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帝刘秀的政治智慧与治国方略

2016-02-26 23:07黄朴民
领导文萃 2016年3期
关键词:功臣刘秀读书人

黄朴民

从秦王嬴政横扫六合、统一天下、登基成为古今第一位皇帝算起,一直到清朝小皇帝宣统逊位,封建帝制寿终正寝,其间两千余年,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皇帝多如过江之鲫。可是,他们中间真正有所作为的却少得可怜,而同时够得上历史和道德两把尺子衡量标准的,即既有功于历史的发展、勋业卓著、名垂青史,又宽厚仁慈、不为后人所诟病的,更是凤毛麟角。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算是首屈一指的一个。他开创的“光武中兴”辉煌业绩,令后人追慕不已,称颂有加。明末清初思想界巨擘王夫之的评价,就非常典型地反映了人们这一共识:“自三代以下,唯光武允冠百王矣!”

凡是读过《道德经》的人,大概都还记得其中“柔弱胜刚强”、以退为进的论述,这是许多人推崇备至的“君王南面之术”,刘秀对其精髓的理解和把握可谓是入木三分。史称其“(生)性谨厚”,这样的个性特征,决定了刘秀统治上的根本特点是“以柔道理天下”“泛爱容众”,善于争取人心,凝聚众意。这就是他本人表白的:“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仁之助也,强者怨之归也。”这一点即便是雄才大略如汉武帝、唐太宗之辈,也难以望其项背。刘秀不愧为读书人出身的皇帝,对士人的微妙心态与深层次意愿洞若观火,体察入微。他不仅舍得花费大钱,投资不能马上显现经济效益的文化教育事业,开设太学、搜集图书、延聘博士课授生徒,自己也身体力行,投戈讲艺、息马论道、认真读书学习。他十分重视知识分子,敬贤尊才,达到了“求之若不及,相望于岩中”的地步。

对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对新王朝有意识保持一定距离,甚至于持不合作态度的士人,刘秀也能理解他们的志趣,以惊人的雅量宽待这些读书人。

严光是刘秀的老同学,当年求学长安京师时,两人朝夕过从,情同手足。刘秀登上九五之尊后,曾多次礼聘他出仕为官,担任谏议大夫的要职,可是不管刘秀怎样好吃好住款待他,他就是不愿意干,一副“流水下滩非有意,白云出岫本无心”的潇洒作派。刘秀无可奈何,只好放这位性情怪僻、行事乖异的老同学离开洛阳回富春江畔垂钓,潇洒自在了却余生。东汉初年,这种“义不与帝王为友”的读书人还有牛牢、王霸、逄萌、井丹等多人,刘秀尊重他们的意愿,都不曾以帝王的权势去跟他们为难。

如果说,对读书人的宽容和接受还不算太困难的事情,那么对功臣宿将的信任和优待则是真正的为君之道所面临的考验。读书人的牢骚、怪话或故作清高、拒不合作,虽说让人不舒服,但毕竟不对自己的皇位构成直接的威胁。然而,功臣宿将却不同了,他们手握重兵,韬略高深,威望素孚,倘若真的萌生异志,反将起来,那可不是闹着玩的。所以说,慰抚读书人,至多不过是个面子问题,而优容功臣宿将,这才是一个切切实实的权术问题。

刘秀能够保全功臣,有几个环节非常关键,值得引起我们注意。一是能做到推心置腹,以诚待人。他心胸豁达,有充分的自信,所以对于那些功臣宿将,敢于坦诚相待,用人不疑。

二是重赏轻罚,笼络人心。刘秀不仅对众功臣高度信任,而且处处优渥有加,恩宠备至。这反映为他赏赐功臣宿将不惜血本、丰厚无比。刘秀知道,功臣宿将当年毁家纡难追随自己起兵打天下,干的是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的危险勾当,没有他们的全力翊戴,自己就不会有今天位居九五、主宰天下的机会。既然“国之利器”不可与人,兵权不能授予他们,朝政不便交付他们,那么也就只好在经济上提供最大的好处,生活上给予优厚的照顾,使得这些功臣宿将感到当年的冒险投资是正确的选择,心满意足地享受浴血奋战后所换来的成果。在这样的认识下,刘秀给诸功臣创造了舒适优雅的生活环境。

