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云,晏 妮
(1.云南大学 法学院; 2.云南大学 民族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31)
清真寺建筑的象征人类学分析
马海云1,晏 妮2
(1.云南大学 法学院; 2.云南大学 民族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31)
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的核心象征符号,也是伊斯兰教信仰体系和宗教精神的体现。虽然世界各地的清真寺在建筑风格上不尽相同,但在表达宗教象征意义,寓意宗教隐喻方面却具有一致性。清真寺不仅是“认主独一”的核心象征,也有着圣洁与权威、敬畏与顺从、和平与团结的象征意义。从建筑结构来看,清真寺从外观设计到内部结构都有着深刻的象征性和隐喻性,折射出伊斯兰的文化内涵和宗教精神。
清真寺;象征人类学;象征;隐喻
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的重要建筑,是融实用性和艺术性、宗教性和社会性为一体的建筑结构,清真寺也是伊斯兰教的核心象征符号,它不仅满足了穆斯林进行宗教实践时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需求,更为重要的是它从外观设计到内部细节都浸润于伊斯兰教法之中,每个部分都是伊斯兰教的一种象征或是隐喻,折射出的是伊斯兰的文化内涵和宗教精神。
宗教就是:(1)一个象征体系;(2)其目的是确立人类强有力的、普遍的、恒久的情绪与动机;(3)其建立方式是系统阐述关于一般存在秩序的观念;(4)给这些观念披上实在性的外衣;(5)使得这些情绪和动机仿佛具有独特的真实性。[1](P105)这是美国人类学家格尔茨给宗教下的定义,他认为,宗教就是一个象征符号的复合体,是由无数个宗教符号组成的符号系统,与宗教有关的仪式、神话、服饰、建筑、器物、色彩、图腾、音乐、戏剧……都是宗教的象征符号。当我们意图走进一个宗教,去亲近它、观察它的时候,都应该“首先对构成宗教本身的象征符号所体现的意义体系进行分析”[1](P143),因为那些象征符号是宗教真实而具体的“外在信息源”[1](P106),它们便于观察,易于理解,更重要的是它与宗教背后的意义体系紧密相连,“意义只能被存储于象征之中”[1](P149),象征符号这件外衣是对意义体系最生动、最直观的阐释。
(一)象征与隐喻
象征人类学认为,象征(symbol)是文化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种方式,“它通过采取类比联想的思维方式,以某些客观存在或想象中的外在事物以及其他可感知到的东西,来反映特定社会人们的观念意识、心理状态、抽象概念和各种社会文化现象。”[2]象征主要由象征符号和象征意义两个要素构成,象征符号是“指作为观念载体的物、行为、事项、性质或关系”[1](P105),而象征意义则与观念相关,是象征符号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象征符号是象征的表层结构,象征意义是象征的深层结构。瞿明安先生根据象征符号的不同类别,将象征符号划分为了六个类型:物化象征符号、行为象征符号、感觉象征符号、自然象征符号、社会象征符号、虚拟象征符号。根据文化人类学的不同分支又可以将象征符号进行更为细致的划分,例如根据宗教人类学可以分为宗教的象征符号。同样,象征意义也可以根据它传递的不同信息类别分为象征意义中的观念意识、象征意义中的心理状态、象征意义中的抽象概念和象征意义中的社会文化现象。[3]
要透过表层的象征符号了解深层的象征意义,需要对文化进行解读和翻译。隐喻是人类学家在翻译“文化教科书”时最明显的偏好。隐喻(metaphor),是一种认知模式,是把熟悉的、已知的、具体的范畴概念投射映现于抽象的范畴概念而形成的隐喻性表征,是人类认知和思维的基础。[4]象征人类学中的隐喻并不是纯粹的语言学上概念,它是象征体系中的一种表达方式,往往是用A事物象征B事物。这里的隐喻实际上是一种意义的转移,通过隐喻表达超越形态之上的一种精神内涵和意义体系。基辛指出,隐喻在文化和语言上具有中心地位,它用一个领域构建了另一个领域,而且隐喻是经验性的,融入了人的取向、思想和情感等主观经验。“隐喻是我们洞察文化领域和隐含的逻辑间微妙联系的重要突破口……它将引导我们深入到一种文化的中心。”[5]
