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会习俗的变迁与引领*

2016-02-25 21:57郭玉洁,张国民
新疆社科论坛 2016年1期
关键词:村规民约习俗变迁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会习俗的变迁与引领*

郭玉洁张国民

摘要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我国农村社会习俗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迁,突出表现在生活习俗、婚丧习俗、节庆习俗与交往习俗等方面。原因主要在于市场经济、外来文化、人口流动及教育与传媒的影响。引领农村社会习俗,重在加强农民的教育引导,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着力村规民约的健全与完善,注重文化队伍的培养建设。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社会习俗变迁引领

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村社会习俗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迁。当前及时了解与把握农村社会习俗的变迁,并予以正确的引导,是一项事关传承乡土传统优秀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一、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会习俗的变迁

农村社会习俗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展现了乡村生活鲜活生动的多彩画面,也是农情、社情、民情、村情的反映。在城镇化的不断推动下,农村社会习俗发生着深刻变化。

(一)生活习俗的变迁

1.服饰习俗的变化。城镇化以来,村民的服饰日趋现代化、多元化、时尚化,服装的颜色、材质、款式纷繁多样,人们购买衣服追求时尚、美观、舒适、健康,不少富裕的青年人也追求品牌。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到县城或市区商场购买衣服,农村互联网的普及使网购也变得日益流行。

2.饮食习俗的变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村民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走向了小康,饮食日趋多样化、营养化,细粮成为主食,主食消费明显下降,副食品消费不断增加。近年来,村民的健康常识不断增多,人们更加注重饮食的合理搭配,饮食质量不断提高。

3.居住习俗的变化。在城镇化的推动下,过去的平房、土房合院在村里逐渐消失,多数村民都住进了宽敞明亮、红瓦白墙的二层小楼,不少富裕家庭的室内装潢像城里人一样讲究,现代化家具、电器被广泛使用。此外,由于比邻而居的居住方式彻底改变,在人们增加私密空间的同时,也增加了串门聊天的成本。

4.出行习俗的变化。过去,村里的土路坑洼不平,人们出门主要靠步行、自行车、三轮车。现在,宽阔平坦的水泥路、柏油路代替了乡村土路,路两旁实现了绿化,硬质化道路几乎通到了家家户户。摩托车、电动车代替了自行车,小轿车日益增多,进城的公交车也方便快捷,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二)婚丧习俗的变迁

1.婚嫁习俗的变迁。传统礼俗回归,同时又出现了具有时代性的新习俗,在婚礼中既有传统仪式,如“三拜”仪式,又添加了现代元素,如新娘穿婚纱、新郎新娘宣誓并交换戒指等。同时,结婚过程中有不少繁琐的礼俗,其中不乏封建迷信因素,很多地方存在闹洞房不文明现象。大摆筵席之风也开始盛行,结婚费用越来越高,高额的彩礼、陪嫁礼和婚嫁花费使农民背上沉重的负担。

2.丧葬习俗的变迁。传统丧葬习俗重现,搭灵棚、供牌位、披麻戴孝、磕头下拜等现象泛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的提高,现如今在农村葬礼期间要请乐队、歌舞团等,有唱传统戏剧的,有唱流行歌曲的,吸引村里不少人观看,娱乐元素增加。尽管丧葬改革一直在进行,但大操大办、封建迷信、铺张浪费的现象仍然存在。

(三)节庆习俗的变迁

在城镇化进程中,随着农村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许多源于农业社会的传统节日文化日趋淡化。从过节方式来看,许多节日习俗正逐渐减少甚至消失,如春节除了年夜饭、饺子、春联、走亲戚的习俗被传承下来,其他习俗慢慢被人们遗忘。中秋节似乎只剩下月饼和送礼,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已无其他活动。从节日内容来看,传统节日的内涵逐渐丧失,节日越来越商业化。近年来,西方节日以其温馨浪漫、灵活欢乐的特点受到国民的青睐,在农村也不例外。

(四)交往习俗的变迁

一方面,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人口的不断流动,村民突破了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纽带的传统交往习俗,交往范围和空间不断扩展。在手机和网络带来便捷之时,村民不仅要和邻居、亲属交往,还要和同学、同事、朋友、陌生人交往,信息化使村民的交往更加多元化。另一方面,传统乡村社会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正在发生改变。随着外出务工、上学人员的增多,乡村社会正在由“熟人社会”变为“半熟人社会”,村民之间的联系逐渐减少,亲族邻里关系淡化,传统乡村社会朴素的道德观念正在衰落,交往日趋功利化,农村人际关系正在向松弛化和疏离化方向发展。

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

(一)市场经济的推动作用

社会习俗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传统农村的社会习俗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相适应,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小农经济逐渐被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代替,经济基础的变化,使农村社会习俗随之发生变迁。一方面,市场经济为人们带来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开放意识,打破了农村封闭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也导致拜金主义、利己主义、道德滑坡等负面影响,乡村传统文化面临衰落。

