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博文
竹子起源于中国南方,中国可以说是“竹子文明的国度”。我们攻城有箭,报告有简,储物有筒,吃饭有笋,构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竹器时代”。
中国人喜欢竹子,认为竹子谦虚、高洁,并且善于以柔克刚。无论岁寒三友还是植物的四君子都包括了它。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可见历代文人雅士对它的评价有多高。
【世界上最高的草】
竹,禾本科的一个分支,为常绿多年生植物,与小麦水稻同为一科。曾经竹子因为其中部空心,而被认为是草本植物,但后来因为它的植株相对高大,并且植物细胞中的木质素含量很高,专门为其划分出了一个竹亚科,并且归为木本。
【伐不败的秘密】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年产十亿竹产品,不少竹海一根竹。”竹子的砍伐量、需求量都年年上升,但是竹海的数量却不减反增,不像其他森林面积正在逐年递减,可见竹子在未来是一种可以被广泛使用的真正的绿色能源。
竹子可以说是世界长得最快的植物了,一株刚刚钻出土壤的竹笋,一天最快就可以长到200厘米。普通的大树长到50米的高度可能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而竹子在一个月内就可以达到。是什么导致竹子有如此快的生长速度?普通的树木有一种十分特殊的分裂细胞,这些细胞集中在树干顶端;而竹子的每一个竹节中都有这样的细胞,并且它的分生组织细胞分裂快,生长速度也快,加之植物激素和酶的催化作用,使竹子节节拔高,形成遮天蔽日的竹海。
这不仅体现在它的高度上生长迅速,就连数量也增长十分迅速。当年王维在《慈竹赋》中写:“如母子之钩带,似闺门之悌友;恐独秀而成危,每群居而自守。”讲竹子像母亲儿子一样依偎在一起,又像闺门中的好友;害怕一个人太过秀丽就会招致危险,所以要一起生活独守高洁。我们平常看见竹子也都是成片生长,很少看到竹子与别的树木共同生长,这又是为什么?其实不是像王摩诘说的那样,而是竹子有一种特殊的地下茎,也叫竹鞭,穿透力和生命力都极强,在地下不深的地方肆意穿梭。每一个竹鞭上的突起就是竹笋发育的地方,所以竹笋其实和它共用一根地下茎的竹子属于同一株竹子。竹子消耗养分也极快,能够很快让一片土地的养分消耗殚尽,它的落叶又极难腐烂,养分没有办法回归土地,别的植物就没法和竹子竞争养分。并且它的根系会分泌特殊物质,加之竹子高大能遮蔽阳光,所以就不断地将竞争对手赶出自己的地盘,以便于自己发育竹海。
然而竹子虽然有如此强的繁殖能力,但是竹子的分布范围并不是很广。竹子喜欢潮湿的南方,温度要不高不低,而且喜欢酸性、质地较松的土壤。对环境的苛求,导致竹子只是在一个相对狭小的地带分布。
【孤高劲节天然别,虚心永永无凋谢】
竹子十分坚韧,可以抵御大风。竹子中木质化的细胞使得竹子具有特殊的韧性,丰富的竹纤维和维管束不仅运输水分和养分,同样也强化了竹杆,使得竹子可以千磨万击还坚劲。松树也是一种十分坚韧的植物,其中心的木质化程度很高,因此生长的比较挺拔,但是竹子由于中心是空的,可以更好地抗扭抗弯。
中国人喜欢竹子坚韧高洁,又喜欢它的谦虚。这样刚柔并济的角色是我国文人墨客的最爱。白居易《养竹记》是这样描写竹子的:“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子的心空,空是为了虚心接受道,君子看见它的心,就想到要虚心接受一切有用的东西。我每次都想到虚怀若谷,这是一种气魄,感觉十分无力,一但遇上困难则是“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魄力。郑板桥是最爱竹子的,他说:“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似乎士君子豪气凌云。”可见竹子是古人心中完美的君子形象。
【种竹千百利,只怕竹开花】
世界上很少有人见过竹子开花,似乎翠绿的竹子已经是它的固定颜色,已经不需要用花朵去装饰了。前面说了,竹笋其实并不是竹子繁殖的形式,竹子是要依靠种子将后代延续下去。小麦和水稻,它们在结籽之后,植株就开始死亡,作为同是禾本科的竹子也是一样。不同的是,竹子开花周期十分不确定,普通人是很难有机会看到竹子开花的,竹子开花要比铁树还要难得一见。
竹子开花具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特点。成片的竹林会不约而同地选择在同一个时间开花,因此就导致竹子大量死亡。1984年夏季,我国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内的箭竹大量开花,开花后大片竹林枯死,造成珍稀动物大熊猫因缺食而死亡。有时竹子还会出现越山隔省、跨海隔洲地开花。例如,1907年日本的淡竹开花,而远隔万里的英国皇家植物园中的淡竹也同时开了花。又如,1933年我国浙江嘉兴的竹林开花,而安徽六安马头镇周围10公里的竹林也全部同时开花。
中国人认为竹子开花是不吉利的,民间传闻“竹子开花,必有大灾”。除了竹子会成片地死亡以外,竹子所结的种子,也叫竹米,它的营养价值十分高,可供人食用。但是竹米太多地落在地上会成为啮齿类动物的食物,带来鼠患。
《山海经》里有记载:“竹六十年一易根,而根毕生花,生花必结实,结实必哭死,落实又复生。”虽然竹子成片枯死是一种十分萧条的景象,但是自然万物都是这样不断更替循环。倘若老竹子不死,那新发芽的竹子如何在父辈们高大的身影下得到阳光,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竹鞭中扎根?我们都要为自己的后代更好地生活而付出,这是自然界冥冥中的规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