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脱离学生脱离文本的语文课

2016-02-25 14:35吴娟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6年1期
关键词:散文语文课堂文本

吴娟

【摘 要】在著名特级教师韩军老师《老王》一课中,我们看不到学生怎么学习这篇课文,看不到老师怎么教学生学这篇散文。文章旨在揭示这堂课是如何脱离学生,如何脱离文本的。由借助课文为媒介,向学生灌输教师自己的理解。

【关键词】语文课堂;散文;文本;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03-0017-02

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教学,为的是教会学生阅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两个关键要素——第一是文本,第二是学生。我们且从这两个方面来看看韩军老师的《老王》教学。

文本,首先要确定文类。杨绛先生的《老王》是散文,阅读散文就应该有散文的阅读通道,根据散文的特点,用读散文的方式去读。散文中哪一类?——回忆性散文,那就应该带着读回忆性散文的方式去读。谁的散文?——杨绛先生,那就要去感受她的散文的独特之处。

学生,是哪个阶段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的理解水平能够达到哪一个层级,就根据这个层级来确定教学内

容。在这个基础上,确定课堂上是教谁读?(学生)在课堂上要呈现出如何教会学生理解和感受文本的过程。

根据这两个关键点,我们来看看看韩军老师这堂课的教学。

第一部分:学习生字词。此处略

第二部分:借用作者在别处的名言导入文本

师:咱们一块读一读老奶奶的名言。

生死有命是老话。人生的穷通寿夭确是有命 。一般人都知道人生有命,命运是不容否定的。

师:命运能不能否定啊?

生:不能。

师:谁说的啊?老奶奶说的。

师:继续读。

(生读。)

每个人的出身和遭遇、天赋的资质才能,却远不平等。有富贵的,有贫贱的,有天才,有低能,有美人,有丑八怪。凭什么呢?人各有“命”。“命”是全不讲理的。

师:命能不能讲道理?讲逻辑?

生:不能。

师:谁说的啊?

生:老奶奶。

(多媒体呈现) 用课文中的一句最重要的话回答这篇文章表达的是什么?

师:这篇文章最重要的一句话是什么?最最重要的一句话,你来说吧(抽一生)

生:“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师:(重复,故意读错)是一个幸福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多媒体)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生:老师读错了。

(多媒体)是一个幸福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师:老师读错了一个字,一个字是啥?刚才老师读错了哪个字?一块大声读。

生:运。

师:运是啥运啊?刚才读到的是什么运啊?

生:幸运

师:幸运,命运。他为什么不写成幸福的人,偏要写成一个幸运的人?老奶奶特讲究,其实这篇文章就写运。

韩军老师由作者在别处的名言导入新课,如果不是直接揭示主题,本无可厚非。可是这里却犯了两个错误。错误一:用作者其它文本的主旨来直接替代本文的主旨——《老王》一文的主旨要通过阅读这个文本之后才能够得出,在学生还没有阅读文本之前就直接用作者另外两段话的主旨来代替本文的主旨,是错误的。错误二:用老师对文本的理解代替了学生阅读理解的过程。阅读散文本是有层次的,散文是作者通过写自己眼里独特的景和物,心中独特的人和事来与人分享独特的一己之感、一己之思的。阅读散文,首先就要读懂文中所写的人、事、景、物本身要体现的是什么。比如《老王》,写了我和老王之间的一些事

情,那么写的这些事情本身体现了什么呢?这是第一层。只有在理解了这一层的基础上,才能去理解作者通过写这人、这事、这景、这物,要表达的情思、感悟。散文最终的落脚点是落在作者独特感受上的。本文作者通过写我与老王之间的这些事,要表达什么情感呢?这是文章的主旨,是需要学生在理解了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而才能够理解的。而这里老师在一开头就直接点出这篇文章就是写运,这是用老师对文本的理解代替了学生阅读理解的过程。

其实,读散文是要理解“作者的理解”。“作者的理解”指特定的作者在特定的时候,特定情境,通过特定的一个文本(本文)表现出来的这一点,这一种,这一个方面的对生活世界的理解。作者在其他时候,其他情境,其他场合,通过其它文本可能会是另外一种,另外一个方面的理解。因此,切忌用读者自己对人生世态的感悟代替了对文本的细读,课堂教学更是如此。

我们再看韩老师教学的第三部分:把老王和作者的命运分为10项进行对比,理解幸运和不幸,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师:“运”字,是《老王》的核心字!运,强调时机、机遇、运气。“福”,强调跟物质生活和享受相连的状态,充足、充裕、美好、齐备、顺利,等等,就是‘福。杨绛在《老王》中强调运,时机、命运。

如果把“幸运”分成十大要素,大体就是“身份的运、婚姻的运、工作的运 、住房的运、亲人的运、层次的运、身体的运、寿命的运、族群的运、时代的运”。具体看老王如何不幸运?先看他的“身份”。他是干什么的?

生:蹬三轮的。

师:他是个体户,还是属于国营、集体单位的呢?

生:个体户。

师:相对国营、集体来说,那他是不幸运的。他为什么没有加入国营、集体呢?