象征与隐喻常常在建筑结构中尤其是宗教建筑中被广泛应用,通过对建筑语言——外观形态、空间布局、色彩、材质、装饰结构等的综合运用,来表达宗教的意义和文化内涵,引发人们的情绪和共鸣。“象征与隐喻可使抽象的建筑形式准确地传达出丰富的意义,使建筑设计从表层的形式设计进入到深层的内涵表达。”[6]
(二)清真寺的象征与隐喻
根据上述象征人类学的理论,清真寺无疑是伊斯兰教的核心象征符号,是伊斯兰教信仰体系和宗教精神的体现。虽然世界各地的清真寺在建筑风格上不尽相同,但其在表达象征意义,寓意宗教隐喻方面却具有一致性。
第一,清真寺是“安拉的房屋”,象征着认主独一。这是清真寺作为象征符号最重要的宗教隐喻和象征意义。《古兰经》中曾用安拉的语言明确告诉世人清真寺是“我的房屋”。[7](P13)作为神的居所——“安拉的房屋”为穆斯林提供了与安拉进行对话与交流的方式和空间。安拉是抽象的,无所不在的,是清真寺的出现才让穆斯林和安拉之间取得了一种具体而明确的联系,借助这样特殊的空间媒介,抽象的安拉和具体的穆斯林之间有了交流与对话的可能。而在《古兰经》中也多次提到在清真寺内只能“祈祷安拉,不要祈祷任何物”[7](P435),穆斯林进入清真寺是为了表达自己认主独一,赞主、敬主、近主的内心情感,以便通过与安拉的交流获得丰富的内心体验。
第二,清真寺是神圣的精神空间,象征着圣洁与权威。宗教为教徒构建了神圣/世俗两个世界,清真寺用有形的建筑体构筑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把神圣世界和世俗世界做了简单的分割,寺外是世俗的物质空间,而寺内则是神圣的精神空间,穆斯林在这个空间内与安拉进行精神交流。《古兰经》中规定,进入清真寺者必须身体洁净,内心虔诚,这不仅是为了体现和维护清真寺的圣洁与权威,更是对进入神圣的精神世界,亲近安拉者的基本要求。
第三,清真寺象征着敬畏与顺从,是规则的隐喻。《古兰经》中指出,清真寺“从第一天起就以敬畏为地基”[7](P148),穆斯林进入清真寺是为了“去念诵安拉的尊名”[7](P11)。《古兰经》对进入清真寺者做出的一系列明确的行为规范和禁止性规定,使得必须符合教法规定者才能进入清真寺,而其在清真寺内的各项行为也必须要符合教法规范,这种从身体到心灵的规范,不仅是《古兰经》对穆斯林敬畏安拉、顺从安拉的具体要求,也是穆斯林向安拉表达敬畏与顺从之意的具体体现。因此,清真寺成为敬畏和顺从安拉的象征。
第四,清真寺象征着和平与团结,是教化的隐喻。为了体现和维护清真寺的神圣性和权威性,《古兰经》规定禁止在清真寺内杀戮[7](P20);禁止在清真寺内迫害同胞;[7](P76)禁止在清真寺内妨碍和睦,[7](P148)这些规定不仅是伊斯兰教倡导和平与团结的宗教精神的体现,也是旨在通过清真寺向穆斯林传递和平与团结的信念,让穆斯林能够在清真寺内进行宗教实践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对穆斯林的教化。
清真寺作为伊斯兰教的核心象征符号,从建筑结构到内部装饰都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在这个象征体系中,伊斯兰教法充当了重要的中介,它将符号与意义联系在一起,实现了由符号向意义的转化。
(一)选址
纵观全世界的清真寺所处的地理位置,我们不难发现,清真寺的选址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基本都会选择在城市的中心区域,或者是一个区域中最繁华、最热闹、人员流动最密集的地段建盖清真寺。清真寺的选址是伊斯兰教法“两世吉庆”信仰观的隐喻,也象征着对《古兰经》“谨守拜功”要求的服从。因此,不论是在伊斯兰国家还是非伊斯兰国家、不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不论在城市还是农村,清真寺的选址都体现了一种地缘上的相似性。很多时候,这种相似性甚至变成了人们对清真寺的一种“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指对一个群体相对呆板和过度简单的设想,它代表了一种速记法,是一个用来了解社会文化世界的可靠的、可预料的、清晰的和快捷的途径。文中用“刻板印象”这一概念,来指代人们在谈及清真寺所处的地理位置时产生的“都在市中心或闹市区”这样的固有思维。[8](P328~330)。全世界的清真寺之所以能够在地缘上出现高度相似性,主要是缘于伊斯兰教法的强大支撑。
