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习权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国企党组织领导下企地和谐构建
姜习权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企地和谐关系的构建对于国有企业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以及地方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国企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来正确认识和处理企地之间的关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发展要求,本着企地互惠、和谐共建的原则,以服务、沟通和引导三大功能为导向,通过思想引导、文化融合、合作履责和机制完善等路径,塑造企地利益共同体,构筑企地和谐新格局。
企地和谐;国企党组织;构建路径
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之间是作为“矛盾的统一体”而存在的,它们之间既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又相互对立、相互冲突、耗散对抗。而经济利润的去地方化以及生产活动的负外部性问题使得企地之间存在着“囚徒困境”,客观上形成了以“经济补偿”为核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和矛盾,并深刻地影响着国有企业与地方政府的发展趋势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因此,构建企地和谐的新型发展关系迫在眉睫。当前,国有企业党组织作为党的政治组织,要充分发挥好政治核心作用,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以崇高的政治使命和责任担当,多措并举地推进新型企地和谐关系的建构。
(一)企地和谐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和谐社会既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又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企地和谐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与发展目标的统一,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发展为了谁和为了谁而发展这样一个发展命题。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看,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一对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体。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和保障;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又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力量,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发展目标,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是为了使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使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构建企地和谐的逻辑起点。而国企与地方之间,只有在和谐关系的基础之上,才能形成发展的合力,才能真正实现科学发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二)企地和谐是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国有企业的大力支持。国有企业支持地方建设和发展,是由企业的性质和地位所决定的,同时,也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和集中体现。一方面,国有企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相对于地方而言,国有企业具有无可比拟的资金和技术优势,并能快速形成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和辐射效应,而这恰恰是地方经济发展缓慢的短板所在。因此,地方的经济增长与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有着紧密的联系,而良好的企业经营效益可以激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第一,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直接或间接地增加地方的财政收入,而地方财政收入增加,又能更好地用于地方经济建设,从而大大促进地方经济水平提升;第二,企业在地方的投资、消费等生产生活行为,本身就是在拉动地方的经济建设,尤其是能够带动与企业生产相关的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从而形成一主多翼的区域发展格局。另一方面,地方的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品提供等民生工程需要企业的大力支持。受财政不足的限制,地方的基础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而国有企业在生产经营增质、提速、创效的同时,其与生俱有的社会属性也促使其担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并以此来弥补地方社会事业发展建设的不足。特别是在缓解地方就业问题上,国有企业直接或间接吸收了大量就业岗位,从而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方的就业压力,对于整体提高地方居民的收入水平发挥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三)企地和谐是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前提
