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一勺

2016-02-26 05:39
乡音 2016年3期
关键词:尺素全集林语堂



史海一勺

我国第一批留法勤工俭学学生出自何省

五四运动前后,大批青年学生远赴重洋,寻求治国之道,而留法者尤多,不到两年的时间,先后有1700多名中国学生赴法勤工俭学。

1902年,清末军机大臣、河北高阳县人李鸿藻之子李石曾,作为驻法公使孙宝琦的随员到了法国,成为中国第一批留法学生。

1909年,李石曾在巴黎成立了一个豆腐公司,并从家乡高阳县招聘了一些华工到法国。后来,豆腐公司发展到100多人,他们生产的豆制品还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万国食品展览会”,李石曾由此发了大财。

这样,豆腐公司引发了留法勤学会、华法教育会等组织的建立,更引发了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留法勤工俭学热,豆腐公司的工人也成为我国第一批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而这批学生则出自河北。

(摘自《文史博览》)

任继愈的“三不”原则

任继愈,原名任又之,山东平原人,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博学多才,为人低调,一生论著无数,被毛泽东誉为“凤毛麟角”。

任老一生专注于学术研究和文化事业,为了远离喧嚣,他曾给自己立下了三条规矩:

第一条是:不过生日。他是这样解释的:“不过生日,是因为既耽误我的时间,也耽误别人的时间。”

第二条是:不赴宴请。任老说:“不赴宴请,是有些倚老卖老啦,有时国家图书馆一些必要的应酬,我就请其他馆长代劳。怕耽误时间,再说,那些场面上的客套话我也说不全。”任老曾对一些年轻人说,如果把生命比作100元钱,对你们而言,至少还有80元,而对我来说,仅剩下5毛,所以我得好好珍惜。

第三条是:不出全集。任老说:“不出全集,是因为我从来不看别人的全集。即便是大家之作,除了少数民族专门的研究者,我想,我的全集也不会有人看。不出全集,免得浪费财力、物力,耽误人家的时间。”

(摘自《文史月刊》周礼/文)

曾国藩解答做官“第一要义”

道光帝与曾国藩第一次见面时,有过这样一番对话。帝问:“做官的第一要义是什么?”曾答:“第一要义是个‘廉’字。”帝反问:“公允持平不重要吗?”曾答:“不廉无以持平,不廉难谈公允。”曾国藩一语中的,廉洁乃为官之基;没有这一基础,再宏伟的大厦也不过是空中楼阁!

(张希)

胡适对林语堂的“道德考核”

林语堂在国外留学期间因学费不足,先后两次向胡适求助。胡适一共汇去两千美元,并特别说明这笔钱是北大给的预付工资,条件是林语堂回国须到北大工作。

后来,林语堂学成,兑现了诺言,回北大任教。可北大方面压根儿不知有预付工资这回事——原来是胡适自掏腰包。这两千美元其实就是胡适对林的道德考核,林若不守诺言,便也没有资格任教北大。一个预付款的“谎言”让北大得到一位青年才俊,也成就了中国文坛的一位大师。

(晨曦)

传统戏中这些道具作何用

在大量传统戏中,都会出现许多“砌末”,俗称道具。有一些道具的用途一看便知,如桌、椅、马鞭、酒壶、船桨等等,但有一些道具,有些观众不知是作什么用的,这里简释几例:

龙凤障扇也叫“龙凤掌扇”。戏中有时皇帝或皇后出行乃至公主出行时,后边太监或随从打着两把长柄大扇,扇面上还绣有龙凤云形图案,一把写“日”字,一把写“月”字,两把成一对。原来这是古代仪仗之一种,叫“雉尾扇”,始于殷代,周代以此作为王后夫人的车服,还可以用来遮蔽风尘,故称“障扇”。为什么用“雉尾扇”呢?因古人认为雉(野鸡)鸣叫是吉祥之兆,车服上便多用雉羽。

牙笏也叫“笏板”。我们常见一些传统戏中大臣,朝见皇帝或皇后时,手中所持一个狭长的板子,这就是“牙笏”。牙笏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长一尺多,宽二寸多,条状,下方略宽,略有弯曲。其作用是在上边记事,大臣向皇帝或皇后秉报事项时,怕凭记忆有误,便将事项写在牙笏上照念。如《二进宫》中兵部尚书杨波向垂帘听政的李艳妃述说李良的篡位阴谋时,就是跪在地上,两眼盯着双手所持牙笏来说(用唱腔)的(其实上边并没有字)。

云帚也叫“拂尘”“蝇麈”。这种道具是把一束马尾或麈(鹿类动物)绑在一根一尺多长的木棍上端。起始是魏晋时一些文人清谈时,用来拂尘和驱蚊蝇;传统戏中多见太监、隐士、僧道、神仙执用,同样是用来掸扫尘土。所以剧中人走动时,要不时甩动云帚。

(摘自王德彰著《谈戏说史》)

“鱼”如何传书?

我国古代有个说法,叫“鱼雁传书”,即由鱼和雁传递书信。用雁传递书信好理解,雁可南北飞行,将书信绑在雁身上便可传送很远,传说苏轼被放逐北海牧羊十九年,他就曾用雁给汉朝传书信。而鱼又怎样传书信呢?

原来,这里说的“鱼”,不是指真的水中动物鱼,而是一种鱼形的信匣子。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wèi,赠给)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诗中的“双鲤鱼”是一种木质的鱼形信匣,中间一分为二,将其挖空用来放信札。在纸发明以前,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为一尺,即诗中说的“尺素书”。后来,诗人写诗填词便常用“双鱼”“尺素”代书信,显得用词优雅不俗。

(摘自《今晚报》郭栋/文)

我国最早的晚报叫什么

我国第一张晚报是清光绪八年(1882年)上海创办的《沪报》,消息来源主要靠外国报纸电讯。问世不久即停刊。1909年,上海的《商情日报》也一度出过《晚报》,但不到一个月就停刊。

新中国成立后,创刊较早的是上海的《新民晚报》和广州的《羊城晚报》。现在,我国大中城市几乎都有晚报。

(摘自《万事由来》)

猜你喜欢
尺素全集林语堂
秋枫
林语堂:幽默艺术与快乐人生
探访林语堂故里
趙孟頫書畫全集
尺素传情,见字如面
上海人民出版社 章太炎全集
1940年林语堂短暂的重庆之行
Lin Yutang’s Aesthetic Orientation and his Translation Thematization
鱼儿传尺素,春水携相思
民国风烟,尺素缠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