首先,清真寺的选址是对伊斯兰教法“两世吉庆”信仰观的隐喻。一方面,伊斯兰教法为穆斯林确立了“两世吉庆”基本信仰观和价值观。“两世吉庆”是伊斯兰的信仰观,它倡导穆斯林既要重视今世行为,也要重视后世审判,既要积极投入今世的生活,也要重视后世的归宿。今世和后世互为因果,同等重要。例如《古兰经》说,“谁想获得今世的报酬,我给谁今世的报酬;谁想获得后世的报酬,我给谁后世的报酬。我将报酬感谢的人。”[7](P48)“安拉将今世的报酬和后世优美的报酬赏赐他们,安拉是喜爱行善者的。”[7](P48)诸如此类的规定,在《古兰经》里比比皆是。透过这些规定,教导穆斯林不仅要重视今世,在今世积极努力地生活,更要重视后世,以今世的努力换取安拉在后世给予的赏赐。相对其他宗教而言,伊斯兰教的“两世吉庆”观是一种更为积极和热忱的价值观,它既不提倡穆斯林为了追求安拉在后世给予的恩赐而放弃今世的生活,消极避世,也不主张穆斯林只是一味追求今世的娱乐和享受而忘记后世的报酬,因为“后世的安宅,对于敬畏者是更优美的”[7](P125)。另一方面,伊斯兰教法为穆斯林的身份给予了准确的定位,穆斯林是安拉的代治者。安拉作为唯一的造物主,创造一切,主宰一切,它在“大地上设置一个代理人”[7](P3),通过代理人代替安拉治理世界,以便完成安拉的使命和考验。《古兰经》中说,“它以你们为大地的代治者,……以便它考验你们如何享受他赏赐你们的恩典。”[7](P109)“我以你们成为大地上的代治者,以便我看你们怎样工作。”[7](P152)基于教法的规定,每一个穆斯林都身负代治的使命,要在“认主独一”的前提下,在“两世吉庆”的导向下,在今世努力工作,积极生活,完成安拉交付的使命和考验,以便在后世换取安拉的恩惠。这两方面的原因,决定了清真寺不可能将寺址选取在远离尘世、超凡脱俗的自然环境中,超然一切、清静无为的避世修行显然不符合伊斯兰的价值取向,也不符合安拉对“代治者”的要求。
其次,清真寺的选址象征着对伊斯兰教法“谨守拜功”之规定的遵守和服从。礼拜作为伊斯兰教法确立的五大宗教义务,是穆斯林内心信仰最重要的外在表现形式。《古兰经》中说,“你们应当谨守拜功,完纳天课。”[7](P11)“当你们完成拜功的时候,你们当站着、坐着、躺着记念安拉。当你们安宁的时候,你们当谨守拜功。拜功对于信士,确是定时的义务。”[7](P68)《古兰经》中反复强调了“谨守拜功”对于穆斯林的意义和重要性。同样,在圣训中也有大量关于“礼拜”的论述,例如,在有人问及伊斯兰是什么时,圣人答道:“伊斯兰就是敬拜安拉……立站拜功……”[8](P20~21)又如有人问及什么功课最为安拉喜悦时,圣人答:“按时礼拜”[8](P36~37)等。这样的论述既是一种呼应,也是一种强调。礼拜对于安拉的代治者——穆斯林来说意义重大,因此为穆斯林提供礼拜场所的清真寺要为他们按时礼拜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这种便利首要要求就是清真寺在地理位置上要靠近穆斯林日常的生产和生活,让穆斯林不需要跋山涉水,而是只要听到礼拜的召唤,就能够“放下买卖,赶快去记念安拉”,进入清真寺完成安拉的命令。
(二)朝向
朝向指的是礼拜的方向,即天房克尔白。清真寺的朝向是伊斯兰教“认主独一”信仰核心的重要象征。克尔白是麦加禁寺内的一座长方形石殿,公元623年该殿所在的方位被确定为穆斯林礼拜的朝向,公元630年,穆罕默德克复麦加后,将该殿改为清真寺,并确定该清真寺为伊斯兰教的圣地,克尔白也成为穆斯林朝觐的中心。伊斯兰教法将克尔白确定为穆斯林礼拜的法定朝向,并且具有绝对的排他性。也就是说,不论穆斯林在何处礼拜,都要面向克尔白,同样,不论是位于世界的哪个角落,清真寺的朝向也是整齐划一的面向克尔白。对于穆斯林来说,克尔白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普通的殿堂圣地,它不仅是穆斯林礼拜的地理坐标,更是穆斯林信仰的精神坐标。《古兰经》中规定:“你应当把你的脸转向禁寺。你们无论在那里,都应当把你们的脸转向禁寺。”