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亮(西安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5)
西安特色美食文化的翻译策略和原则
褚亮(西安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5)
新世纪各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不仅体现在科技与人才方面,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也日趋激烈。饮食文化作为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收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西安作为中国西部的美食之都,其特色美食的国际宣传发展还不尽如人意。本文结合西安本地的特色美食的中文特点,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和原则,希望对提高西安特色美食对国际名声做出积极贡献。
西安;特色美食;翻译策略;翻译原则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9.103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作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城市,西安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必将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经济层面的合作与繁荣势必会伴随着文化的交流与宣传,根据英国著名文化研究学者威廉斯对于文化的定义,文化是指整个生活方式,包括物质的、知识的和精神的生活方式。在这一文化概念下,人类社会的一切都与文化密切相关。对于人类而言,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自然是各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其饮食文化也是博大精深。作为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安的美食享有盛誉,其特色美食文化也面临着如何走向世界这一问题。除了其灿烂丰富的人文历史文化资源以外,美食文化已经变成西安的第二张名片。因此,在对外报道中如何有效地传播西安饮食文化已成为增强西安软实力,发挥西安“新丝路”桥头堡作用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如何借鉴前人学者的研究理论,探索出符合西安特色美食文化的翻译策略和原则,将西安的特色饮食推向世界,便显得尤为迫切。
陈加基(1993)认为中式菜品对翻译可以遵照如下几种类型:写实型(直译法)、写意型(意译为主,直译为辅)、半写实型半写意型(直译加意译)、地方风味型、典故型(直译或意译加解释型翻译)和药膳型(简译加注释)。在陈加基(1993)所提出对菜肴翻译分类方法对基础之上,其他一些翻译研究者们也分别提出了自己看法和见解。任静(2001)提出了六种翻译方法:1.直译法(烹调法+原料);2.意译法(原料+with+作料或作料+原料);3.“随机应变”法(原料+地名+Style);4.直译+释义法(英译时直接按中文菜名译出其意,再补充说明其内在含义);5.参考外国菜名译法比如蒸馍译为“steamed bread”;6.音译搭配释义的方法。还有学者认为(如刘宓庆,1999)有些时候中式美食的中文词汇在英语中无法找到对等词语,有些时候很多中式菜名或小吃通常使用谚语、典故、象征的方式来表达的,因此译者必须把握好原语和目标语的信息对等,才能对美食名称进行准确的翻译。对于中餐中的菜名,学者给予的关注要远高于地方特色小吃。谢先泽等(2006)认为中餐中的菜名应顺应以下三条原则:1.菜名的翻译应简单明了,言简意赅;2.翻译中要尽可能提供给读者菜品的原料、烹饪方法、形状等相关特色信息;3.从构成上来看,菜品的翻译应以名词性词组为多可以兼带介词短语结构表达出配料或形状等信息。
综上国内学者对于饮食外译策略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当地特色美食的文化外译工作,对一个城市的宣传和魅力的提升扮演者及其重要的作用,尽管前期学者对于中国菜肴翻译的策略研究产出成果丰富,但就菜名翻译的标准和所应采用的翻译理论(异化与归化,直译与意译)还有着很大的争论。此外,西安当地特色美食的翻译,还受方言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前期的研究成果不一定能够适用。因此, 为了能够切实推动西安作为新思路桥头堡城市的国际化步伐,加强西安饮食文化的宣传力度,本文试图对西安特色饮食文化对翻译策略和原则进行探讨。
1.直译是指在翻译过程中不将译文和原文的词序做过大的调整的一种翻译方法。许多由于文化的不对等性而无法翻译的特色小吃都可以用直译的方式来处理。比如西安小吃豆腐脑既可以翻译成“bean curd soup”。
2.意译指在小吃翻译中我们要重复考虑到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知识,选用贴近目标语文化背景的词语或信息来进行对等翻译。例如西安特色小吃秦镇大米面皮就被很多人翻译成“cold noodle”,这种直译的方法就不如翻译成为“noodle salad”更能被英美人士所接受理解。
3.很多时候我们发现仅靠直译或意译也很难表达特色小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此时我们就需要释义来解释食物的制作原材料、方法、配料等。比如肉夹馍可译为“marinated meat in baked bun”。
4.音译也是翻译小吃常用的策略之一。该策略多用在具有典型中国特色并已经被外国人广为接受的中国传统小吃。比如饺子译为“jiao zi”。
5.混合翻译策略也被经常应用于特色小吃的翻译。其中音译搭配意译、直译搭配意译的方法就可以被用作翻译许多的西安特色美食。比如镜糕可以翻译成“jing cake”, 凉皮也可以翻作“cold rice noodle”。
基于文献综述部分,相关研究者多提出的中式菜名的翻译原则,本文作者认为西安特色美食的翻译也应有其相应的翻译原则。因为菜品的翻译,从原语上的内涵和外延上来看比流行于市井的小吃显然要更为丰富一些。因此中式菜肴法翻译原则不一定适用于特色小吃的翻译。我们认为准确而地道的小吃翻译不仅能够传播彰显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更能调动起食客的食欲和好奇心。根据西安特色美食地域性的特点,本文作者特提出三点西安特色美食的翻译原则。
1.夺人眼球的原则
不可否认,小吃的翻译承载着一定的广告功能,换言之,好的小吃翻译不仅能准确的表达出小吃名称的内涵,更能勾起消费者购买的欲望,促进饮食产业的大发展。为了引发食客的好奇心,对于某些特色的小吃我们可以以适当地方式保留其 同时要用食客可接受的艺术的语言来描述,以契合其审美诉求,唤起其愉悦感和共鸣, 达到促进消费的目的。例如西安特色美食“Biang Biang 面”的翻译就保留其读音, 译作 “Biang Biang Noodles”, 这样一种极具特色的翻译方式就极易引起食客的注意。
2.信息对等的原则
在品尝特色美食的过程中,食客最关心的其实是这种小吃究竟是用什么做成的,换言之食客非常关心构成美食的食材是什么。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将食材的信息对等地翻译成目标语。
3.言简意赅的原则
人的短期记忆容量有限,这一客观限制就要求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做到尊重人类客观记忆规律。如果我们将小吃的翻译做的太过冗长显然不利于大众的记忆和推广,容易被大家遗忘。例如西安羊肉泡馍就有人翻译成“shredded cubic cake in mutton soup”,这种翻译既不上口也不容易牢记,故不如直接翻译成“mutton soup”来的更简单明了。
[1]孙国瑾,严济保.论中餐菜名英译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J].山东外语教学,2008,(3):104-108.
[2]陈家基.中式菜肴英译方法初探[J].中国翻译,1993,(2):34-36.
[3]谢先泽等,2006,从“火烧赤壁”与“开门红”谈中餐菜名的英译[J],《西华大学学报》
[4]刘宓庆,1999,当代翻译理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本文为西安市社科基金项目15WL0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