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深海 追梦青春
——记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工程船队“300米饱和潜水作业组”

2016-02-27 07:14乔虹王立
工会信息 2016年20期
关键词:潜水员潜水深海

文/乔虹 王立

挑战深海 追梦青春
——记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工程船队“300米饱和潜水作业组”

文/乔虹 王立

“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梦想。就在国人为神十发射、嫦娥登月的夙愿圆梦而欢呼之时,一群年轻的勇士,胸怀挺进深海的梦想,向世界深潜水技术高峰冲击,向水下300米的深度发起了挑战。

2014年1月,从我国南海海域传来捷报:上海打捞局工程船队胡建等6名饱和潜水员成功下潜313.5米深海进行作业和巡回探摸,中国首次300米饱和潜水作业取得圆满成功。这是300米深的海底首次迎来了中国人的身姿,它标志着中国深潜水技术作业能力进入了国际先进行列,实现了交通运输海上应急处置和服务保障能力新的重大跨越。

上海打捞局工程船队队员合影

五十年磨一剑

“在300多米的水下工作生活意味着什么?”

“常人平时生活在一个大气压,水的深度每增加10米,压力就会增加1个大气压,下潜到300米,意味着潜水员要承受31个大气压。在高压环境下,潜水员的身体、心理和生活方式都会发生巨大变化。”面对笔者的提问,上海打捞局组织指挥专家叶似虬如是回答。

按照国际惯例,当潜水作业深度超过120米、时间超过1小时,一般都采用饱和潜水。而作为国际上目前最先进的潜水技术,饱和潜水技术就是依托先进的生命科技和水上支持装备,使潜水员在高压环境中体液内的人工配置的惰性气体含量达到饱和,从而形成高压环境下身体内外压力的平衡,以保证潜水员可以在数百米水深的超高压环境中生存和从事水下作业。

从饱和潜水装备的引进到组建包括技术研究人员、管理指挥人员、潜水员、生命支持、设备管理和维护人员等在内的饱和潜水作业团队,从我国首部国家潜水标准的诞生到我国首艘具有DP2级作业能力的饱和潜水支持母船“深潜号”的交付使用……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上海打捞局就将潜水的触角伸向深海,自主研发饱和潜水作业技术。

在经过了40多年的研发实践后,“一定要让我国的饱和潜水作业一举成功,把祖国的荣耀写在大海深处。”2006年番禹油田抢险工程中,当时的潜水队长、今天的潜水总监金锋在心里一遍遍对自己说。

当时南海番禺油田发生立管破裂的紧急情况,需要及时更换,就在那一次,当时的工程船队潜水队长金锋带领五名潜水员,组成了我国历史上攀登世界潜水巅峰的第一支饱和潜水作业队伍,潜水深度达到103.5米,作业时间累积126小时,实现了我国海上饱和潜水作业“零”的突破,标志着饱和潜水技术在我国从理论研究转化为海上抢险打捞能力和海洋生产力,成为国家水上应急救援体系中的核心技术。

从103.5米起步,124米、198米……再到今天的313.5米,在饱和潜水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饱和潜水作业的新的国家深度纪录不断被刷新。

深海潜水梦圆

“在水下,即使在生活舱内,随着压力加大,大幅度动作也变得很困难,活动起来就像慢镜头一样。而且声音因为压缩彼此间说话像鸭子叫,凑近才能听懂。人的食欲也会受影响,牙也特脆弱,吃饭时东西咬不动。”潜水员管猛回忆说。

此次300米饱和潜水作业正值南海冬季强冷空气南下,东南风力达7级阵风8级,浪高3-5米,“深潜号”工作母船在浪涌中前后左右剧烈颠簸摇晃。虽然此前有过饱和潜水作业的经历,但面对300米的深海,依然凶险莫测。

胡建、管猛、董猛、谭辉、罗小明、李洪健6名平均年龄只有29岁的饱和潜水员主动请缨,并最终在40多名报名候选潜水员中精挑而出。

在狭小的饱和舱内,他们克服晕船体力下降等困难,直接承受着31个绝对大气压的压力,以及300米水深急流、寒冷等危险,生活舱空间狭小,生活单调枯燥的多重考验,在高压环境中作业和生活共计380小时,完成了水下313.5米的饱和潜水出舱作业任务,将自己的名字光荣地载入了中国深潜水研发的史册。

潜水员董猛告诉笔者:“当我双脚触到海底的那一刻,真是激动万分!”。“在祖国浩瀚的深海,终于圆了我的深海潜水梦。”作为最后一个出潜的潜水员,李洪健将鲜艳的五星红旗深深地插入了313.5米的深海,那一刻,飘扬的五星红旗让水面上下所有的中国潜水人激动不已。

“完成300米饱和潜水作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前方是6名英雄的潜水员,后方是强大的保障团队。”郭杰告诉笔者。

