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尚庆飞
(南京大学 哲学系, 江苏 南京 210046)
·学人论语·
毛泽东研究领域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本质透视〔*〕
○ 尚庆飞
(南京大学 哲学系, 江苏南京210046)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毛泽东研究领域的泛起,并非是单纯理论性或学术性讨论,它在本质上蕴含着特定的政治诉求,并且关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毛泽东研究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滥,一方面严重阻碍了毛泽东研究学术化、规范化路径的建构,另一方面也严重阻碍了当前整体性共识的凝聚,对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了严峻挑战。因此,必须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直面历史虚无主义在毛泽东研究中的歪曲与否定。
毛泽东研究;历史虚无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实质与危害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毛泽东研究领域的兴起,并非是一种偶发性现象,而是有着深刻历史渊源与现实需求之多元因素相互媾和的产物。如何科学透视毛泽东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实质与危害,构成了能否真正切实有效回应历史虚无主义思想的前提。因为倘若在实质及其危害问题的鉴定上存在着偏差,那么必将会直接影响理论回应的方向及其效力。马克思曾说过:“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因此,对毛泽东研究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彻底”批判,对毛泽东研究中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原则的科学揭示,首先需要彻底抓住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根本”。在笔者看来,所谓“根本”就是科学透视毛泽东研究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实质与危害问题。
就目前毛泽东研究领域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表现而言,许多讨论都是以所谓客观中立性学术讨论的面貌加以出现的,似乎呈现出所谓的“去政治化”之倾向。笔者以为,毛泽东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实质绝非是单纯的学术讨论,而在本质上关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
一方面,毛泽东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绝非是所谓单纯的学术讨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兴起,在很多情况下都是以所谓学术争论的“面貌”加以出现的,诸如,关于中国近代历史的解释问题,历史虚无主义思想认为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叙事模式已经为后来历史发展的现实所证伪,因此提出了所谓的“告别革命论”,并进而提出用所谓现代化等中性词汇来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主线。这一争论从表面上而言,似乎具有十分浓厚的学术意蕴,但是其在本质上其实蕴含着深刻的意识形态内涵。就毛泽东研究而言更是如此,现阶段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这一研究领域泛起,很多都是打着学术讨论的旗帜进行的。诸如,关于毛泽东“两论”(《实践论》《矛盾论》)是否是抄袭的问题,有学者通过引证大量原始性文献进行对照并辅之于历史当事人的口述或回忆,似乎呈现出较为客观中立的学术话题讨论之意味。〔2〕
之所以说上述讨论并非是单纯的学术讨论,主要是依据如下标准而做的:一是单纯学术讨论具有客观中立性。单纯学术研究是秉着基本的学术良知与规范所展开的,尤其是在关于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研究中,纯粹学术研究必然秉持着客观的学术立场与公允的评价标准进行相关探讨。而历史虚无主义关于毛泽东的评议,直接是建立在先在地否定、丑化毛泽东的理论立场之上,所有工作都最终指向这一先在的情感预设与价值判断。也就是说,在这种先在理论预设的指导下,所谓客观性的学术标准必然面临着被无情消解的尴尬;二是单纯的学术讨论具有基本的严肃性。学术研究或学术争论都是在特定学术规范指引下所进行的一项严肃而神圣的工作,但历史虚无主义在评议毛泽东时,往往是以“戏说历史”的漫谈式、非严谨性方式展开的。这一点在一些所谓网络大V或知名教师的言论中层出不穷,甚至在一些以学术为标榜的著作中也存在着这种“道听途说”的戏谑。诸如,在作为海外毛泽东研究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代表作的《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中,作者许多引用的看似严谨的文献资料,都与后面的注释存在着无法对接的“伪造”嫌疑。〔3〕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虚无主义的历史观既缺乏严谨的内在逻辑,又缺乏科学的研究态度,它至多是一个虚无历史的“主意”,根本够不上一个“主义”所具有的学术理论标准。〔4〕
另一方面,毛泽东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在本质上关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之所以选择毛泽东为主要的发难对象,主要不是因为毛泽东是一个单纯著名的历史人物,更为重要的是因为毛泽东作为一种特殊历史性、政治性符号而存在的意义。具体而言,毛泽东并非是一个单纯的历史人物,对于他本人及其理论实践的研究也绝非如对一般历史人物研究一般而是一个单纯的学术或历史问题。因为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以及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三大历史坐标”上所留下的重要贡献与深刻印痕,使得关于他的认识与评价问题明显区别于单纯历史人物而具有的特定政治与现实意蕴。〔5〕这也解释了缘何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毛泽东为攻击对象的主要原因所在,因为毛泽东承载了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叙事与社会主义在中国实践的合法性,对毛泽东的歪曲与否定,其实也就从根本上解构了中国近代以来革命史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所在。