大队;公安军2个师等。先后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人数达300余万人。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和光荣负伤及失踪的有36万余人。荣立集体功的单位有6000多个,荣获英雄模范称号和荣立战功的人员有30多万人。
在朝鲜战场上,美国使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所有大规模杀伤武器,胁迫15个国家派兵参战,运送7300余万吨战争物资,开支战费830亿美元,仅次于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耗费,并动用了其陆军的1/3,空军的1/5和海军的大部。但是,武器装备居于劣势的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却取得辉煌战果:毙、伤、俘敌军109.3万人(其中美军39.7万人);击落击伤敌机12200架;击毁击伤和缴获敌军坦克3064辆、各种炮7695门;击沉击伤敌舰艇257艘。保卫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完整和中国的安全,维护了远东和世界的和平。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中朝人民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胜利,是全世界爱好和平力量的胜利。正如彭德怀总司令1953年9月在《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中所说的:“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的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抗美援朝战争有许多个“不该忘却”:不该忘却那些为新中国的国土安全而英勇奋战的官兵,不该忘却战争中壮烈捐躯的无数位烈士英雄,不该忘却那段全国人民节衣缩食支援前线的激情燃烧的岁月,不该忘却那些至今已过耄耋之年的志愿军老兵,更不该忘却那个年代所形成的捍卫正义、威武不屈、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祖国卫和平就是家乡”、“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他的有猎枪”!听!这是多么激动人心催人奋进的歌曲呀。这就是那段岁月时代精神的高度凝练。这种时代精神,是上个世纪50年代中国人民高度民族自信的集中体现,这种强大的自信心,足以令顽敌畏葸,足以令强盗胆寒……长眠在中朝大地的千千万万烈士的英灵,散落在全国各地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志愿军老兵们,你们的精神,将会被后人永远记取。
参考资料: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张驭涛主编《新中国军事大事纪要》,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李健编著《冷战烽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