[7](P15)“为世人而创设的最古的清真寺,确是在麦加的那所吉祥的天房、全世界的向导。”[7](P44)经文明确规定克尔白为全世界穆斯林礼拜的朝向,是全世界穆斯林的精神向导,象征着伊斯兰信仰体系中“认主独一”的核心思想。“认主独一”是《古兰经》中明确规定的核心信仰,在《古兰经》中反复强调安拉是唯一的造物主*《古兰经》第16章第3~17节,第2章第28~29节;第2章第255节;第3章第2节等。、是全知全能的存在*《古兰经》第3章第26~27节;第13章第9~17节;第6章第59~62节;第6章第101~103节等。,并在“忠诚”一章中用简洁而明确的语言,概况性的解释了什么是“认主独一”,“它是安拉,是独一的主;安拉是万物所仰赖的;它没有生产,也没有被生产;没有任何物可以做它的匹敌。”[7](P464)克尔白是安拉法定的礼拜朝向,对克尔白的遵从就是对“认主独一”的表白。因此,全世界所有的清真寺严格遵守伊斯兰教法的规定,将克尔白作为礼拜的唯一朝向。美国著名的伊斯兰问题研究专家菲利浦·希提曾以“同心圆”来比喻全世界穆斯林的礼拜奇观,他说“当礼拜的时候,对伊斯兰世界做一次鸟瞰,就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奇观:由礼拜人构成的一连串同心圆,都是由麦加的克尔白辐射出去的,覆盖着一个不断放宽的面积,从非洲西岸的塞拉利昂到马来西亚,从苏联的托博尔斯克到南非的开普敦。”[9](P152)此处借用希提的比喻,以“伊斯兰同心圆”来解释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清真寺与克尔白的关系,也是恰当的和易于理解的。禁寺克尔白就像是圆心,而矗立在世界各地大大小小的清真寺则组成了围绕圆心的一个个同心圆,不论处在世界的哪个角落,清真寺永远都围绕克尔白,面向克尔白,也就意味着穆斯林永远都秉持“认主独一”的核心信仰。
中国的清真寺是散落在“伊斯兰同心圆”中的无数个星辰之一,在朝向上也严格遵守着伊斯兰教法的规定,围绕、面向圆心——克尔白,象征着穆斯林“认主独一”信念。中国位于克尔白的东方,因此中国的穆斯林礼拜朝向都是面向西方,清真寺的朝向也为西方。
(三)“米哈拉布”
每座清真寺的朝真殿内都设有两个核心结构“米哈拉布”和“敏拜尔”。“米哈拉布”是阿拉伯语Mihrab的音译,意为“壁龛”,在我国也被称为“窑窝”,是位于清真寺礼拜大殿正面墙中央拱门状的建筑结构,用以指示礼拜的朝向,在礼拜时伊玛目面向“米哈拉布”领拜,穆斯林礼面向“米哈拉布”叩头。
最初设立“米哈拉布”的是麦地那清真寺,在那以后,“‘米哈拉布’很快就变成了一般清真寺所同具的特征,并且像基督的供坛那样,被认为是清真寺里最圣洁的地方。”[9](P304)但与供坛不同的是,“米哈拉布”内不供奉任何的神像和物品,仅只是一块拱门状或阁状的凹式区域。早期的“米哈拉布”朴拙无华,后期随着伊斯兰建筑艺术的发展,逐渐变得丰富且富于装饰。“米哈拉布”一般选取石料或木料为主要材料,并以艺术体的阿拉伯文作为装饰,内容多为《古兰经》第一章《开端章》*《古兰经》开端章(中文)法谛海哈:奉至仁至慈的安拉之名,一切赞颂全归安拉,众世界的主,至仁至慈的主,报应日的主,我们只崇拜你,只求你襄助,求你引领我们正路,你所襄助者的路,不是受谴怒者的路,也不是迷误者的路。[7](P1),或为“作证言”和“清真言”*“作证言”(中文):我作证,除安拉为绝无应受崇拜的主,它独一无二,我作证,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和仆人;“清真言”(中文):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
“米哈拉布”的出现不仅是为了满足穆斯林进行宗教实践的需要,也有着丰富的宗教象征意义。从外形上看,大部分清真寺礼拜殿内的“米哈拉布”都是一种马蹄形的门状结构,这不仅是伊斯兰精神世界的象征性入口,也象征着一道通往乐园的圣洁之门,穆斯林通过面向它礼拜,完成安拉法定的命令,以此扣开进入乐园的大门而达到永久的幸福。另外,“米哈拉布”作为礼拜殿内最重要、最核心的设施,本应该极尽奢华,以体现教众对神的居所的崇敬之情。然而,几乎所有清真寺殿内的“米哈拉布”都是非常简朴素雅,有的“米哈拉布”只是一块拱门状的凹形纯白墙壁,有的“米哈拉布”仅以艺术体的阿拉伯文字作为装饰,没有其他任何具象的装饰图案。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对圣洁的隐喻,礼拜殿是圣洁的处所,“米哈拉布”是极尽圣洁之地,这种圣洁无须过分言说,也无须借助其他图案来表达。而礼拜也是从身体到心灵的圣洁行为,简单质朴的设计象征着穆斯林从纷繁复杂的世俗世界进入单纯高洁的精神世界,也时刻提醒穆斯林全身心地投入礼拜,赞颂安拉,而不要被他物所干扰。