2014年1月25日上午9点,潜水员胡建第一个出舱。

2014年1月11日,压力指针指向300米。

2014年1月10日,央视记者采访潜水医生金伟。

“黑衣”先锋队

黑色的潜水服、厚重的装备是我们潜水员的标志,是永远冲在一线的先锋队。300米饱和潜水作业虽然圆满完成,但是作业团队的成员们依旧刻不容缓地奔赴“东方之星”客轮搜救打捞、“世越”号沉船打捞等抢险打捞、重大工程的现场。

2015年6月1日晚,“东方之星”号客轮在长江大马洲水道突遇龙卷风,呈左倾150度翻扣沉没于江底,454名旅客和船员陷入绝境,一场举国动员的搜救打捞行动迅速展开……。时间就是生命、险情就是命令!6月2日清晨,由救捞系统组成的联合搜救应急救援队,在上海打捞局洪冲局长和王雷副局长的带领下,冒着一路磅礴大雨,采取人拉肩扛,将数百斤的救援设备一件件地搬上车、下车、再换乘交通艇……,风雨兼程抵达现场。

“由于江底凹凸不平,水下浑浊无法看清,难船甲板较薄,太阳甲板损坏严重,形成了一块块异常锋利的刀口,一不小心就会把潜水员的呼吸脐带割断,造成生命危险。沉船底部还都是坚硬的石块,只能利用毛竹片绑着牵引绳从缝隙中摸索着穿过。”曾参加过300米饱和潜水的潜水员徐兆健回忆道。我局潜水队的主要任务是穿引船底钢丝和实施沉船扳正起浮作业,这是尽快寻找遇难者遗体的最艰巨、最关键任务。在金锋副队长的带领下,徐兆健、孙宝锋、卢平、顾国强、董猛、李新、刘伊健、刘博、高尚拓,以及储永林师傅等10位潜水兄弟承担了钢丝穿引任务。6月5日18时50分,“东方之星”被整体扶正打捞出水,映衬在血红的夕阳下,这对连续作战多日的潜水队员来说,让逝者早点回家,就是最大的安慰。

“世越轮沉船水域位于全罗南道珍岛郡孟骨岛和巨次岛之间的孟骨水道,水道水流湍急,水下环境复杂。在打捞工程第一阶段作业中,对难船的封舱、抽油和探摸作业都将由潜水员完成,潜水工作任务艰巨,对潜水员的体力和意志力都将是巨大的考验。”潜水员李洪建说到。在经历了多日的布场准备、设备调试和现场扫测等前期准备工作,“世越”号沉船打捞工程的潜水探摸工作也于当地时间2015年8月20日上午正式展开,拥有20多年潜水经验的潜水员胡承东和参与过中国首次300米饱和潜水作业的潜水员李洪健率先执行首批次的下潜探摸任务。胡承东和李洪健作为首批开展作业的潜水员相继入水,顺利实施了对难船右舷到船底的探摸任务,并成功完成沉船船体纵倾横倾角度的测量工作。

潜水监督张伟平述说到:“除了水下作业强度的增大,水面潜水照料的工作强度同样也不轻松,潜水员们完成水下作业减压出舱后,还要回到作业点进行水面照料,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因此小汛期间,潜水员们的有效休息时间屈指可数。” 据统计,截至3月18日,“世越号”工程已经累计下潜2195人次,水下作业时间近11万分钟,仅3月的两个小汛作业量就达到259人次,13000多分钟,平均每人每班潜水作业时间近1个小时。

披荆斩棘探深海

就在2013年10月,上海打捞局专门成立了深潜研发中心,开始着手研发500米饱和潜水技术,论证建造500米饱和潜水支持母船。多年来,上海打捞局发扬勇于追梦、攻坚克难精神,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打造出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饱和潜水规范和标准。救捞专家叶似虬谈起未来,豪情满怀:“我国在饱和潜水方面要做到国际领先,还必须在作业技术、系统设备、人才队伍等方面有新的提升。我们还要继续开发和掌握500米、600米乃至700米以上的饱和潜水技术,在核心技术上不断取得重大突破。”

金锋队长表示:“海上救助打捞是海上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保障海上人命财产安全,保护海洋环境清洁,这是中国救捞的宗旨。当前,我局在交通运输部的支持下正在研发500米饱和潜水技术,饱和潜水深度的不断加大,为将来进行大深度饱和潜水作业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为我国向深海要资源,向深海拓展人类生存空间奠定了基础,也将进一步增强我国大深度水下应急抢险和环境救助能力,提高我国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的能力!”

……

而笔者采访时,饱和潜水员们正在进行着紧张的训练,他们正在为向着深海继续挺进而准备着。

猜你喜欢
潜水员潜水深海
潜水者
画图捉迷藏
深海特“潜”队
快乐潜水
潜水去
隐藏在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鲸鱼会得潜水病吗?
潜水员
“美梦成真”之潜水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