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昱
全媒体环境下主题报道的创新路径
——以电视媒体为例
王 昱*
随着网络应用的逐渐普及以及网民数量的增长,一个由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带来的全媒体时代来临。它是指媒体机构运用文字、图片、动画、音视频等表现手段,通过广电网络、电信网络以及互联网络进行传播,最终实现用户以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的融合接收。在全媒体竞争的大背景之下,对于电视媒体而言,主题报道已呈现出常态化的发展势头,而主题报道的水平也成为衡量媒体权威性和重要性的重要标志之一。主题报道应从细节处入手;主题报道要有高远的立意;重大主题报道要开展多元联动模式;主题报道须在编排上有所创新。
全媒体时代 电视媒体 主题报道 抓人眼球
随着网络应用的逐渐普及以及网民数量的增长,一个由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带来的全媒体时代来临。它是指媒体机构运用文字、图片、动画、音视频等表现手段,通过广电网络、电信网络以及互联网络进行传播,最终实现用户以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的融合接收。在全媒体竞争的大背景之下,对于电视媒体而言,主题报道已呈现出常态化的发展势头,而主题报道的水平也成为衡量媒体权威性和重要性的重要标志之一。围绕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开展重大主题报道,是时政类电视新闻的重要职责和任务。但作为传统的电视媒体,一些主题报道普遍存在工作味重、说教味浓、枯燥灌输、形式单一、语言不生动等问题,无法吸引受众,也达不到应有的传播效果。如何在全媒体时代的大环境下,对重大主题报道进行改革创新,提高报道质量,扩大报道影响力和公众接受度,是电视新闻节目面临的新课题。
1.主题报道的切入点缺乏新闻性,不够鲜活
电视媒体在进行主题报道的时候,一般的做法是由现在发生的某一个点作为由头,然后再从点及面,逐步上升到需要传达的主题思想,但是这个切入点的时事往往缺乏新闻性,不好看。
2.主题报道的报道手段受到局限
电视媒体的主题报道往往通过讲述人物、事件的形式,运用声画结合的手段进行二维传播,但是在全媒体时代,这样的传统传播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受众日益丰富的信息需求。因此,当主题报道策划者在绞尽脑汁设计报道角度的同时,也应该结合全媒体传播的特色,创新报道方法和形式,将严肃的话题轻松化,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通过平实、接地气的语言、丰富的传播方式牢牢抓住受众的眼球。
1.主题报道应从细节处入手
笔者认为,要克服以上存在的问题,在全媒体时代使主题报道有竞争张力,务必要做到主题细节化。尤其是重大主题报道,主要是对党和政府的部署、决策、活动进行集中式的、规模性的报道,它在新闻宣传中出现的密度最高。因此,主题报道的主题一般都比较宏观,这就需要从各个角度对宏观的主题进行立体化的处理。而决定主题报道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对宏大的主题进行细节化的处理,通过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一个个权威的数据、一个个生动的对话来打动人心。例如新疆电视台近3年来推出的一系列“访惠聚”的主题报道,《村里那些事》《住村日记》《影像村里事》《晒晒住村成绩单》等等,就是通过对细节的把握,增强了电视的感染力,让电视受众领悟自治区党委对“访惠聚”工作和住村工作组的要求,其目标是着力打造“永不走的工作队”,是深入推进“去极端化”,是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是切实保障改善民生。