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并不是孤立进行的,她总是需要地方在人力、资源、环境、政策等方面提供各种各样的帮助和扶持。从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规律看,任何一家国有企业的发展壮大,无不是在地方的帮助下成长起来的,没有地方的配合和支持,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做大做强国有企业,必须首先处理好企地和谐问题,这是个前提,也是基本经验。从这个意义上看,国有企业在企地和谐关系构建过程中更应该身先士卒、积极协调、主动沟通,寻找双方共赢的实现机制和发展路径,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利益共同体。首先,国有企业,尤其是立足于地方发展的资源型企业必须充分考虑企业发展所赖以依存的各种要素,这就需要借助于地方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交通资源等资源优势,合理规避各种潜在的、系统的和流动的风险,以确保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少走弯路、不走邪路,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错误的发展道路;其次,国有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需要地方的政策支持。从地方对企业的监管职责上看,企业需要地方的政策扶持,尤其是在一些重点和重大项目审批方面,需要地方政府多从企业发展的宏观角度和全局高度,予以政策上倾斜和工作上理解;在涉及安全生产、技术监督和环境保护等方面问题上,需要地方政府予以强而有力的监督管理,及时帮助企业查找和解决问题,并进行相关引导和指导,确保企业发展不偏离正轨;再次,企业在地方进行相应经济生产活动,需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业在地方进行生产经营工作,必然面对不同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人员群体,这就需要依靠地方的力量有效协调,杜绝矛盾纠纷的发生;最后,企业的长远发展规划,需要体现在地方的发展规划中。企业能否在地方获得长远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地方的发展规划安排。而只有企业真正融入地方建设和社会发展之中,地方的发展规划才会切实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国有企业和地方的矛盾,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遗留下来的历史因素,也有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新因素。尽管内容的存在形态复杂繁多,但是背后的本质是趋于常态的,无外乎文化理念差异、思想意识、利益分歧和沟通渠道不畅等四种类型。
(一)思想认识上的“缺位”
在具体的实践中普遍存在企地和谐关系认识“滞后”甚至“缺位”现象。一方面,就国有企业来说,普遍存在着缺乏构建和维护企地和谐关系的思想意识。尤其是国有企业在组织、资本及技术上的优势,无形中催生了企业在制度上的自负,使得上至科室领导,下至基层单位和员工容易沉醉于优越感的牢笼中而无法自拔,从而在自我膨胀的虚荣心驱使下,盲目地过高估计自己,以致在企地和谐关系建构中缺乏主动性,从而使得企地和谐的生态链条率先在国有企业一方发生断裂。另一方面,就地方政府来说,客观存在着对企地和谐关系的重视程度不够、服务意识不强甚至消极懈怠的现象。这是因为,事实上的企地关系与名义上的企地关系存在很多不对等现象。企业生产的对象以及保障生产顺利进行的物质生产、生活资料需要地方予以支持,企业的生产过程及产品检测等都是在地方政府的监督管理状态下进行的,因此,地方政府在企地和谐建构过程中是以主体地位而存在的,一定意义上主导着企地和谐关系的建构深度和广度。正是这一主体地位的角色安排以及依附于此之上的认识模糊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地方政府鲜能站在整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角度来看待和支持企地和谐关系的建构,以致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政府的政策缺乏灵活性和服务的主动性,给企地关系带来了本可以避免的紧张氛围。由此可以看出,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在各自天然优势支配下的博弈并非是占优策略,相反,造成了二者在思想认识上陷入了误区和盲区。
(二)文化理念上的差异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文化理念上的差异会促使企地关系中的行为主体做出差异性的选择,而行为选择上的差异性可能会直接引起企地关系的紧张。当然,文化理念上的差异不会必然引起冲突,现实中广泛存在着文化理念差异背景下的合作关系,关键是如何在差异的文化理念中求同存异。所以说,文化理念差异是作为必备条件而存在的。具体来说,一方面,企业文化与地方文化存在差异。企业文化是在企业生产发展过程中经过多年的沉淀形成的,具有生产管理的组织特性,是一种精英式的伦理文化,代表着企业的发展理念;地方文化代表的是区域性的风土人情,具有自然及社会属性,体现的是地方居民的生活伦理。如果不发生文化上冲突,两种文化本可以和谐共处和合作共赢。但是,一旦企业的精英文化入侵了地方文化的边界,甚至需要地方做出让步或牺牲时,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开始显性化,并最终导致由文化差异所诱发的企地矛盾问题。另一方面,企业与地方政府在发展理念上存在差异。企业作为经济组织,在树立长远发展理念方面,更多的是从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进行规划和设计。而地方政府的发展理念,更多的是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整体格局来通盘考虑,不仅考察的点多、面广,而且牵涉的利益群体也十分广泛,国有企业只是众多利益相关者中的一部分而已,二者之间有交叉之处,也存在众多不同之处。如果处理不好,这种理念上的差异,将对企业与地方的整体关系产生不可估量的副作用。因此,在企地合作过程中,必须尊重彼此的文化理念差异,并正视和化解文化理念上的差异,通过文化理念上的沟通和协调,把企地和谐关系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三)利益协调机制缺失
利益分歧及相关的协调机制不畅是造成企地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国有企业作为地方场域的嵌入者,其生产生活都必然与地方社会发生着紧密的合作关系,而利益上的分歧则是合作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也是必然出现的产物,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国有企业与地方政府在相关税费收缴中存在着分歧,由于各项法规政策在技术操作上的不完善以及相关空白和盲区条款的存在,使得企业与地方政府之间在某些领域不能形成一致的意见。而基于各自利益诉求的博弈,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地和谐的构建;第二,国有企业与地方专业服务公司和地方雇员间的利益分歧。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与诸多地方专业服务公司和地方雇员建立经济关系,由于合同问题及监督考核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导致在经济报酬、福利待遇和奖惩考核等方面出现利益纠纷,从而造成了企业与地方关系的紧张;第三,企业与地方居民在补偿费用上的分歧。在国有企业扩大规模、扩建项目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与企业周边的居民发生利益冲突。其中,最为突出的案例是土地占用和地方基础设施破坏,这就需要企业向地方居民支付补偿金。然而,由于在相关土地政策理解和测量估算等方面存在着分歧和矛盾,致使双方不能就补偿金额达成一致意见,从而使得企业项目不能按照预期的规划发展,并给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四)沟通交流渠道不畅