另一方面,以《古兰经》为内容的阿拉伯文为装饰也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唯一法典,也是伊斯兰信仰体系的核心,甚至支撑着整个伊斯兰文化,在圣洁的“米哈拉布”上书写《古兰经》的内容,既是《古兰经》无比崇高的宗教地位的象征,同时也暗含着穆斯林对《古兰经》的尊崇之情。选取的内容也有寓意,《开端章》是《古兰经》的首篇,它明确了伊斯兰教“认主独一”的信仰核心,“作证言”和“清真言”是最重要、最直白的信仰表白,也是伊斯兰信仰的最低要求,是对穆斯林身份的宣告。以《开端章》和“作证言”“清真言”作为主要内容,既是对“认主独一”的一种隐喻,也是对穆斯林身份的一种警醒。另外,“米哈拉布”上没有任何具象的装饰图案,仅以阿拉伯艺术字体作为装饰,有时辅以几何纹饰,一则是为了严守“认主独一”“严禁以物配主”的信仰要求。在《古兰经》中,曾多次强调“认主独一”并禁止“以物配主”的行为,“认主独一”也就意味着除了安拉以外,穆斯林没有也不应该有其他任何的崇拜对象。与之相呼应的是伊斯兰教法中“严禁以物配主”的禁止性规定,并且把“以物配主”的行为视为是最大的不义。例如:“以物配主的——都不愿有任何福利从你们的主降于你们。”[7](P11)“谁以物配主,谁已深陷迷误了。”[7](P69)因此,“米哈拉布”上不宜出现任何具象的图案,以免落入崇拜他物,“以物配主”的嫌疑,而阿拉伯文是《古兰经》的法定文字,为了美观进行艺术化的加工阿拉伯文自然也成了装饰“米哈拉布”的不二选择。二则是为了让穆斯林能够心无旁骛地礼拜安拉,赞颂安拉。任何具象的图案、形象都容易让人产生联想,难免会分散心神,文字则有效避免了不必要的联想,也能够时刻提醒穆斯林专注拜功,态度虔诚。
(四)“敏拜尔”
朝真殿内另一重要设施为“敏拜尔”。“敏拜尔”是阿拉伯语Mimbar的音译,意味“座位”“讲台”,在我国也称为“宣谕台”或是“呼图白楼”,是设于清真寺朝真殿内,专门用于发表“呼图白”的地方,多置于“米哈拉布”左侧,是呈阶梯状或阁楼式高台结构。
“敏拜尔”最初是作为先知穆罕默德进行宣讲传教的讲台。在穆罕默德传教初期并无固定的礼拜场所,也无固定的宣讲处所。619年穆罕默德接受他人建议建清真寺和宣讲台。622年穆罕默德迁往麦地那之后,建先知寺,先知把一棵枣椰树干的根部固定在地上,将其作为宣讲台,站于其上进行教法宣讲和传教。后来又用柽柳木制成一个三级阶梯的宣讲台,于是“敏拜尔”被确定下来。[9](P235)随着“呼图白”这种宣讲形式的延续,“敏拜尔”这一设施也被流传下来。每逢聚礼和会礼*聚礼为每周五固定在清真寺举行的集体礼拜仪式,会礼为开斋节和古尔邦节固定在清真寺举行的集体礼拜仪式。时必须进行教法宣讲——发表“呼图白”,而发表“呼图白”时演讲者都会登上“敏拜尔”。由于“呼图白”是清真寺内固定的法定仪式,因此“敏拜尔”也就成为清真寺礼拜殿内的重要设施。“敏拜尔”这一设施的沿用实际上是穆斯林遵从先知圣行的一种隐喻。作为伊斯兰教最后一位封印使者,安拉赐予了穆罕默德其他使者无法比拟的尊贵地位,而穆罕默德为宗教传播所做出的贡献,让穆斯林对他充满崇敬。穆罕默德生前不仅有着极其高尚的品德,而且在服从安拉、遵循教法方面也是穆斯林的楷模,因此在他归真*伊斯兰教将人的逝世称为“归真”,意为“回归真主”。之后他生前的言行举止也被穆斯林效仿和遵从。因此,手持木杖登上“敏拜尔”发表“呼图白”演讲是穆斯林遵从先知的圣行,也是对先知服从安拉、遵循教法精神的继承。
(五)装饰
建筑是力与美的有机结合体,清真寺作为伊斯兰教的核心建筑,可以看作是伊斯兰文化艺术的最高表现,而作为伊斯兰教的核心象征符号,用于装饰清真寺的各种元素都有着丰富的宗教象征意义。
