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娜
国家助学贷款是由中央和省级政府共同推动的一种信用助学贷款。目前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制度决定了我国必须大力开展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国家助学贷款主要有两大优惠政策:一是无需经济担保,二是由中央或省级财政贴息一半。然而在助学贷款的实施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存在着还贷违约问题,这不仅严重地破坏了贷款学生个人的信用度,而且将苦果留给了正在校园中求学的贫困学生。因此,有必要了解大学生助学贷款还款时诚信缺失的原因,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网络手段,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促进大学生诚信还款。
一、大学生助学贷款还贷诚信缺失的原因
目前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仍存在着还贷诚信缺失、违约率高、还款率低等问题。由于这些问题没能很好地解决,一方面,大大制约着助学贷款工作的开展,导致大学普遍存在贷款难的现象;另一方面,也造成了银行在助学贷款工作开展过程中的消极和懈怠现象。以下分析大学生还贷诚信缺失的原因。
(一)缺乏诚信教育
综观中国的教育模式,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忽略了学生的道德教育和诚信教育,现代的大学教育则有了功利主义色彩,大学工厂化趋势明显,一切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中心。作为家庭,把教育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学校,没有承担起对子女教育尤其是诚信教育的基本义务;作为学校,由于教育体制的限制,没有把诚信教育作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加之目前高校对诚信教育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大学生普遍缺乏诚信意识,因此,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刻不容缓。
(二)毕业后短期还贷能力欠缺
随着近年来就业压力的增加,大学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并不能立即找到工作,但是又要马上开始偿还助学贷款,这就迫使连生活都没有保障的大学毕业生们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违约拖欠银行的助学贷款。大学生刚毕业,既要为就业、再就业投资,又要为结婚、买房子做准备,还要孝敬父母、承担家庭责任,他们在恪守个人信用和维持生存中抉择,然而很多人选择了后者。
(三)缺乏必要的约束手段
大学生助学贷款既无抵押,又无担保,是一种特殊贷款,完全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一方面,我国目前的助学贷款政策还很不完善,对欠贷学生的追究更多的只是停留在行政層面上,缺少法律上的规定性和约束力。另一方面,大多数毕业生贷款数量比较少,且比较分散,贷款银行即便是要对违约学生进行法律上的诉讼,也往往由于诉讼成本过高而放弃对违约生的追诉。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还贷不诚信的心理。
二、促进大学生诚信还贷的网络手段
(一)运用网络平台大力开展诚信教育
随着高校校园信息化的发展及普及,网络已成为校园信息传播的平台以及校园与社会沟通的重要媒介,网络越来越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获得教育的重要渠道。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微博、微信、QQ等手段开展诚信还款教育,以及召开以诚信为主题的班会,通过实例讲解、观看影片、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二)建立个人信用评价体系
针对目前我国个人和大学生信用机制缺失的现象,学校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学生电子信用档案,从制度上约束大学生的信用行为。另外,为了能够对借款人的信用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需要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助学贷款个人信用评价体系。通过电子档案的形式详细记录学生贷款及在校期间的各种表现,作为大学生考核、毕业评定、就业的终身档案;建立学生贷款信息联动机制,努力做到在政府、金融机构、学校和大学生就业单位之间传达信息的畅通,避免因信息不畅通而导致催缴贷款难的问题;逐步建立诚信监督机制,尤其在人事方面,把诚信纳入道德考核的重要内容,增强对失信行为的约束力和威慑力。
(三)建立健全诚信还贷的制度
建立健全助学贷款政策法规,规定有关各方的权利与义务,有利于扩大贷款规模和防范风险,使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走上正常化、规范化轨道。总的来讲,可通过立法对助学贷款的资金来源、发放机构、贷款种类、申请程序、偿还方式、减免条件及管理机构等做出明确规定,促使贷款的管理与操作做到有法可依。同时,也要对贷款违约者做出相应规定,提高其违约成本,便于依法治贷,从而降低、化解违约风险。例如,对于消极或者恶意拖欠贷款的学生,政府可以把他们列入不诚信学生名单,把他们欠贷的信息录入电子个人信用系统,让他们承受巨大的社会压力。
总之,为保障大学生诚信助学贷款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在固守传统道德层面教育、实践层面教育的同时,必须呼吁社会大环境的诚信教育,同时能够利用网络手段实现大学生助学贷款还款工作信息化、网络化、制度化管理。此外,要实现助学贷款工作的健康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与通力协作,还应在政府、学校、学生、银行四个利益主体之间,对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合理分配,尤其是教育接受助学贷款的大学生,一定要诚实守信,使大学生助学贷款制度真正发挥作用,让每一位考上大学的寒门学子都能顺利迈入大学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