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渠道是化解企地关系紧张的重要法宝,而沟通交流渠道的阻塞则是造成企地关系紧张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如何建立顺畅的沟通交流渠道成为构建和谐企地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具体来说:第一,企地之间缺乏主动提前沟通的思想意识,当问题出现时都寄希望于对方来消化和解决,久而久之,矛盾发生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以致更大的矛盾爆发出来。而此时,则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财力去化解问题,且效果也未必能够达到理想的状态,从而给企业和地方带来巨大的损失;第二,企地之间沟通渠道不畅通、不便捷。尤其是当企业需要与地方政府就共同存在的问题进行协商解决时,常常面临着部门之间的推诿扯皮和逃避现象,往往一个简单的问题需要多个部门的审批和协商,不仅程序烦琐,而且周期长、内耗大,浪费了大量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第三,企地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企业与地方之间共同面临的问题日益增多,如果按照传统的“就问题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不仅会增加重复沟通的成本,而且效果不尽理想。相反,沟通交流机制的出现则大大降低了人为因素的成本。
关于如何化解企地矛盾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从理论视角看,二者之间博弈存在纳什均衡解,而目标实现的前提是企地双方要以积极的而非对抗的态度和行为来解决矛盾和纠纷。其中,国有企业作为最具活力的社会单元,理应肩负起企地和谐构建这一职责。
(一)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强化企地和谐的政治认同
思想认识上的统一和理念共识上的形成是企地和谐构建的前提和基础。国有企业党组织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发展的战略视角来统观企地关系,从讲政治、讲大局的宏观角度来加强思想意识教育,在充分尊重企地发展的客观规律前提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以高度的政治使命感和责任感来推进企地和谐关系的构建。一方面,在企业内部提升企地和谐构建的政治认识,达成企地和谐构建的理念共识。通过对企业外部环境的客观实际进行分析和定位,科学判断外部环境恶化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客观、系统地认清地方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采取换位思考的方式,牢固树立起构建企地和谐关系的思想路线,正确认识和处理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企业利益和地方利益、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从而形成既有利于企业,又惠顾于地方的发展理念,形成互相理解、相互支持的共赢局面。另一方面,在凝聚干部员工思想共识上发挥引导作用。国有企业党组织通过自身的建设和发展,结合国家大政方针和企业发展战略,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引导和解释活动,把经过理论论证的、通过实践检验的、正确的企地价值理念传递给每一位干部职工,形成共同的政治认同和发展愿景。当然,这种方式并不是单向的传递,相反,呈现出显著的可逆性特征。接受企地价值的企业职工和干部会把企地和谐理念融入具体的实践工作中去,从而把个体的力量汇集到企业和地方的发展事业上,最终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把党和国家的倡导与群众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在思想上形成推进企地和谐的强大精神动力,进而全力推进企地和谐关系的构建。
(二)尊重互信、包容发展,深化企地文化的理念融合
文化理念作为企业发展的软实力要素,在根本上影响着国有企业的行为选择。国有企业党组织要以文化为引领,畅通企业文化与地方文化的沟通和交流渠道,推进企业与地方的文化融合。第一,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国有企业要以开放的心态和姿态来对待地方文化,既要坚持企业的核心文化不动摇,又要注重与地方特色文化的融合。把优秀的、合适的地方文化有选择地吸收进来,塑造既体现地方文化特征,又主导企业发展的“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企业文化综合体。通过文化上的打包和融合,增强企业适应地方环境的能力,进而促进企地和谐社会的建设。第二,实施企业文化走进地方、走进社区的发展战略,通过内外部网络媒体、电视报刊等有效传播媒介,加强企业文化的宣传和交流,不断扩大企业文化在地方的号召力、影响力、感染力和震撼力,充分释放文化潜移默化的功能,让地方了解和认同企业文化、理解和接受企业文化的宣传目标。第三,以实体的文化活动为桥梁和纽带,切实加强企业与地方文化的交流。一方面,国有企业党组织要认真组织、策划和开展体现企业文化内涵的文体活动,让地方的人民群众在活动参与过程中来感受和体验企业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地方的文化活动,在文化活动的交流中,深化了企地文化的融合。第四,切实增强企业文化在地方政府部门中的口碑和形象,并在生产实践中充分发扬企业文化的先导优势,从而影响政府在发展规划、政策扶持上的选择,进而推进企地发展理念共识的形成。
(三)以人为本、互惠合作,营造共荣共生的生态环境
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企业和地方的共同价值追求,也是企业存续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所在。构建企地和谐社会,其中一个必要条件是国有企业务必做好企业反哺地方的工作,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发挥企业资本和技术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降低企业生产的负外部性。国企党组织要严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贯穿到企业发展的全过程之中,正确处理好企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始终引导和规范企业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道路,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协调发展。