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劲松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革新,手机已从单一通信功能发展到集通信、社交、学习、娱乐、电子商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移动智能终端,造就了一批手机族,很多人一离开手机便不知如何生活了,这极大地刺激了消费者对智能手机的消费需求。但近年来,与手机相关的消费投诉也呈快速增长的趋势。2012年,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以下简称“消保委”)受理的手机类消费投诉为4188件,2013年为5680件,同比上涨35.6%;2014年达到了7066件,同比上涨24.4%,手机类投诉已经连续三年占到商品类投诉的第一位。
2015年年初,消保委针对消费者集中反映的手机成像不佳、内存缩水、软件异常等热点问题,委托专业机构对手机多项性能开展了比较试验。比较试验发现,手机厂商的行为侵害了众多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必要通过公益诉讼的方式纠正此类不合理的做法。2015年7月2日,消保委向上海市第一中级法院以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和天津三星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为被告提起了公益诉讼。
新手机最多预装71个软件
李女上自从用智能手机以来,常常会碰到一些困惑,之前更换过几次各种品牌的手机,但有个共同的问题,在使用半年多时间后,运行速度会越变越慢,同事和朋友也碰到相同的问题。开始时大家相互提醒,不要轻易更新手机里的软件,然后开始尝试下载各种清理手机内存的软件,但效果不明显,甚至有时还会死机。李女士后来想到手机里预装了许多软件,平时也不用,是否能删除呢?但又不敢轻易删除,怕影响正常使用。
一段时间以来,不断有消费者向消保委反映,在使用手机时会碰到一些诸如拍照效果不佳、容量不足、软件异常等问题。为此,消保委对智能手机进行了比较试验,为消费者选购手机提供参考。
据记者了解,在做试验前,消保委在运营商网点、大型电器连锁店、手机专卖店等销售渠道购买了20款智能手机,其中10款为通讯运营商定制机,其余10款为非定制机。
本次试验主要涉及手机成像系统性能、预装软件及容量。成像系统性能检测是通过专家论证会的形式确定相关测试方案,委托专业检测机构进行测试比较,预装软件及容量是通过搜集各款手机的实际情况方式做数据比较。
根据消费者反映,新购买的手机里事先安装了很多应用软件,但有些软件与手机正常运行并无太多关联,并不是消费者需要的,但想要卸载时却不能卸载。消保委对20款手机预装软件情况进行了调查,除一款锤子(型号:Tl)手机在成像系统性能检测后无法开机外,其余19款手机,预装软件最多的达到70个左右,少的也有近30个。在模拟普通消费者操作方式卸载预装软件时发现,有3款手机无法卸载任何软件,其余16款手机,可卸载软件数最多的达到了33个(该手机总软件数58个),最少的有10个(该手机总软件数30个);按可卸载软件的比例分,最多的占预装软件总数的57%,最少的占比仅有26%。各品牌厂商给予消费者选择软件的权限相差较大。
根据比较试验结果,欧珀X9007和三星SM-N9008S手机不可卸载软件数量位列前两位。欧珀手机总共预装了71个软件,其中不可卸载软件数量达47个,是所有测试手机中最多的。三星手机为44个,且所有预装软件均不可卸载。
消保委认为,消费者购买手机后即享有对手机以及手机虚拟空间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预装应用软件占用了手机的内存,无法正常卸载导致手机ur使用空间的减少。因此,手机厂商应当对预装软件的类型、功能、所占内存明确告知消费者,并允许消费者自主卸载应用软件。
为消费者维权
2015年7月初,消保委依据《民事诉讼法》第55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7条、 《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第51条之规定,就手机预装应用软件引发侵权责任纠纷问题,分别对天津三星公司、广东欧珀公司向上海市第一中级法院提起消费民事公益诉讼。请求法院判令被告在其所销售智能手机外包装或说明书中明示手机内预装软件的名称、类型、功能、所占内存,同时请求法院判令被告为其所销售智能手机内预装应用软件提供可直接卸载的途径。
