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江卫
据媒体报道,日前素有“陇中苦瘠甲天下”之称的甘肃省通过出台一揽子政策,包括党政一把手扶贫责任制和完不成扶贫任务对党政领导干部“一票否决”,引导并倒逼各级党员干部将政绩观从轻视扶贫、机械扶贫转变为把主要精力放在群众脱贫增收上,保持勇于改变贫困的良好精神状态。
工作怎么做?成果怎么计?干部的政绩观既是风向标,反映干事创业的价值观和偏好,又是鼓励领导干部在某一领域持续发力的动力源泉。政绩观的“指挥棒”是挥向务实肯干还是只做虚功,间接决定了事业成败。因此,如何引导党员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使干部队伍在新一轮的发展和变革中凝聚共识、进发活力尤为重要。
“指挥棒”校准陈旧政绩观
在一些官员的固有认知中,一边是GDP增长、招商引资和城市建设,另一边是环保、扶贫、安全等基础工作,后者总要给前者让位。实际上,虽然经济繁荣得到了保障,长远来看却会给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从中央到地方出台的一系列制度正在释放新的导向,使这一片面强调经济发展的理念逐步得到平衡和纠偏。
环境保护虽然早已被定为基本国策,为了工业生产牺牲生态保护的现象却仍然屡禁不止。2015年11月,中央出台《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试点方案》,从顶层设计上厘清了干部任期内对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应担的责任。搞砸了当地的环境休想再拍拍屁股走人,这一政绩考核的“绿化”举措列出了“负面清单”,敦促官员将环保真正重视起来。
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政绩观的扭曲则源于对自身工作的错误认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一些党委领导同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应负的主体责任认识不到位,以为这就是纪委一家的事,当甩手掌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这就要求党委负责人把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看作分内职责,责任落实不到位就要被打板子。“一手抓发展,一手抓廉政”再也不是一句空话,而应成为官员政绩观中的一道硬杠杠。
除了不担责,还有一些地方官员迷恋“数字出官,官出数据”,热衷弄虚作假。中央巡视组曾在巡视反馈中痛陈东北经济“数据注水”问题。这一扭曲的政绩观不仅误导中央和地方的规划决策,且已演化为破坏党风政风、损害政府公信力的一个推手。
针对这一情况,东北各地出台的措施可谓釜底抽薪,包括调整考核指标和分数权重,规范统计指标、取消利用外资指标和城区财政收入指标考核排名等。考核“指挥棒”转了向,各级领导班子再也不用疲于应付数据压力,而是把精力集中在科学发展、造福于民上。
用好“指揮棒”需要“组合拳”
政绩,就是干部执政的“成绩单”,是获得提拔重用的“硬件”,对于领导干部政治前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俗话说: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对于官员来说,政绩考核就是最管用的“指挥棒”。什么样的政绩考核塑造什么样的政绩观,激发什么样的执政行为。考核指标唯GDP,干部的工作就会围着GDP转,有条件的一门心思招商引资,条件差的可能就会“想窍门、走捷径”;考核指标重环保,官员就会立足长远,扎扎实实调结构、谋转型。考核科学,干部的视野就全面;考核严厉,干部就不敢庸懒;考核务实,干部就没法糊弄作假。
干部自身的能力素质和利益选择,也是影响政绩观的重要因素。一地发展力量和资源的调集侧重,与领导干部的知识结构、个人经历、能力水平有关,更与其对任期时间、难易程度、权力利益等因素的考量和选择有关。是追求长期的、隐性的政绩还是短期的、显性的政绩,是扎扎实实强基础、谋长远还是风风火火大拆大建搞“面子工程”,是大胆改革创新转型还是故步自封,是综合发展还是厚此薄彼,都打上了领导个人素质的烙印。
人民群众的诉求、现实情况的客观需要等因素,也会对干部政绩观产生直接影响。农业地区与工业地区,牧区、山区与矿区、城区,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干部的政绩观必然有不同侧重。另外,民意所在,也是影响干部政绩观的重要因素。
由此可见,用好政绩观的“指挥棒”靠的是一套组合拳。政绩考核起到定基调的作用,要抓住政绩考核这个牛鼻子,让考核向更务实、全面的方向倾斜。同时,在干部队伍中树立选人用人新标杆,以具备科学政绩观、真正为民考虑的人才为榜样。另外,还要编织好制度牢笼,压缩权钱交易空间,防止干部发生寻租和贪腐行为,出现政绩观扭曲现象。
把政绩观“指挥棒”握在手中
用好加减法,将政绩考核“多退少补”。要建立完善科学、有效、务实的政绩考核体系,把过多、过滥、不合时宜的指标去掉,把薄弱的环节、需要加强的环节补上。
2013年12月,中组部发布《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引入政绩分析,使那些惠及民生的实绩和打基础、利长远的“潜绩”,真正得到认可和褒奖,让那些坚持科学发展、谋实事创实绩、群众满意的干部能够得到及时发现、合理使用。
发挥多方力量,增强考核和决策科学性。要以扩大群众知情权为重点,加强党内外干部群众特别是群众和社会的参与和监督,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维度的开放式社会评价体系,扩大考核评价民主,增强干部政绩考核的公开性和透明度,进而增强干部决策科学性。
用好制度和规划,减少拍脑袋决策和急功近利。科学编制各地发展规划,完善规划的落实问责机制,依靠制度管人管事,依靠规划行权用权,给那些盲目崇拜GDP、信奉“数据出官”的干部戴上“紧箍”,让他们及时警醒;让那些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蛮干,把“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数字工程”当作升迁捷径的人,受到当头棒喝和责任追究。
抓党建强队伍,让能者上庸者下。中央印发的《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致力于推动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和从政环境。给勇于革新、踏实肯干的领导干部更高的平台,鼓励其充分施展才华;而只做表面文章、好大喜功者,哪怕数字再漂亮也要坚决剔除出干部队伍。
各级党组织应该坚强有力地把政绩观的“指挥棒”握在手中,把那些重实干、创实绩、真为民的干部提上来、留下来、用起来,把新的发展理念和变革的节奏传递给党员干部队伍的每个层级和个体,凝共识聚心力,共同取得更大发展实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