另一方面,积极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广泛地参与到地方社会建设事业中来,切实增进地方人民的民生福祉。这需要从企业自身的承受能力来综合考量,一般来说,主要从基础性层次和发展性层次两个梯度来推进。就基础性层次而言,主要是围绕企业生产的上下游链条关系来参与地方社会建设,把企业的辅助性业务向地方倾斜,转由地方的专业性机构来管理和运行,从而有效地促进地方就业增长和经济发展。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企业应在专业化服务、人力资源技能培训等方面加大资金投入,通过“干中学”等方式来切实提高地方的人力资本水平。就发展层次而言,国有企业需要在人力、物力上加大对地方社会建设的支持力度,自觉践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包括参与地方交通、物流、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住房、教育、养老、医疗、卫生和公共品提供等民生工程项目建设,逐渐形成企地“一盘棋”、群众“一家亲”的共荣共生发展格局。
(四)建章立制、规范务实,构建一套高效常态的协调机制
机制本身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征,一个有效的沟通机制的形成,不仅有利于问题和矛盾的有效解决,而且,通过机制的硬性约束,能够促使企业与地方之间的沟通回归到常态的轨道,在目标性更明确、系统性更稳健的框架下,促进企地和谐关系的深化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务必构建一套高效常态的企地协调机制,把企地关系纳入机制化、体系化的发展轨道中。首先,在企业内部构建起反应迅速的协调机制,确保企业对外沟通渠道顺畅。企业作为庞大的有机整体和组织系统,内部的沟通机制是否完备,沟通渠道是否畅通,直接影响和决定了企业各方面工作的顺利开展,这也是实现企地和谐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国企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好统筹全局,通盘协调的作用,力争实现信息的无缝对接。其次,建立国企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沟通机制,实现企业与地方的有效沟通。虽然国企党组织与地方党组织在职能划分和角色扮演上各有不同,但最终都归属于党的组织系统,这既是二者之间的共同特性,同时,也是企业与地方沟通得以可能、合作得以顺利推进的最佳结合点。从这个意义上看,建构一套基于这一共性基础之上的企地协调机制,不仅理论上十分必要,而且现实中实践效果上佳。再次,要以有效沟通为原则,通过宣传报道,解释传达和利益协调等方式,搭建企业与地方各社会团体、非公企业以及人民群众等群团组织之间对话交流的平台和沟通协调的机制,并把这一机制固定下来,发展和完善下去,使之在保障沟通顺畅、促进企地和谐过程中发挥常态功能和作用。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001).
[2]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3-11-16(001).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9(002).
[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001).
[6]李源潮.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科学发展优势[J].求是,2009,(17).
〔责任编辑:李官〕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 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erprises and the Local Area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Organization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JIANG Xi-quan
(School of Marxism,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130012,Jilin,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erprises and the locality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o play effectively their leading role and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nomy and society.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 party organization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its political core role,and try to understand and dealwith the relationship from the height of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national economy and social development.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erprises and local areas should be done under the requirement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and the principles of reciprocity and harmony,directed by the functions of service,communication and guide.Aiming at creating a community of interests between enterprises and the local area,we propose waysof ideological instruction,cultural integration,cooperation and assuming the responsibility together,and perfecting themechanism.
enterprise-locality harmony;state-owned enterprise party organization;construction path
C933.2
A
1006-723X(2016)06-0107-05
国家社科重大项目(12&ZD057)
姜习权(1975—),男,江苏连云港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大庆油田海拉尔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副教授,主要从事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