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类学视角下的内蒙古二人台音乐

2016-02-26 01:03:40刘文慧
西部皮革 2016年6期
关键词:内蒙古研究

刘文慧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100081)



艺术人类学视角下的内蒙古二人台音乐

刘文慧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100081)

摘要:艺术人类学是将艺术研究界定于人类学研究的框架之中,运用人类学的科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再从艺术的视角研究人的学科。这些艺术作品包含有审美功能和非审美功能(①),二人台音乐艺术作为一种具有艺术特征的人类文化,从其艺术形式、表现方式上映射出在不同发展时期不同文化相互碰撞、融合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由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人口的迁徙等原因造成的,由多文化相融合而成的二人台音乐体现了民族性,也反映了人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地理环境中对艺术实践与艺术思维变迁。

关键词:艺术人类学;内蒙古;二人台;研究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②,每一种音乐艺术的形成都离不开创造这种艺术的环境,使得这种艺术形式具有很强的归属感和民族性,从这种音乐艺术的艺术形式、表现方式上可以反映出其固有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二人台音乐也是如此,从二人台音乐艺术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融汇其中,具有别具一格的民族特色。

1内蒙古地区蒙古族文化对二人台音乐的影响

我国少数民族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③,在内蒙古土默川地区(如今的呼和浩特、武川、包头和林格尔清水县一带),为庆祝节日,当地蒙古族人民总会按照蒙古族的礼仪习惯举行,除了美食美酒外最少不了的就是歌舞,人们载歌载舞的祈祷长生天,敬酒歌也就随之形成,劝酒的人会用哈达端着酒碗唱着酒歌给尊贵的长辈或远方的客人,后来蒙古族艺人为了使汉人同样能听懂敬酒歌,就用蒙语夹杂着汉语演唱,而汉族人民在喜庆节日或者举办聚会时也会请到这些蒙古族艺人来演唱助兴,这些人将蒙、汉两个民族的民歌、俗语、串话都吸收进来,再通过融合加工,使节目妙趣横生,在当地广受欢迎,慢慢便流行起来。

《呼和浩特玉泉区志》说道:“地方戏二人台,是内蒙古西部地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它产生于光绪年间,由汉族民歌与本地爬山调、蒙古民歌融合而成,又称蒙古曲儿。”在光绪年间,蒙古族和汉族的民间艺人相互借鉴,在“蒙古曲儿”的基础上,加入汉族社火中的民间舞蹈,由坐唱的丝弦弹唱发展成为化妆演唱,这便是二人台的雏形。二人台剧目的唱词上也广泛吸收蒙古族民歌、数来宝等。因为蒙古族民歌是牧民在放羊时经常会演唱的一种表达情感的歌曲,充满民族风韵,展现了游牧民族豪放、朴实的性格,为二人台提供了丰富的音乐素材,也正因如此二人台的音乐具有辽阔、悠扬、朴实、粗犷的特点,这一音乐特点也反映出蒙古族人们人情乐观、豪放的民族性格。

2内蒙古地区汉族文化对二人台音乐的影响

生活在土默川辽阔草原上的蒙古族人民,大多数过着游牧民族的生活,在清朝政府的压迫统治下,一些临近内蒙古西部的农民,终年辛勤劳作,但仍逃脱不了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命运,为了谋生许多人背井离乡,来到内蒙古地区,最早的有府谷、河曲、榆林一带的农民,这次的人口的迁徙是二人台艺术发展的一大转折。随着内蒙古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周边汉族人民窘迫的生活,先后又有数十万的汉族人民从河北、山西、陕西和山东等地方迁徙过来,大多数人民就定居在土默川地区,这种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以明清以来的“走西口”最为典型。“走西口”的移民现象不仅促进了内蒙古地区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蒙汉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走西口”的移民现象更是对二人台音乐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奠定和促进作用。人们对于艺术的认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④,就以二人台曲目《走西口》为例,该剧语言朴实、风格细腻、唱腔时而悲怆缠绵、时而高亢激烈荡气回肠,反应出“走西口”时的悲欢离合、艰辛不易,贴近生活的剧情使之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剧目。

从二人台戏剧的音乐形态上看,其调式和音乐风格映含了黄土高原音乐艺术的特征。从二人台戏剧的唱腔来看,也主要是以地方方言为主,唱腔中的方言与山西北部和陕西北部的方言极为相近。再从二人台戏剧使用的伴奏乐曲器和其所描绘的内容看,绝大部分都反映着汉族文化。最后从二人台的唱词上来看,《打樱桃》、《走西口》等都是从汉族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如《打樱桃》把爬山调民歌加入方言旁白,使它变成一种新的表现形式。而《走西口》则通过蒙、汉两种语言穿插混合的串话表现土默川的民族文化,展现当地人特有的生活面貌,把人们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中的口语、俗语融入到曲子和旁白中,展现出淳朴、自然的民间风情。所以,在二人台艺术发展的过程中看,它的发展和变化与中国主流文化汉文化息息相关,也体现出汉族人民的勤奋与智慧。

3内蒙古地区宗教对二人台音乐的影响

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其地域环境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⑤,也受到宗教的影响,藏传佛教是继萨满教后在内蒙古地区十分盛行的宗教,一定时期内,内蒙古地区广修庙宇,四处宣法。这种含有一定政府行为的宗教活动,对当地人民的文化艺术、审美情趣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中二人台艺术受佛教文化的影响较为直接,当时许多二人台艺人迫于生计会到“召庙”进行演出,例如土默川的喇嘛洞召、美岱召、沙尔沁召等,与此同时艺人们又会不自觉地把寺庙音乐中的一些元素吸收到二人台牌子曲里,为二人台音乐增添了佛家音乐的特色,例如二人台剧目《喇嘛苏》。

结语:艺术贵在创造性,这种创造更多地指以有形的物化形态揭示更丰富的精神内涵,二人台艺术是由劳动者创造并演出的一种地方小戏,一直受到当地人民的喜爱与追捧,所以二人台音乐有着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二人台音乐艺术也是内蒙古西部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文学、音乐、舞蹈相互融合的产物具有极强的民族性和地方性。

注解:

①苏和平:《试论艺术教育的功能与效应》 《民族教育研究》 北京2005第六期P87-90

②苏和平:《艺术学原理》[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6年P77

③苏和平:《试述中国少数民族美术的发生与发展》《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兰州2004年第5期P84-88

④苏和平:《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的现代传承研究—以民族艺术的教学为个案》《西北民族研究》2013年4期P101

⑤苏和平:《构建学校传统艺术教育体系》《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2009年第4期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6)06-0016-01

作者简介:刘文慧,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少数民族艺术专业硕士在读研究生。

猜你喜欢
内蒙古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内蒙古中小学合唱基础教育扬帆起航
草原歌声(2019年2期)2020-01-06 03:11:22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草原歌声(2019年2期)2020-01-06 03:11:12
美丽的内蒙古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可爱的内蒙古
草原歌声(2018年2期)2018-12-03 08: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