9月17日,上海一·中院公开开庭审理了消保委诉天津三星公司侵权责任纠纷案件,消保委表示撤回对三星公司的起诉。随后,法院召开了消保委诉欧珀公司侵权责任纠纷案审前会议,消保委表示仍坚持对欧珀公司的诉讼请求。
在庭审中,消保委表示欧珀公司已向其提交了《关于OPPO手机预装软件优化方案说明》,欧珀公司提交的文件明确载明,并当庭演示了如何通过其官方网站,查询X9007智能手机预装软件的名称、类型、功能、所占内存等信息,以及提供预装基础软件以外的应用软件的卸载途径,同时还承诺: “愿意积极配合消保委的监督指导,在落实优化方案的同时,通过改进产品包装、官网等方式,更方便地告知消费者应用软件可卸载的信息及相关的卸载途径。”庭上,双方当事人分别提交了证据,并对对方的证据表示认可。
鉴于欧珀公司已纠正了其侵害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的不当行为,消保委认为其诉讼目的已经达到,故向法院提出撤诉。消保委同时表示,如果欧珀公司在今后的经营过程中再出现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消保委仍将继续依法提起公益诉讼。
上海一中院当庭对消保委撤回对欧珀公司起诉的申请是否合法、是否符合社会公共利益进行了审查,并在休庭进行合议庭评议后当庭作出裁决。
法院审理后认为:这两起案件系消保委依职责提起的消费民事公益诉讼,旨在制止并纠正手机制造商未明确告知消费者手机预装应用软件的基本信息、未向消费者提供自主卸载预装应用软件的不当行为,保护消费者在购买、使用手机过程中的知情权、选择权不受侵害。三星、欧珀公司的整改行为,使消费者得以简便、迅速地获取产品信息,并可根据个人需求直接对预装推荐应用软件的存留进行选择,从而保障了消费者对于手机预装应用软件所享有的知情权、选择权。现消保委申请撤回起诉,法院经审查认为,其申请符合法律规定,亦不违背社会公共利益,故予以准许。
上海一中院于11月16日向工信部发出《司法建议书》,提出加强对手机预装软件的事前和事后监管、建立智能手机预装软件管理标准等司法建议,该建议书同时抄送中国消费者协会。
破除潜规则仍需努力
据报载,不久前发布的《中国Android手机预装产业及用户使用情况报告》显示,市场Android手机预装软件数量多,平均每部手机拥有8.2个预装软件。该报告调研背景说明指出,此次调研涉及手机品牌包括:VIVO、小米、魅族、酷派、索尼、HTC等国内主流Android手机,不同款式共92台,发现预装软件757个(共计170款)。
近日,记者走访了长寿路上的上海移动旗舰店和永乐电器等多家商店,据营业员介绍,如三星s6edge手机,里面预装的手机淘宝、百度地图、微信、支付宝等消费者自己可以删除,“其他的预装软件怎么删不太清楚,删了可能会影响手机功能”。
据记者了解,手机预装软件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厂商自己来预装,另一种则在经销商层面,包括卖手机的个体店铺或者刷机商等不正规渠道也在预装。同时,智能手机预装App应用已成为行业当下的普遍现象,并已形成非常“成熟”的产业链。驱动力是App开发商,因为用户的多少直接决定App开发商的市场价值,也就是公司价值,所以他们会不遗余力地推广App安装量,不惜付费预装。甚至在业内有种说法,手机还未销售,手机厂商已通过预装软件收回了成本。
“在市场上要买到一台手机销售出来没有装过软件,是挺难的。”李女士说,她听到周围很多人都抱怨过,但怎样维权却不知道。遗憾的是,无论是生产厂家还是手机批发商以及电信运营商,也从来没给过任何提示,好在消保委出面为消费者维权。
消费者对预装软件“天天喊打”,为何手机厂家视而不见?关键是背后的利益。据报道,目前预装一款不可卸载软件,一般收费在5元左右,如果是游戏软件可能更高。对一家年出货量2000万台的一线手机品牌来说,预装一款软件的收入就高达1亿元。当前,国内手机厂商大打价格战,背后很大一部分就是靠预装软件来抵消成本。除了预置软件不可卸载的问题,还有一些软件涉嫌“恶意吸费”。这些套取流量的“黑软件”,通常会要求用户在使用软件前必须用手机号码或邮箱进行验证,从而窃取用户信息。
日前,工信部官网开始对《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App)预置和分发管理暂行规定》进行公开意见征集,该规定明确要求除基本功能软件外的所有预装软件可卸载,由此规范手机App预装市场。
但有市场人士指出,软件商都太狡猾,给软件“变个脸”逃避监管,消费者卸载不掉软件,但又有多少人会为了一款软件不能卸载而去打官司?正是用户的这种心理,让手机厂商钻了空子。
“唯有切断手机厂商与恶意软件研发者之间的利益链条,从源头上解决这一问题,才能还智能手机市场一个纯净的空间。”消保委相关人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