那么,要让电视机前的你收获有效信息,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在落点的内容上进行创新,在细节上有所选取。综合来看,现在的有关“访惠聚”的报道内容,基本都是第三批“访惠聚”工作组的情况,感觉相对来说缺乏厚度,比较单薄。建议在做好第三批“访惠聚”工作组报道的基础上,对2014~2015年“访惠聚”工作进行一定的回顾。因为自治区党委开展“访惠聚”工作是有延续性的,在做报道时也必须要有前两批工作组通过努力实施民生工程给村里带来的变化,即如何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怎么做好“去极端化”工作的,也可以采访村民谈变化以及对第一批或第二批住村干部的感触等,再结合当前“访惠聚”工作,就能呈现出整体的情况。同时,也让观众发现,基层普通百姓、一线干部职工、边疆各族人民都能成为新闻的主角,他们的形象、声音、语言也能成为媒体上最引人注目的风景,这实际上也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新闻报道,极富吸引力、感染力和亲和力。总而言之,就是用普通人的小事、身边事体现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大民生决策和部署。
2.主题报道要有高远的立意
进行主题报道时,在立意上要志存高远。主题报道如何能做到内容为王、先声夺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策划上有高人一筹的视野和格局。例如,湖北卫视《长江新闻号》栏目,就将主题策划变成一种常态的节目创新机制,在策划过程中往往是跳出国内的局限,站在全球视野的高度将中国成就放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比较、考量和评价,不仅如此,他们还综合运用纵横向的类比、点面结合等手段,让主题报道的视野更为开阔,逻辑更为严谨,更加震撼人心。还是结合自治区“访惠聚”主题宣传报道来说,在板块的多样化方面要做的比较突出,根据重要时间节点新增不同主题的版块,讲述全疆各族干部积极踊跃参加“访惠聚”活动的故事,对常态专栏《村里那些事》《住村日记》等的内容上要有新突破,要求每篇报道设立一个以上的矛盾冲突点,注重展现过程、放大细节,或有笑点、或有泪点,要么能给人以启迪和思考。此外,在报道面上要不断扩大,在保持目前报道的规模和数量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开阔视野,多增加报道面的维度,让“访惠聚”报道成为微观农村的“万花筒”。例如,各级干部作风明显转变的典型事迹、农村社会面貌发生可喜变化的故事、“去极端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典型经验、民族团结互信不断增强的感人事例、民生基础得到改善的现场记录、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巩固背后的观念碰撞、思想交锋等等内容,均能够进一步展现“访惠聚”工作。
3.重大主题报道要开展多元联动模式
笔者认为,主题报道要有深度,要有典型意义,要有战略眼光和高度。例如,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是人民群众政治生活中的大事,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新疆新闻联播》推出了一组主题报道,无论是在报道的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很好地凸显了此次会议中传达的重要理念。新疆电视台几档新闻节目,充分发挥联动效应,紧扣关注点、强化理念更新、凸显了新疆特色。如立足新疆推出了全国“两会”特别报道《实干兴疆》,通过在北京搭建直播间,展开北京、新疆两地联动,并在《新疆新闻联播》栏目开设《直通两会》《新开局 新“今”彩》《我在两会》等版块,集纳两会重要议程、最新时政消息,通过代表和委员的审议、讨论的第一现场,展示代表、委员的参会风采和观点探究的真知灼见。并以小切口、小视角、小故事等方式,围绕自治区党委中心工作,突出展现自治区党委的执政理念和治疆方略,传播新疆声音、讲好新疆故事、展现新疆形象,凝聚起建设美丽新疆、共圆祖国梦想的强大力量。另外,栏目还为名主持海米提量身打造《小海说两会》版块,通过梳理各权威媒体对当日两会热点、关注度最高、最热的话题以及声音、观点、图片等内容,集纳出观点进行讲述,运用大数据、图表等方式,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新疆的变化成就和发展规划。通过梳理百姓愿望清单、微海采、民意网调查等多种方法,挖掘普通百姓对两会的关注点,结合新疆实际,进一步追访代表、委员、官员,体现“民有所呼,会有所应”,从而提高节目的关注度,不仅做到了报道接地气,也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4.主题报道须在编排上有所创新
