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基于中国实践的话语创新*

2016-02-25 21:57吴恒
新疆社科论坛 2016年1期
关键词:话语特色



中国梦:基于中国实践的话语创新*

吴恒

摘要中国梦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创新话语,它不仅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雄伟气魄和担当,也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景。中国梦话语创新根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实践中全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结果。中国梦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独创性话语,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它不仅继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突出主题和根本追求,也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目标。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关键词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

中国梦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创新话语,它不仅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雄伟气魄和担当,也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景。党的十八大报告号召全体中华儿女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①要深入地理解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和价值意蕴,就必须要深刻把握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实现中国梦。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梦话语创新的实践基础

中国梦话语创新根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实践中全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结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党和国家在发展道路、发展目标和发展阶段的选择和认识上日益清晰,自觉地把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和人民的幸福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目标和追求。党的十二大,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首次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②在之后党的十三大上,又系统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改革、建设的基本纲领,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与此同时,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同志的“三步走”战略确定了下来,并提出到21世纪中期,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同志完整概括出了社会主义本质,指出了“共同富裕”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邓小平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诸多理论和实践,不仅指出了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奋斗目标,也为中国梦的提出打下了基础。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出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进入21世纪,江泽民同志在发展方针上强调:“我们要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全面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③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明确了在21世纪头20年经济社会发展具体要求。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继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④在这一时期,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跃居世界第二位,国力更加强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更为接近。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的那样,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⑤因而,我们现在比以往任何时期更有条件,更有资格来谈中国梦。

中国梦的提出也是我们的现实需要,是应对国内外多样化社会思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挑战的直接回应。改革开放以来,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对滞后,反映到了社会意识领域,形成一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认同、不信任的社会心理,甚至滋生一些反主流意识形态的错误倾向和思潮。显然,这些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方面的错误倾向和思潮,对现阶段凝聚广大人民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共识构成了挑战。面对这样的挑战,中国梦的提出,有利于凝聚人心、达成共识、统一行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了中国梦的内涵

中国梦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独创性话语,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它不仅继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突出主题和根本追求,也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目标。

作为国家目标和民族理想的中国梦,具有深刻的价值理想。价值理想是凝聚社会力量的精神纽带,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中国梦的价值理想不仅决定着中国梦的具体内容,也决定着中国梦的价值选择和精神定位。一方面,伟大的梦想,需要伟大的民族精神作支撑。胡锦涛同志在耶鲁大学演讲时说:“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⑥正是如此,“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⑦“中国精神”就是近现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充分展现的核心价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的那样,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⑧正是有着共同的愿望和高昂的民族精神,将人们紧密地团结了起来,推动着中国人民不畏艰辛、攻坚克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昂首迈进。另一方面,中国梦根基于中国历史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蕴了中国历史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导向。从实践基础上看,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的创新话语,但从根本上看,中国梦是对两个“百年目标”的凝练,其具体内容、价值理想和实现方式都与其特定的历史文化有关,比如中国人根深已久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这些都是中国梦的思想渊源。“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则成功地指导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并在使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道路上渐行渐宽;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实践性和包容性等特征使得其具有极大的生命力,尤其是其实现了与中国实践的结合,产生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更使得其成为中国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精神支柱。⑨正是如此,这两个理论渊源为中国梦话语创新提供了源泉。

中国梦是国家之梦、民族之梦、人民之梦。首先,中国梦是国家的梦,这就决定了中国梦的历史定位、现实定位和未来定位必须是中国的,符合中国实际,彰显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中国梦来自于中国的历史经历。鸦片战争后,中国遭受百年屈辱。国家独立、富强,成为近代以来国家的期盼。无数英雄先烈和革命前辈为了实现这一期盼,孜孜以求、殚精竭虑,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今天,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伴随着 “五位一体”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未来必将更为开阔。其次,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中国梦来自于共同的民族理想和信念。无论是民族的屈辱感还是自豪感,都是中华民族曾经在共同经历中形成的“成长印迹”。在此基础上生成的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也是共同的。不论是哪个社会阶层,处于哪个地域角落,只要他是爱国的炎黄子孙,都自然而然地具有这样的理想和信念。邓小平同志在论述现在中国提出“四有”新人问题时指出,“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⑩只有拥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才能由目标转为现实。第三,中国梦是人民的梦。中国梦的主体和力量是中国人民。从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历程,乃至整个人类史的历程来看,是否依靠人民、以人民的力量为源泉决定着历史的得失兴衰。中国梦的着眼点正是在于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有放飞梦想的舞台、人生出彩的机会、成功成才的空间。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就会汇聚成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因而,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因此,中国梦的价值内涵主要是内在式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就具体而生动地向我们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突出主题和根本追求。