新月。新月是清真寺最常使用的装饰图案,也是伊斯兰典型的文化符号。在伊斯兰文化体系中,新月有着多重象征意义。首先,新月象征着开始。新月是教法规定的计时的手段,《古兰经》中说:“新月是人事和朝觐的时计。”[7](P20)伊斯兰教的历法也是以月相作为计算标准,新月初升为每月第一天的开始。尊贵的莱麦丹月(斋月)也是以新月作为计算单位,见新月初升开始进入斋月,至下一次新月初升为斋月结束。其次,新月象征着生命。伊斯兰教发端于阿拉伯地区,该地区多为游牧民族,当地的游牧民族认为,生命是受月亮支配的,月亮使水蒸气凝结为珍贵的露水,灌溉大地,植物才有生长的可能,而太阳恰恰相反,它炙烤大地,摧残一切动物、植物和生命。[9](P86)再次,新月象征着新生,也是圆满的隐喻。新月是月亮的初始状态,一弯新月是新生的开始,表达着对新生力量的喜悦。而一弯新月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都会变成一轮圆月,从新月到圆月是一个必经的过程,这也就寓意着光明终将战胜黑暗,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后终将迎来圆满与成功。于是,新月成为伊斯兰最典型的文化符号,也成了伊斯兰的标识,深受穆斯林的喜爱。尽管新月图案频繁出现在带有伊斯兰文化的各类事物中,但新月始终只是一个标识和符号,而不是伊斯兰教的图腾。《古兰经》明确禁止任何图腾崇拜,“安拉,除它外绝无应受崇拜的”[7](P29)。
色彩。在不同的文化体系中对色彩有着不同的喜好,这种喜好源于色彩背后的象征意义。其实色彩本身本无任何意义,不同色彩代表的象征意义是不同的文化所赋予的。因此,色彩从来就没有真正的固定的意义,也正是如此,不同的色彩在宗教中也被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而被广泛地使用在宗教建筑中。绿色和白色就是深受伊斯兰文化偏爱的色彩,也是清真寺最常使用的色彩。在伊斯兰文化体系中,绿色象征着生命与和平,也是坚韧的隐喻。伊斯兰文化的发源地——阿拉伯半岛是一片死寂的黄色沙漠,只有绿色才能给人以生命的气息,茫茫沙海中的一点绿色,仿佛让人感受到了希望和宁静,内心充溢着对和平的向往。同时,极端恶劣环境下那星星点点的绿色,也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坚韧,以及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而白色,则是纯洁清净的象征。
此外,清真寺的外部装饰也是穆斯林智慧与审美的代表作。作为“神灵之家”,穆斯林总是希望尽可能地把清真寺装饰得精致美丽,事实上,大多数的清真寺也确实如此。但不论采取什么样的装饰风格,各个清真寺的外部装饰都向“观众”传递着这样一个共同的讯息——规避人和动物等具象的图案。基于伊斯兰教法的规定,清真寺在进行外部装饰时,有意回避了人和动物的出现,以避免陷入“以物配主”的恐慌和尴尬,而多用植物花卉、几何图形以及一些装饰性的阿拉伯文字作为装饰式样。这些式样都是抽象的,“抽象的巧妙之处就是规避了具象,以符号的形式组成独特的象征体系,这个象征体系的终极目的就是呈现唯一的主——真主”[11]。伊斯兰教这种别具一格的装饰式样也被后人称为“阿拉伯风格”[12](P58),有学者认为阿拉伯风格的出现,“使艺术摆脱了真实世界形体的束缚,从而进入了梦幻似的色彩和线条的境界”[12](P58)。
(六)空间布局
清真寺是由多个不同功能的建筑体共同组成建筑群落,各个建筑体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布局。这个规律尽显清真寺作为宗教象征符号对伊斯兰教法遵守与服从。大部分清真寺都包含有朝真殿、宣礼塔、沐浴室等建筑结构。
朝真殿也被叫作大殿或礼拜堂,是清真寺内专门用于礼拜的区域,也是整个清真寺的核心、主体建筑。伊斯兰教法对修建清真寺持一种鼓励的态度,圣训中说,“谁为安拉修建一座清真寺,借此寻求安拉的喜悦,安拉将为他在天堂里建造相等的一座宫殿。”[9](P125)对于在哪里修建,伊斯兰教法只做出了禁止性规定——禁止在坟墓上修建礼拜寺,禁止将坟墓作为礼拜寺。[9](P125)圣训中穆罕默德曾经警告弟子们不能效仿那些以自己先知的坟墓作为礼拜堂的人,“那些人在末日是众生中最坏的人,是会受到安拉诅咒的人”。[9](P125)