正如邓小平在上世纪80年代初面对“非毛化”思潮时所振聋发聩指出的那样,否定了毛泽东、丢掉了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其实就否定了党光辉的历史。〔6〕从这个意义上讲,毛泽东研究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在根本上关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这种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对历史解释的争夺。很明显,历史虚无主义通过虚无化操作方式,从整体上对中国近代以来历史进行了基本的否定。当然,这里所言的否定并非是对历史史实或历史存在的否定,因为作为历史性流变的事实或符号在根本上是无从否定的。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的否定更多地是体现在对历史价值及其合理性的否定,也就是说,它对1840年以来历史的否定,主要不是对这一段历史事实的否定,而是对作为这一段历史解释权与解释范式的否定,即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发展史、中国共产党执政史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史的否定。其中,对毛泽东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历史合法性的否定,构成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核心话题。二是对现在评判的争夺。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历史并非仅仅驻足于对过去的否定,而是通过对以往的否定来实现对既有存在合理性的消解或歪曲。也就是说,否定毛泽东及其时代的操作,从根本上是为了实现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否定。这种否定当前的伎俩主要有两个路径,即一者从源头上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二者通过将毛泽东时代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对立起来,通过对毛泽东时代社会主义实践合法性的否定来凸显当前实践的合理性,但是它对当前实践的理解是以一种歪曲化方式加以展开的,即所谓自由民主的普世道路。三是对未来展望的争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通过对过去与现在的否定或歪曲,其最终目的无外乎是为中国的未来发展设定另一条发展道路,即关于未来中国社会发展话语权的争夺——导向资本主义的道路。
历史虚无主义思想在毛泽东研究中的泛滥,绝非是单纯学术观点的争论,而是蕴含着特定政治与意识形态诉求的话语权之争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我们看来,毛泽东研究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危害,可以从理论与现实两个方面加以展开:
一方面,毛泽东研究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滥,严重阻碍了毛泽东研究学术化、规范化路径的建构。毛泽东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受政治与意识形态等多重因素的限制,较之于强烈的政治性与意识形态性宣传,规范化、学术化路径起步较晚。随着毛泽东个体生命的消逝以及他所具有的象征性地位的相对减弱,并且辅之以毛泽东时代的相对逝去以及与毛泽东及其时代密切关联的历史当事人的相继离世(客观上弱化了毛泽东研究中的情感与利益等主观因素的纠葛),为毛泽东研究的学术化与规范化路径展开提供了重要的契机。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毛泽东研究在理论视域、研究方法等方面都呈现出较大的进步性,政治性拷问不断弱化与学术性趋势不断增强,构成了近些年来国内毛泽东研究的显著特征。然而,伴随历史虚无主义在毛泽东研究中的泛滥,尤其是其以伪造历史、戏说历史等非学术性、非严谨性方式所展开的“研究”,对国内毛泽东研究学术化、规范化路径的建构及其成熟造成了严峻挑战。倘若历史研究尤其是对重要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研究,能以虚无主义方式加以进行,那么,在历史发展客观进程中所呈现的基本确定性原则与是非标准便会荡然无存。对确定性与宏大历史叙事模式的解构构成了后现代历史观的核心内容,在这个意义上,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实现了与后现代历史观的联姻。〔7〕具体到毛泽东研究而言,历史虚无主义在后现代史观的支撑下,消解了一切研究的可确定性意义,将作为中国近现代历史重要象征性存在的毛泽东,虚化为可供研究者任意把玩的对象,这无疑对毛泽东研究的学术化、规范化路径展开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另一方面,毛泽东研究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滥,严重阻碍了当前整体性共识的凝聚,对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了严峻挑战。如前所言,毛泽东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并非是关于毛泽东的单纯学术性研究或争论,而在本质上蕴含着特定政治目的的意识形态话语权之争夺。因为历史虚无主义通过虚无化毛泽东及其理论实践,从“过去”“现在”与“未来”三个维度攫取了意识形态解释的话语权。毫无疑问,这种解释主要是通过否定过去、丑化现在与歪曲将来的方式进行的,它在本质上与主流意识形态的相关阐释是背道而驰的。主流意识形态从历史唯物主义基础出发,充分肯定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轨迹的内在逻辑与历史必然性,充分尊重上述历史发展不同阶段之间的逻辑连续性,充分承认毛泽东及其思想理论实践的历史“在场性”意义,并从思想史发展的连续性视角对毛泽东的历史性意义进行了充足定位。主流意识形态的上述阐释,对于凝聚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共识与力量无疑发挥了重要的导引作用,因为它一方面充分肯定了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实践与以往历史之间的连续性,摒弃了虚无主义的绝对断裂与对立论的形而上观点;另一方面它又对不同历史阶段的实践保持了高度的尊重,充分彰显了历史发展的进步意义,从根本上区别于后现代史观消解历史进步论的不良倾向。而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对毛泽东的虚无化操作,无疑从根基上消解了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合法性,也抹杀了凝聚当前历史共识的希望。