生:“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

……

师:杨绛对于“人各有运”,有觉察,有感悟;对于“命运不平”,有感叹,有哀婉;“幸运”的人对“不幸”的人,有惭愧,有惭怍。杨绛睁大了一双惊奇、惊悚的

眼!为“造物主”惊叹,为老王嗟叹!本文最核心的那句话——“一个幸运的人对于不幸者的愧怍”,应该如此表达,“一个‘不幸之中相对幸运的人,对于……endprint

生:(接续)“……对于‘不幸中更不幸的人,感到愧怍”。

按理说,这部分应该是老师引导学生对“那是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进行的理解,应该属于阅读这个文本的主体部分。而实际情况如何呢?我们还是回到阅读教学的两个关键点,一个是文本,一个是学生。

首先来说文本。先从对文本内容理解的角度来讲,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情感:“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很明显,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是愧怍。谁对谁的愧怍?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只有那个不幸者构成了幸运者的幸运,幸运的人构成了不幸者的不幸,两者之间才构成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关系。所以要分析“幸运”和“不幸”,就要相互照应起来分析,分析“我”的幸运中与老王有关的,老王的不幸中与“我”有关的内容。

可是课堂上的韩老师,先是通过十个选项把老王和作者进行对比,通过凸现他们命运的不平等,来判断作者是幸运的,老王是不幸的,所以作者要愧怍于老王。这里读者们试着问一问自己,老师在课堂上所列举的作者的幸运与老王有什么关系吗?老王的不幸又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在课堂上所呈现的对比显示,他们各自的幸运和不

幸,与彼此是分离的,是没有关系的。它们的原因都只是时代的原因,或者是社会的原因,所以老师在最后把矛头指向了社会,指向了时代。而这里,是用解读生活代替了解读文本。老师所列举的选项中老王的不幸来自于这篇散文呈现出来的生活世界,杨绛的幸运则来自于作者介绍的外部材料。其实,外在于散文的客观的言说对象(课堂上呈现出来的老王的不幸),不在散文的阅读视野中,外部引入的对作者的介绍,也不在散文的阅读视野里。

解读散文,是理解作者对生活世界的理解——作者怎样看待特定时候、特定地点、特定情境中的生活事件,怎样揭示生活事件背后的意义。作为读者,我们解读一篇散文,不是谈自己对生活世界——散文中所指涉的生活事件的理解,而是要走到作者的视野中,站在作者的立场上,用心体察作者的体验。

接着,韩军老师节选了老王带病给我们一家送香油和鸡蛋的部分至文末最后一段。在这个部分很欢喜地看到了多媒体显示出文本片段,可是老师只是借这四个段落来证明事先就有的结论——作者应该愧怍于老王。这样,带着已有结论去读文本,文本只是成为已有结论的依据罢了。整个过程中,韩军老师以自己的讲解代替了学生咬文嚼字地读,学生没有军经历在老师的引导下由读不懂到读懂的过程,更没有阅读方法的指点;教师留给学生的问题,要么是简单得不需要思考的,要么是脱离文本的其它问题。

再从文本形式的角度来看。阅读一篇散文,除了要分享作者通过这人这事所感悟到的独特感受,还要体味作者独特的语言表达,和他所运用的表达技巧。韩军老师的教学压根就没有进入这个层面。

其次来看学生。看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的语言活动、思维活动,阅读教学中就是看学生是如何在课堂上通过阅读、老师引导来理解和感受文本的。在《老王》教学中,韩军老师在导入环节通过引入两段材料,让学生明白:人各有命,命运是不平等的。进而,老师将引出的“运”与本文的主旨最后一句话相联系,通过故意把“幸运”错读成“幸福”,与前面的导入相联系,直接告诉学生这篇文章就是写“运”。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回答,就是找出老师把“幸运”错误地读成了“幸福”。然后,通过对比,分出幸运者和不幸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回答得较多,不过也只是局限于根据老师的提示,提取信息(老师借此整合老王不幸的十项证据),朗读介绍杨绛的材料(老师借此整合杨绛与老王相对应的十项幸运的证据),再通过老师总结转化对比, 证明这篇文章就是在讲命运,幸运与不幸的命运的对比,得出“一个‘不幸之中相对幸运的人,对于…… 对于‘不幸中更不幸的人,感到愧怍”的结论,接着开始选取课文中的四个段落进行证明。

纵观整个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只停留在判断式的回答“是”或者“不是”,提取信息的简要回答,快速寻找信息和回答与文本无关的简单问题。没有读文本,没有深入文本,没有在老师的指导下咬文嚼字地品味语言,更没有获得阅读方法的指导。后面学生的写作练习和拓展延伸环节,也有用读者的理解去代替作者的理解,用对生活本身的理解去代替对文本的理解的嫌疑。在此不再赘述。

从韩军老师这堂课,我们需要吸取教训。要牢固树立以下认识:课堂教学要抓住文本和学生两个关键,散文教学要找准散文阅读的正确解读通道。然后带领着学生,贴着文字行走,深入文本,去体味作者精准、贴切的表达。以语言为抓手,和学生一起质疑、探讨、释疑,点拨学生理解不能理解之处,带着学生揣摩、品味精准的语言表达的同时,去理解和感受作者独特的人生经验,学会阅读和理解的方法,形成正确运用这些方法去阅读的习惯。

参考文献:

[1] 韩军,车凤鸽,李军艳.《老王》课堂实录与点评[J].语文教学通讯,2015,(1B).

[2] 李华平.语文教学中“教”的学理审视[J].课程·教材·教法,2015,(4).

(编辑:朱泽玲)endprint

猜你喜欢
散文语文课堂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