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这门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较而言有点特殊,稍有不慎就会出现“种别人家的田,荒了自己家的园”这种现象,如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历史课是司空见惯的。而数学、英语等学科几乎没有听说过把这些课上成其它课的现象。实践中怎样才能有效地避免语文课的跑偏现象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一些让语文课散发“语文味”的策略以求教于方家。
一、语文味课堂的导入策略
语文课的导入语要切中本课主题,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除此之外还要让它穿上语文的外衣。好的语文课从一开始就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学生从简短的导入语里就已经在进行着语文的熏陶。笔者在上课伊始常用名言、成语、谜语、歇后语、诗歌等语文的形式去导入。如在王愿坚的小说《草》这一文的教学导入中,我写了这样一首藏头诗:
王家有才俊,愿为抗日亡。
坚毅笔耕勤,作草颂红军。
出示这首诗后,让学生猜测这首诗的作者。这样的导入既简介了作者,又使语文课堂诗意盎然,着实让学生受到了一次文学熏陶。
二、语文味课堂的作者简介策略
解读文本是语文阅读课的重头戏,而“知人论世”是解读文本的基本方法之一。“知人”即了解作者,“论世”即介绍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简介”这一教学环节目前语文界的常规做法是把作者的姓名、性别、籍贯、生卒、思想、代表作等大杂烩一股脑儿地塞给学生,这样做不但教学效果极差,而且会使语文课的语文味荡然无存。能不能使枯燥无味的“作者简介”也散发出语文味的魅力呢?在教学《古诗四首》中的前两首——《春望》《泊秦淮》时,笔者自创了一首七言律诗——《大小杜》介绍杜甫、杜牧。
大小杜
诗国忠魂大小杜,现实主义泣幽咽。
中唐子美堪圣史,晚唐牧之擅七绝。
杜工部集吐沉郁,樊川文集抒婉约。
少陵春望耀华豫,秦淮泊舫万年学。
其具体做法是,先把这首诗出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准确地说出诗句当中隐含的文学常识,再通过师生对话,把作者的名字、作品、生平、时代背景等等文学常识一网打尽。这样的“作者简介”与其说是介绍作者,不如说是对学生着实进行了一次“诗教”,课堂的语文味扑面而来。
三、语文味课堂的结构处理策略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新课标》)。可见,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能靠讲授理论知识,其基本途径是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笔者一般是把课堂结构分成几个有内在逻辑的活动环节,即导入环节、主体环节(又分成几个独立的环节)、结课环节。语文味课堂就是要把课堂结构的每一部分都渗入语文味。怎样让每一个实践活动充满语文味呢?笔者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精心拟写充满语文味的活动主题词。让每一个活动环节的主题词都冠上一个能体现活动内容、精炼、形象的短语。如在学习《七律 长征》时,笔者设计了”重温长征”“十诵《长征》”“诗路寻觅”三个活动主题词。
2.巧妙拟写充满语文味的过渡语。上一个学习活动与下一个学习活动之间往往是学生注意力最分散的时候,其实在这时也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让其过渡语也充满浓浓的语文味。笔者在学习《台阶》一文时,其中的一段过渡语是这样的:“钢铁意志也动人,坎坷人生也心酸。父辈精神当敬仰,但愿《父亲》万口传。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同学们对文本有没有质疑的地方呢?下面我们进入下一个学习活动——文本探‘疑”。这样既做到了无痕过渡,又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名言警句到魅力,谁能说这不是在进行着语文的学习呢?
四、语文味课堂的字词处理策略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主张,语文课要有丰富的积累。可见,语文课堂上的字词积累环节是绕不开的。设计一般的字词积累活动是司空见惯的,但要策划一个充满语文味的字词积累活动是不多见的。笔者在《老山界》的教学中,在“积累字词”环节中出示一首庞中华钢笔字体诗:
红军决定爬(瑶)山,途遇瑶民神(惊惶)[yáo;jīnghuáng]。
与其(攀谈)知惨痛,(苛捐杂税)重如山[pāntán;kējuānzáshuì]。
不拆(篱笆)当火把,夜赏星光当(奇观)[líba;qíguān]。
路在(峭壁)马难上,骨(碌)绝(壁)葬深渊[qiàobì;lu;bì]。
久倦(酣然入梦)来,夜来寒气把身(蜷)[hānránrùmèng;quán]。
星光(闪烁)似宝石,面前(矗立)巨人峰[shǎnshuò;chùlì]。
不可(捉摸)耳声响,(咀嚼)桑叶似春蚕[zhuōmō;jǔjué]。
山泉(呜咽)声声凄,更像波涛(澎湃)涌[wūyè;péngpài]。
雷公一过一路跑,驰骋抗战(身手)显[shēnshǒu]。
然后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再让学生从课文中选择恰当的字词用庞中华字体填出空缺的部分,最后让学生齐读这首诗。这一教学环节既考查了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又测试了学生的词义理解、连词成句的能力,更接受了一次文学语言的洗礼,真可谓是“语文味”十足。