重大主题报道要产生重大影响,必须在新闻编排上有所创新。以北京卫视的“见证新北京”为例,他们首先动用了SNG直播车在“北京您早”、“特别关注”、“北京新闻”、“直播北京”四档节目滚动直播开播当日盛况,随后在不同栏目根据栏目定位和受众定位推出不同的组合,这些综合手段的运用极大地拓展了报道领域和社会渗透力,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再比如,关于“限塑令”的颁布,《新疆新闻联播》节目就策划了一个“环保带(袋)我行”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栏目设计的链条包括:发起设计大赛、入选作品将被制作成环保袋、社会知名人士和新闻节目主持人发放环保袋等环节。在这里大家可以发现,传统意义上的主题报道已经基本不见踪影,而完全是从宣传主题化身出来的活动本身唱了主角,报道成为了对活动的配合,但从结果来看,报道效果更为显著。像这样形成多链条、成规模的报道,就好比美国好莱坞大片形成的系统市场开发链条一样,通过链条的形成和发挥作用,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将有效发散,形成全方位辐射。
另外,《新疆新闻联播》在2015年的“去极端化”报道中也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报道采用多种少数民族语言进行播出,做到“有的放矢”的传播。同时,针对国外一些“中国压制宗教信仰”的不实言论,用纪录片式的真实镜头展现民众的宗教生活,用事实说话,使谣言不攻自破。如在斋月期间,《新疆新闻联播》打破惯常节目编排,通过精心策划,紧急组织采制了一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导向明确、影响力大的有关斋月的稿件。其中,综合性消息《镜头记录新疆斋月生活》就是一篇很有影响力的作品,记者选取了喀什、和田、乌鲁木齐、昌吉等地多个有典型性的故事,记录了穆斯林群众如何去做礼拜、宗教人士如何给信教群众正确阐释《古兰经》中有关斋戒的规定、信教群众在斋月期间是怎样的一种生活、工作状态等等情景,并记录了交警为了保障信教群众正常做礼拜、加班加点执勤给群众开辟临时停车点的细节工作,多角度、多侧面展现了政府对穆斯林群众的关心和爱护,起到了很好的的宣传效果。
新闻的力量在于真实,新闻的魅力在于现场,新闻的价值在于创新。总体来说,对于主题类新闻的宣传报道,要有鲜明的政治意图与理念,因此,做一条好的主题报道要掌握一个原则:见人见事见细节,让静态新闻动起来。但要做到这些必须对记者和编辑有高要求,要打造专家型记者、编辑的理念,要求他们有扎实的理论修养,要有把握政策精神的能力,才能提高报道的深度与广度。同时,还要注重新闻价值规律,要以客观新闻事实为切入点,更要学会在新闻制作过程中寻找创新点。主题报道时间大约只有两三分钟,这么短的时间内要展现新闻故事情节,挖掘人物的内心情感,刻画人物的个性,捕捉生动传神的生活细节,从而提炼作品的主题思想,拓展电视新闻的报道空间,以增强新闻的可视性,就需要选取那些最突出、最生动、最有代表性的细节。此外,还要注意运用好同期声,要学会同期声和采访并用,记者要恰当地在现场出镜,让镜头语言丰富起来,体现动感。对电视新闻编辑和记者来说,做主题类报道既可以促进优良采访作风的形成,同时也有助于大家业务素质的提高,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去探索,让报道真正来自于现场,来自于调查发现,把新闻报道中蕴涵的主题挖掘出来,展现给受众。
[1]时汉枫.论电视主题报道的形象化表达[J].新闻爱好者,2011(8).
[2]李静.论电视新闻主题报道的创新[N].咸阳日报,2012年10月23日.
[3]麻建荣,蒋荣良.电视新闻组合式重大主题报道的实践[J].浙江在线,2014(9).
[4]Steemers,Jeanette.the BBC's Role in the Changing Production Ecology of Preschool Television in Britain. Television & New Media,Jan2010,Vol.11 Issue 1,p37~61,p25.
〔责任编辑:刘 杉〕
王昱,新疆电视台新闻中心编辑。
G206
A
1671-4741(2016)05-009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