三、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三个必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明了方向。具体而言,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最大的自信。正是缘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我们的伟大事业得以不断向前推进;也正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一个改革、发展、求真、务实、开放、负责的东方大国得以展示在世人面前。当下宣传和展示自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象,就是增强实现中国梦的自信,也就是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要坚决抵制抛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主张。近年来,我们以办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以抗击汶川大地震、雅安地震等自然灾害,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等活动,以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倡导八种良好风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等党的建设活动为契机,介绍我们的发展成就和价值理念,鲜明地展示了一个民主进步、文明开放的、自信的国家形象,发挥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有的影响力,得到了全体人民的信任。只有旗帜鲜明,展示话语才能自信,才能引导出“‘让’什么发生,‘让’什么不发生”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是我们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保障,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第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中国梦,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实现中国梦,则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同志在国庆65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展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要牢牢把握八个“必须坚持”,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走自己的路”“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改革创新”“走和平发展道路”“把中国共产党建设好”“谦虚谨慎、戒骄戒躁”“高举团结的旗帜”。“八个坚持”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要求。这其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既是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历史的经验总结,更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要求,也是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广泛力量支持的源泉。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我们党的力量在人民、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实现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尊重人民群众的意志、意愿和要求,在经济发展、政治参与、文化建设、社会治理、生态保护中,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紧紧围绕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本质属性,全面深化改革,使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切实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更加有效地维护公平正义。在具体的制度安排、投入机制、体制结构等方面,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以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梦想成真的机会。

第三,做好中国梦的话语宣传和展示。中国梦作为国家目标、民族理想和人民期盼,需要每个人都能正确地认识它、了解它、熟悉它、认同它和服从它,这直接的方法就是向全体人民进行中国梦的话语宣传和展示。大数据时代,中国梦的宣传和展示形式和方式是灵活多样的,但要表达好中国梦这一大众化语言,真正让中国梦在潜移默化中进入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中,还需要做到:要看清对象,即对中国梦的宣传和展示时,要分清不同主体,了解他们的爱好、习惯和接受能力,不能完全以自己为视角进行话语表达,更不能用一些大话、套话、空话自说自话,要根据话语对象,找准他们的疑惑所在、心理所需、利益所求和兴奋点所指,做到话语宣传和展示有针对性。要表达有效,即中国梦的话语宣传和展示要更为通俗化、生活化、民间化。生硬的宣传和教育不仅不会达到它的预期效果,为了抓住大众,“意识形态必须在一个更宽广、更丰富多彩的模式里被描绘,而不是简单地套用故事的道德内容。”具体而言,通俗化,就是要使中国梦的宣传和展示通俗易懂,把中国梦的实践基础和价值内涵用喜闻乐见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大众于细雨润物中明白道理。比如编写通俗化读物、拍摄通俗化影视、展览通俗化图片等;生活化,就是中国梦的宣传和教育要结合生活实际,使中国梦伴随各种生活方式,伴随各种影视作品、商业广告、娱乐节目、社交网络,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民间化,则是指在开展中国梦的宣传普及活动中要多一些民间意味、民间色彩,少一些高高在上、“官气”十足的理论宣传,容易导致普通群众对理论敬而远之。

注释:

②《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17~118页。

⑤甘阳:《中国道路:三十年与六十年》[J],《读书》,2007年第6期,第10页。

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431页。

⑦《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31页。

⑨程美东:《如何从理论体系上把握“中国梦”》[N],《北京日报》,2013年6月24日。

⑩《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90页。

〔责任编辑:郭嘉〕

文献标识码中国图书分类号D61A

文章编号1671-4741(2016)01-0040-04

[作者简介]吴恒,扬州大学讲师,博士。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世界历史进程中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研究”(13YJC710031),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当前青年意识形态认同问题研究”(2015SJB782),扬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主流意识形态权威研究”(xjj2013-16)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话语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衰老与性别话语——公共话语与私域话语对老年女性的影响》述介
一句鼓励的话语让生活更美好
完美的特色党建
特色小镇党建怎么抓?
“特色小镇”看“浙”里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