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潇 周青鹏
高校思政课慕课建设需要把握的马克思主义维度
蔡 潇 周青鹏*
高校思政课慕课建设要牢牢占领马克思主义阵地,在国际社会中掌握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把握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四个维度。高校思政课要处于德育的优先地位,德才兼备者方能成为合格人才。思政课在新时代面临着科技与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挑战,应用好慕课不能偏离思政课的本质属性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航道,需得保持自我,提纲挈领,方能纲举目张,水到渠成。
高校 思政课 慕课 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
近三年来,慕课建设在高校成为一股新兴潮流,几乎所有学科和专业纷纷加入慕课建设的大军中。慕课也称为幕课或MOOC,即大规模在线学习课程的简称,2012年被西方称为慕课元年。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形势与政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课程也加入到慕课建设队伍中来,许多高校成立了专门的思政课慕课建设团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思政课慕课建设。作为意识形态主阵地的高校思政课课堂,要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因此厘清高校思政课与慕课建设关系,把握好思政课慕课建设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维度就显得极其重要。
中国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意识形态教育,其中包含着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重要内容,任何教育教学的现代化、信息化手段都要为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服务。作为媒介载体的慕课发源于西方,从纯技术角度来讲本身是不具有意识形态色彩的,但是慕课形式之上承载的课程内容则具有意识形态性质,尤其是文科类课程。思政课与慕课的关系可以用“道”与“器”的关系来形容,形而上者方谓之“道”,形而下者则谓之“器”。
“意识形态”一词来源于特拉西的观念学,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后,马克思、恩格斯等哲学家、思想家对意识形态的概念做了深刻的批判和分析,用实践的、批判的视角重构了意识形态的概念,构建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体系。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明确指出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①人类的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了意识形态,“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②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科学技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动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体现,展示和宣传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讲授的是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国际局势、国内大政方针和基本国策。高校思政课慕课必须首先要把握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性质,用现代化、信息化的科技手段去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国际国内形势与政策、党的大政方针。
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技术的解读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解读,是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服务的,这是我们理解高校思政课慕课的历史唯物主义维度。
高校思政课慕课建设要站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点之上,将慕课技术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达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标,贯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慕课是手段,不是目的;慕课是形式,不是内容;慕课是工具,不是目标。从世界历史视阈用历史唯物主义解读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关系,才是对高校思政课慕课建设与思政课本质的正确解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经过马克思、恩格斯发展而来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思政课不管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发展到何种高的程度,都不能脱离历史唯物主义这个主旋律,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属性决定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③当今的世界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并存的时代,全球化趋势和资本的力量让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公共财产,各国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同时存在着激烈竞争。苏东剧变后,美苏意识形态的冷战已经结束,后冷战时代开启,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上的矛盾和对立并未改变。西方社会用硬实力、软实力的概念进行文化帝国主义、金融帝国主义、科技帝国主义策略的鼓动,进行的始终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宣传,强调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终结”和一元化。
高校思政课课堂是马克思主义宣传的主阵地之一,思政课慕课建设最终目标是服务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与发展,其主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教育。慕课建设可以为我所用,坚持高校思政课慕课课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用好高科技手段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服务才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根本宗旨。高校思政课课堂要求形式多样化、多元化的情感性教育,而不是简单的知识面、知识点的传授。慕课建设集中了高校最优秀的资源,但其主要问题是面对面的、情感性的交流互动不足,有人也认为慕课是没有温度的教育,不能与活生生的教师直接对话。虽然在慕课的建设中存在着讨论、在线回答问题、在线测验、在线作业等交流方式,但直接的接触过少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2·19”讲话中强调党的新闻工作的重要性,要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是《形势与政策》课要贯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主流新闻媒体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要大力宣传党的十八大,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时“走进课堂、走上讲台、走进心灵”。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有效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坚持中国共产党党性原则是习近平总书记“2·19”讲话的要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是《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要坚持党性、体现党的意志和主张,爱党、护党、为党,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要与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紧密联系,成为真正有效有用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政课慕课建设要注意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宣传,要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来进行现实分析,注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维度。
高校思政课慕课建设要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与现实,要让高校思政课慕课建设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基础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构想,明确了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了平易近人务实有效的“习式外交”,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马克思主义从马克思、恩格斯时代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稳步持续发展的进程。社会主义的教育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高校思政课作为意识形态重要领域要始终保持与现实的血肉联系才能保持生机和活力。思政课内容涉及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我们要把握好从毛泽东、邓小平到习近平的一脉相承的理论与现实,用慕课的手段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向世界传播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就和经验,展现大国视野、气度和胸怀。
思政课慕课建设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维度,要求在建设过程中既注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变幻,又要注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地域化进程,方能达到时间与空间的辩证统一,历史与现实的辩证统一。高校思政课,比如《形势与政策》课,要用好地域化的红色文化资源,这本身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土化、地域化要求。以笔者所在的黄冈师范学院为例,地域社会文化内容涉及到黄冈科技、教育、社会发展、文化等诸多层面的内容,在“十二五”规划中,黄冈市的主要目标是推进红色文化、绿色生态等重要项目的发展。红色文化资源包括红色文化遗迹、红色文化人物、红色文化事件、红色文化精神等维度,可以从不同层面反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与发展、革命与斗争的历程。高校思政课的理论与实践离不开地域化的红色文化资源,而慕课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局限性的,不可能取代地域化的红色文化资源的现实效果。许多慕课可能适用于自然科学类课程,但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就捉襟见肘了。高校思政课本身是一种带有情感性的教育,我们可以用慕课来增强教学效果,方便学生学习,但是一定要有地域化、情感化的施加和感染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还有一种思路就是,虽然不能亲自去实地考察所有的红色文化资源,但可以利用慕课的手段把比较好的红色文化资源做成红色微视频、建立网上红色资源平台,利用微博、微信等手段宣传红色文化资源,成为思政课慕课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高校思政课慕课建设要牢牢占领马克思主义阵地,在国际社会中掌握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把握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四个维度。高校思政课要处于德育的优先地位,德才兼备者方能成为合格人才。思政课在新时代面临着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挑战,应用好慕课不能偏离思政课的本质属性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航道,需得保持自我,提纲挈领,方能纲举目张,水到渠成。
注释:
①②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78页,第151页,第404页。
〔责任编辑:贺朝霞〕
蔡潇,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博士研究生,黄冈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周青鹏,黄冈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G641
A
1671-4741(2016)05-007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