(二)外来文化的冲击影响

在城镇化进程加速和全球化趋势加强的背景下,传统乡村社会封闭的体系被彻底改变,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瓦解了农村过去的文化隔离状态。外来文化通过各种途径向农村社会传播、辐射,在都市文化、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下,农村社会习俗不断变迁。都市文化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农村人很容易追随城市文化,效仿城市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加速了农村习俗的变迁。

(三)农村人口的流动影响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人口流动加快,大批的农民涌向城市。许多农民在城市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接受了现代文明的理念,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越来越城市化,而务工农民返乡后,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被扩散到乡村社会中。农民工的流动还造成了农村人力资源不断外流,许多传统的民间文艺活动、节庆活动由于缺少参与组织人员而日趋衰落,加速了乡村民俗文化、传统文化的瓦解。

(四)教育和传媒现代化的影响

农村教育的发展和普及促进了农村社会习俗的变迁。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很多农民重视子女的教育,越来越多从农村走出来的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同时促进了现代文化在农村的传播。而继续留在农村的新生代农民大多也受过中等教育,对现代文明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这些都促进了农村习俗的变迁。另外,随着电视、手机、网络等传播媒介在农村的普及,农民广泛接触各种现代化的信息、思想、文化,不断改变着他们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意识,促进了农村传统社会习俗向现代习俗的变迁。

三、引领农村社会习俗良性变迁的对策

面对农村社会习俗的变迁,必须积极主动地加以引导,破除不良习俗,传承优良习俗,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

(一)加强农民的教育引导

1.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农村社会习俗的良性变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通过各种途径宣扬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支持优风良俗的传承发展,抵制和改造劣俗陋习。

2.传承优良文化,强化道德教育。我们应在农村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如爱国敬业、勤劳勇敢、仁爱孝悌、勤俭节约、诚实笃信、助人为乐等,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宣传教育。

3.加强基础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要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提高农民的基础文化素质。同时,要做好科普工作,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宣传科普知识,逐步铲除封建迷信的生存土壤。

(二)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引导农村社会习俗的良性变迁,必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

1.更新农村基层干部的观念,改变过去重经济轻文化的错误思想,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对农村社会习俗的引导工作。

2.不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文明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提高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和管理水平,发挥他们在破除陈规陋习、传承优良习俗、树立文明新风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3.发挥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党员领导干部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要态度鲜明地对各类陈规陋习加以制止,厉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自觉抵制讲排场、比阔气的不正之风,坚决做到带头不搞封建迷信活动,做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的典范。

(三)着力村规民约的健全与完善

村规民约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行为规范,是村民自治的重要渠道。村规民约的意义在于规范村民行为,革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引导农村社会习俗的良性变迁,必须加快村规民约建设,将社会习俗制度化、规范化。

1.要根据相关法律、政策、法规,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结合本村实际制定村规民约,将倡导文明新风、节俭办红白事、破除陈规陋习和封建迷信的内容纳入村规民约,明确红白事操办内容、规模。村规民约要通俗易懂,便于村民接受和理解,并通过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广为宣传。

2.要通过村村通广播和宣传栏等媒介做好村民的教育引导工作,从正面引导广大群众厉行节俭、厚养薄葬、不铺张浪费、不从事封建迷信活动,树立文明新风。

3.要严格执行村规民约的奖惩措施,采取设立举报箱、电视曝光等措施,确保移风易俗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四)注重文化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

在农村社会习俗的变迁过程中,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日渐衰落、消失,保护和传承这些优秀的乡土文化,必须注重农村文化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

1.对于一些掌握民间艺术技能的民间艺人和文艺积极分子,政府应当在经济上给予物质鼓励和补贴,并出台一些政策,调动他们从事乡村文化的创作与传承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在传承民间艺术、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方面的作用。

2.利用传统节日、集会、庆典,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演出和竞技活动,让民间艺人尽情展现他们精湛的技艺,传播优秀的民间文化,扩大民间文化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文艺爱好者参与民间文艺活动,挖掘民间艺术后备人才。

3.农村中现有不少留守妇女,可以把她们组织起来,挖掘其中的文艺爱好者,将一些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传统项目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周军.当代中国乡村文化变迁的因素分析及路径选择[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1(2).

[2]丁永祥.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反思[J].江西社会科学,2008(11).

[3]吴琼.城镇化视阈下农村文化建设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10).

[4]张国民.系统视域中的农村社会习俗变迁与文化基因[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1).

[5]徐学庆.培育农村良好社会风气的若干思考[J].郑州大学学报,2009(1).

[6]闫秀丽.社会主义新农村视阈下的乡风文明建设[D].浙江大学,2013.

〔责任编辑:刘杉〕

文献标识码中国图书分类号C912.82A

文章编号1671-4741(2016)01-0092-03

[作者简介]郭玉洁,山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张国民,山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西省研究生创新项目课题“城镇化过程中农村社会习俗变迁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2015SY29)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村规民约习俗变迁
莫让村规民约成墙纸
村规民约法制审核需要制度性设计
莫让村规民约成墙纸
构建新时代村规民约的长效机制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清潩河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