五、语文味课堂的感知文本策略
感知文本,即概括文本内容、揭示文本中心。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一环。语文老师们一般用“这篇文章叙述(描写、说明)了……抒发(表达、揭示)了……情感(特点、观点)”这样的句式去感知文本,这样千篇一律地感知文本势必造成“读”“写”分离,造成语文味的部分流失。笔者在《老山界》一文的教学中,在感知文本时让学生阅读文本并完成下面一副对联:
上联——翻山难,难于(行路),难于(睡觉),难于(吃饭),难于(处境);
下联——红军胜,胜于(顽强),胜于(无畏),胜于(铁纪),胜于(乐观)。
(要求:上联写出红军在翻越老山界途中遇到的困难,下联要写出红军靠什么战胜这些困难的。)
这一教学环节用对联的形式巧妙地完成了感知文本的教学任务,同时也免去了大量的琐碎的分析,更让学生掌握了对联写作的基本要领。这样,语文课堂因加强了“读”“写”结合而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
六、语文味课堂的文本结构梳理策略
传统课堂在梳理文本结构时,一般是按划分段落、概括段意、把握组材方式完成对结构的梳理。这样的程式会使语文课“文”气不足。笔者在概括《〈长征〉节选》一文的四个部分的内容时安排了“妙仿回目”活动——仿写古典名著的回目。首先出示《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里几例经典的回目,然后让学生模仿例子给文本的四个部分各加一个回目,最后展示交流自己的仿写成果。当时笔者提供的几个典范回目如下:
第一回 炊断粮战士饿死征途中
为救急彭总举枪欲杀马
第二回 因饥饿担架战士命垂危
让炒面团长赴死入水塘
第三回 失战友刘彭含悲致哀思
救战士彭总忍痛杀战马
第四回 篝火会战士高唱《马赛曲》
军粮至红军沉浸欢腾中
这一环节不单单是概括了段意,更是一次实实在在的、有力度的、全方位的语文技能训练,彰显了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七、语文味课堂的人物形象分析策略
其实,语文课堂活动就是师生与众多鲜活人物形象的心灵碰撞。可见,语文课堂少不了人物形象分析。但是常见的人物分析只是师生用字、词、句对人物进行盲人摸象式的、支离破碎的感知,而没有从“写”的角度、从“篇”的角度去观照,致使“人物形象分析”这一教学环节的语文味比较淡薄。笔者通常让学生给人物写颁奖词、写墓志铭等灵活多变的形式去带动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如在分析《草》中的杨光和周副主席这两个人物形象时,笔者先出示感动中国组委会给科学家钱学森的颁奖词,然后再讲颁奖词的特点,最后让学生仿写。现摘录当时学生写的颁奖词。
杨光:对战友,他舍生忘死;对主席,他崇敬有加。在茫茫草地上饱蘸顽强书写下一个大大的“爱”字。
周副主席:他不是父母,却胜似父母;他不是导师,却胜似导师。一棵毒草把他舍己为人、藐视困难及卓越的领导艺术演绎得淋漓尽致。
八、语文味课堂的艺术鉴赏策略
语文课堂上呈现出的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自然少不了文章写作艺术手法的鉴赏。鉴赏讲究角度,纯理论的对字词句篇的分析味同嚼蜡,也无益于语文教学。如果从写作的角度去鉴赏,那么语文味就会溢满课堂。为了让学生感受臧克家《有的人》的语言形象、含蓄和畅达特点,笔者精心地写了一首《鲁迅赞》:
鲁迅赞
反动统治者活着
他已经死了;
鲁迅死了
他还活着。
反动统治者
欺压人民;
鲁迅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反动统治者
想“流芳千古”;
鲁迅
情愿为人民献出自己的生命。
反动统治者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鲁迅
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欺压人民的
人民把他推翻;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想“流芳千古”的
会遗臭万年;
愿为人民献出生命的
人民会世代崇敬他。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会永远歌颂他。
通过《鲁迅赞》与《有的人》的对比,原作语言形象、含蓄、畅达的特点就具体地呈现出来,也很容易地被学生体会到。可见,语文课还得用“语文工具”去解决,只有这样,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九、语文味课堂的结课策略
语文课少不了结课,但语文课也更追求结课的艺术。结课艺术种种,但笔者更钟情于语文味浓郁的结课。笔者在进行《有的人》结课时曾经仿照《红楼梦》里的《好了歌》翻新了一首《好了歌》:
好了歌
《有的人》它实在好,
(爱民挚情)忘不了;
古今民敌在何方?
荒冢一堆草没了。
《有的人》它实在好,
(多重对比)忘不了;
诗歌技法千万种,
炉火纯青谁见了?
《有的人》它实在好,
(形象含蓄) 忘不了;
语不惊人死不休,
方到用时全忘了。
《有的人》它实在好,
(为民服务)忘不了;
优美华章确不少,
启人哲语不多了。
出示这首诗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收获填出括号里的空缺部分。这样的总结岂止是让学生回顾本节的知识点,更是让学生再一次受到诗歌的濡染,再一次品尝语文的美味。
让语文课散发“语文味”的策略不止以上这些。笔者相信,语文的工具有多少,语文课堂就可以拿来使用多少。有一天,我们的语文课堂定会馨香四溢。
朱文忠,教师,现居河南汝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