因为依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而言,既然毛泽东及其时代的合法性根基已经不存在,那么,当前就从根本上不存在继续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现实之必要,因而所谓共识达成与“中国力量”的凝聚也必将荡然无存。从这一意义上来看,历史虚无主义在毛泽东研究中的泛滥,无疑会严重妨碍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整体性共识的凝聚与“中国道路”的顺利推进,对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历史虚无主义思想近期在中国社会与学术研究领域的兴起绝非是偶发现象,而是蕴含着深刻政治目的与意识形态色彩的理论较量。这一思潮之所以以较快速度与较大规模侵袭到国内毛泽东研究领域,也绝非是单纯学术兴趣使然。毛泽东研究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生成与发展,并非是单纯“去政治化”的学术问题与理论争论,而是关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发展路径与走向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因为毛泽东本人在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谱系、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所具有的非替代性影响,使得毛泽东本人在当代中国已经超越了单纯的个体性存在,而具有了某种整体性的政治与历史性意蕴。因此,歪曲、丑化并最终否定毛泽东已然不是对一个非现实关联性单纯历史人物的否定,而是对于一个时代(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时代)与一种实践主题(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主题)的否定,是对于中国共产党光辉历史的否定,是对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合法性的消解。因此,必须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直面历史虚无主义在毛泽东研究中的歪曲与否定。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深入推进,必须从理论上理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一问题构成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攻击否定毛泽东的核心靶子),深刻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三十年不能相互否定”的重要论断,在对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的坚决有力批判中,捍卫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合法性。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页。
〔2〕陈定学:《〈矛盾论〉是毛泽东的原创吗?》,《炎黄春秋》2011年第12期。
〔3〕〔加〕齐慕实:《毛泽东与毛泽东研究的当代境遇及其展望——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研究院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齐慕实教授访谈录》,《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4〕卜宪群:《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琐谈》,《历史研究》2015年第3期。
〔5〕 尚庆飞:《毛泽东晚年错误岂可归咎于“两论”?》,《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7月7日。
〔6〕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98-299页。
〔7〕 于沛:《后现代主义历史观和历史虚无主义》,《历史研究》2015年第3期。
〔责任编辑:嘉耀〕
尚庆飞(1971—),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问题研究。
〔毛泽东研究领域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评析〕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问题研究”(10AZD001)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者按: 近年来,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刮起了一股历史虚无主义之风,这股思潮通过“重新认识历史人物”“重写撰写历史事件”等方式对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奋斗史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史等进行了全盘否定与虚无化操作。这一思潮在毛泽东研究领域尤为喧嚣,它对毛泽东本人及其理论、实践的攻击与否定可谓是层出不穷、无所不用其极,这种虚无化的手段贯穿了从文学、艺术、影视作品等方面的丑化到所谓理论层面的矮化与“祛魅”。这一点非常明显地体现在当代中国网络民众话语的相关讨论之中,毛泽东在这些讨论中从未“缺场”过,并且往往成为争议不断的核心焦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当代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趋势加以泛滥,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构成了严峻挑战。而毛泽东作为当代中国政治合法性的重要象征性符号,无疑构成了历史虚无主义集中攻击的核心对象与集中发难的排头先锋。如何透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并作出科学有力的回应,构成了目前毛泽东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既是一项关涉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话语权之争,同时基于科学严谨学术研究基础上的理论回应,也为深化拓展毛泽东研究提供了一种理论契机。本组笔谈以“毛泽东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想评析”为主题,以期为深化对此问题的相关研究工作提供某种有益性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