刘秀对功臣的赏赐是层层加码的。建武十三年夏四月,吴汉统领大军平定公孙述割据势力后,从蜀地凯旋回到京城洛阳,至此,全国终于完成统一,东汉统一战争画上圆满的句号。刘秀非常高兴,大开华宴,慰问将士,以示庆祝。有战功的,一律以策书记其功勋。刘秀还让功臣们自己提要封什么地方,只要可能,他都尽量满足他们的愿望。功臣们纷纷提出要求分得京城附近和南阳等富饶郡县的土地,致使这些地方差不多全被封光了。刘秀对功臣宿将的优容,于此可见一斑。

当然,刘秀对功臣的政策,并不是一味优容。他是两手都硬的坚定实践者,在关系到功臣权力分配的重大原则上,刘秀绝对没有任何动摇,他把剥夺功臣兵权、防止功臣参与朝政作为强化中央集权、巩固自己统治的当务之急来一一加以落实。在这一点上,他与后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没有什么区别。这也正是他能够优渥功臣宿将的基本前提,反映了他的高度政治警觉性和驾驭全局的能力。这恰如叶适所言:“光武以绳墨待诸将,诸将亦能以绳墨从之,千里外如对面,无蹉跌者……高帝(刘邦)时不能及也。”

刘秀对功臣权力的限制乃至剥夺,是从两个途径来进行的。首先,他通过及时向功臣敲警钟,鼓励功臣学儒家经典统一思想,认识君臣尊卑关系永恒性等方式,帮助功臣宿将在思想上筑起不掌兵权、不参政议政的堤坝,为限制并进而剥夺功臣宿将的实际权力营造出一种政治氛围,使其感到唯有如此,才是天经地义、合乎原则的。如他一方面不吝封侯赏赐,一方面又下诏告诫功臣宿将:人心要知足,不要只顾一时的放纵快活,而忘记法纪刑罚。“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敬之戒之。传尔子孙,长为汉藩。”这是勉励鞭策,也是对功臣不要干政的严肃警告。

东汉功臣大多研习儒学,这就给刘秀控制和利用他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例如,贾复知道刘秀“欲止干戈,修文德,不欲功臣拥众京师,乃与高密侯邓禹并剽甲兵,敦儒学”,因而受到了刘秀的赞许。可见刘秀积极倡导功臣读经,是试图通过这一方式,使功臣宿将明白“君君臣臣”的天意,懂得“神器不可妄窥”的道理。

其次,刘秀通过剥夺功臣的军权,不授功臣以实职等途径,来彻底消弥功臣干政、篡权的危险,确保自己统治的万无一失,铁打铜铸。

刘秀在从事全国统一战争时,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曾设置过许多将军,这些官职基本上都是由功臣担当的。建武十三年(37),全国统一最终实现,刘秀根据战略形势的根本变化,遂决定开始“罢左右将军官”。这实际上,是让功臣交出军权。刘秀不想学汉高祖,他的功臣也不想做韩信、彭越,双方一磨合,解除功臣的工作便得以顺利进行了。从该年起,除了少数特殊情况外,大部分功臣都陆续上交将军印绶,解除了兵权,其中包括邓禹、耿弇等宿将元勋。

解除功臣兵权,对于刘秀消除功臣干政威胁还只是迈出第一步。接着他又把不授功臣实际官职作为彻底解决功臣干政危险的关键步骤提上议事日程。他总的原则,是不任用功臣担任国家的重要官职,一般不许功臣参与政事。开始时尚有邓禹、李通、贾复三人为例外,曾参与商议国家大事,后来则连这三个例外也予以取消了。刘秀的明君风范,使刘氏汉家天下走向繁荣,实现了“光武中兴”。

(摘自《文史知识》)

猜你喜欢
功臣刘秀读书人
雷厉风行的功臣——李靖
灭害功臣
我是快乐读书人
刘秀苦寻同窗
刘秀:响当当的“成语帝”
做个快乐的读书人
读书人的事
读书人
刘秀苦寻同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