宣礼塔也叫作邦克楼、叫拜楼,是清真寺内的高层塔楼状的建筑,是专门用于行宣礼、召唤穆斯林礼拜的固定场所,宣礼塔是宣礼制度*宣礼制度也被称为邦克制度,是伊斯兰教法中规定的一项集合召唤礼拜的制度,也是礼拜前的一项重要仪式,即在每日五时礼拜前,由专人高声诵念唤拜词,以提示穆斯林准备礼拜,因此在中国也被称为“叫拜”。的必然产物。在《古兰经》中曾有2处提及宣礼,“当你们召人来礼拜的时候,他们以你们的拜功为笑柄,为嬉戏。这是因为他们是不了解的民众。”[7](P83)“当聚礼日召人礼拜的时候,你们应当赶快去记念安拉,放下买卖,那对于你们是更好的,如果你们知道。”[7](P419)从经文中可以得知,安拉只是告诉世人要“召人来礼拜”,至于用什么样的方式“召人”却没有明示,根据圣训我们可以得知,宣礼制度是在穆罕默德的宗教实践中得以确立的。*圣训中曾这样描述宣礼制度的形成过程,“穆斯林到麦地那后,他们经常集合起来礼拜,并为此测度礼拜的时间,因为那是宣礼还没有定下来。有一天,就如何让人礼拜一事,大家众说纷纭。一些人主张仿效基督教徒打钟,而另一些人则主张采用犹太教的号角。欧麦尔建议道‘派人召唤大家来礼拜’。欧麦尔是第一个给出这个建议的人。使者就对比拉勒说,‘比拉勒啊!起来去诵礼拜的宣礼。’比拉勒奉命,外宣礼每句皆念两遍,内宣礼念一遍。”[9](P125)在宣礼制度确立之后,围绕宣礼制度的相关规范也在伊斯兰教法中被确立,例如:固定仪式、高声宣礼、听到宣礼时必须停战、听到宣礼时要祈祷、宣礼时停止吃喝等。[9](P94~296)宣礼制度确立之后,固定用于宣礼的区域——宣礼塔也就应运而生了,并成为清真寺主要的附属建筑。
清真寺另一个重要的附属建筑是沐浴室,沐浴室的建立是为了满足穆斯林在礼拜前做净礼的需要。伊斯兰教法规定,穆斯林礼拜时必须做到身心洁净,心灵的洁净取决于信仰的坚定和态度的虔诚这样的内容要件,而身体的洁净主要指做净礼这一形式要件。净礼是一项清洁制度,指的是穆斯林在礼拜或斋戒前,使身、心、衣服、处所都在教法意义上洁净的宗教仪式,一般指净身,以清水淋洗全身或部分肢体,并相应的默念祷词或赞词。净礼又细分为大净*大净,在参加聚礼、会礼、祈祷前,或有教法规定的大秽情形时,或入教时,以清水自上而下淋洗周身的仪式。、小净*小净,参加一般性礼拜前,或有教法规定的小秽情形时,用清水依次洗两手、漱口、洗鼻、洗脸、洗肘、抹头、擦耳、擦颈、两足的仪式。和代净*代净,指在患病不得用水,或者无法得到足够的清水时,用双手手掌轻抚地上干净的土,或干净的砂,或干净的石头等,随后拍去掌上的灰尘,再以手依次抹擦两手、口、鼻、脸、肘、头、耳、颈、两足的仪式。。《古兰经》里对净礼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包括时间、场合、顺序、特殊情形等。例如:“在不洁的时候不要入礼拜殿,直到你们沐浴。”[7](P61)从经文的规定来看,净礼是礼拜成立的形式要件。为了便于穆斯林完成净礼,每个清真寺都设有沐浴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清真寺内的沐浴室并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浴室,净礼也不能等同于普通的沐浴,而是蕴含着更深层次的宗教意义,“通过净仪,达到沐浴全身、洗涤肢体、净化心灵,表里纯洁的境界。外免于污秽之染,内绝与恶欲之念,寓意深邃。”[13](P262)
结 语
希提认为,世界各地清真寺的各种样式“是以当地的传统为基础,与传统清真寺样式相融合的结果”[9](P236),因此,不同地区的清真寺建筑实际是展现了不同的地域文化。虽然世界各地的清真寺在建筑风格上不尽相同,但都表达了相同的宗教象征意义,体现了伊斯兰文化的核心内涵,是伊斯兰文化的典型符号和伊斯兰教的核心象征符号。
[1]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纳日碧力戈,等译.王铭铭,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 瞿明安.论象征的基本特征[J].民族研究,2007,(5).
[3] 瞿明安.象征人类学视野中象征的构成要素[J].贵州社会科学,2013,(8).
[4] 于桂敏.隐喻: 一种跨学科的映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
[5] R.M.基辛.象征人类学[A].当代人类学[C].刘文远,王威,译.1987,(2).
[6] 陈扣洋.表现与寓意——谈象征和隐喻手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1.
[7] 奈杰尔·拉波特,乔安娜·奥弗林.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M].第2版.鲍雯妍,张亚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8] 穆斯塔法·本·穆罕默德艾玛热.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M].穆萨·宝文安,买买提·赛来,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9] 希提.阿拉伯通史(上)[M].马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10]古兰经[M].马坚,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11] 马乾.伊斯兰教清真寺的建筑美学文化意蕴[J].中国穆斯林,2008.
[12] 马丽蓉.中东国家的清真寺社会功能研究[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1.
[13] 林松.古兰经知识宝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左安嵩〕
The Symbolic Anthropology Analysis of Mosque Architectural Structure
MA Hai-yun1,YAN Ni2
(1.Law School, Yunnan University; 2.Nationalities Research Academy,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31, Yunnan, China)
Mosque is the core symbol as well as the embodiment of the belief and religious spirit in Islam. There are many mosques different in their architectural style around the world, but when it comes to the expression of the religious symbolic meaning and the Islamic metaphor, they are consistent with each other. The Mosque is not only the symbol of “Tawheed”, but also the emblem of sanctity and authority, fear and obedience, peace and unity. In view of architectural structure, the appearance design and inner structure of mosques have profound symbolic meaning, reflecting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religious spirit of Islam.
mosque; symbolic anthropology; symbol; metaphor
云南民族大学青年项目(2016QN10)
马海云(1983— ),女(回族),云南大理人,云南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云南民族大学法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民族法学、法律人类学、法律社会学研究; 晏 妮(1982— ),女,云南昆明人,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民族学、政治学研究。
C913.31
A
1006-723X(2016)12-005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