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明+章强+王学锋
【摘 要】 为使道德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以渗透式教育为方法论,以航运特色专业课程教学为例,阐述在相关航运特色专业课中对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航运特色专业课程教师可充分利用专业知识这一教育载体,将德育教育中所弘扬的中国精神、中华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内融于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将科学知识教育和德育教育真正统一于课堂教学中。
【关键词】 航运特色;人生观;世界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教育
0 引 言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教育过程中“德”的教化和塑造都非常重视,先贤们对于“德”“才”关系的认识也有着鲜明的立场。无论在什么历史时期,德育都应被放在人才培养工作的首要位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所列出的教师义务中,教师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也是明确列于“文化”或“智力”之前的。然而,当下却有这样的观点弥散在大学校园中,如学生的德育教育应在中小学完成,大学教学只需关注学生科学和文化素质的培养;又如因高校教师的专业分工明确,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主要应由思想政治教师负责,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中仅应专注专业知识的讲授。显然,上述观点对于培养真正意义上的高素质人才是非常不利的。道德教育应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道德教育亦绝非思想政治教师的专属,任何一位走上讲台的学人,都应承担起此义不容辞的职责。
本文以渗透教育为方法论,另辟大学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教育蹊径,以基于航运特色的专业课程教学实例,阐述在相关航运特色专业课的教学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具体实践。
1 渗透教育
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生了解社会、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渠道越来越广,越来越多样,教师相对于学生先发的信息不对称优势正日益减弱。当社会现实与书本内容之间的一些差异不可避免地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对于大学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教师而言,其面临的挑战可想而知。在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不少大学生对于“两课”教育并不热衷。如果方式和方法不当,有时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中如果能够适时地、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不仅非常必要,而且还应予鼓励。相较于传统的“灌输教育”,人们将这种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称为“渗透教育”。
作为一种相对且互补于灌输教育方式,渗透教育的核心思想自然应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同时,相较于灌输教育的直接和直白,渗透教育必须依托载体,若无载体,渗透也就无从谈起。由此可见,大学的专业课课堂应是开展德育渗透教育的极好载体。
渗透式教育是有效实施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新形势下,高度重视德育渗透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不仅对改善高校德育教育现状有积极意义,更对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2 航运特色专业课程教学实例分析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分为3个层面:(1)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2)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即自由、平等、公正、法治;(3)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013年12月23日,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笔者所在专业以国际航运、物流、贸易为特色,从表面看来,此类专业课与德育教育几无关联。但在实践中,笔者认为,只要教师有心摸索,完全可以通过课堂教育,将正确的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传授给学生。多年的实践表明,这种教育方法得到了学生的认可,起到了很好的德育效果。本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例进行简要阐述。
以《班轮运输理论与实务》课程为例,航贸业务中的贸易双方对于贸易术语的选择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对于这一问题的分析和讲解,大多数专业课教师往往更加强调不同贸易术语下买卖双方风险、义务、责任的显著差别,当事各方主要应从这些方面加以考虑。然而,很多时候,微观层面的贸易术语选择问题还会影响到宏观层面的国家利益。这时,任课教师便可在这个知识点上适时加入“爱国”这一关键词,随即可进一步向学生提出:“爱国”光凭一腔热情是不够的,应该有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作为支撑。与此同时,还可向学生提出“敬业”的要求:不管是现在作为一名在校学生,还是将来作为一名从业人员,在学习和工作的任何环节都应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坚持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在国际航贸领域,与客户签订各类合同非常普遍,合同中约定的各项内容是相关各方享受权利、履行义务的重要依据,忠实履行合同是基本的行业道德要求,这就要求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坚守“诚信”二字。在实际工作中,相关各方难免会就某些细节产生摩擦或争议。对于如何处理纠纷、协调分歧的讲解,专业课教师在引入仲裁、调解、协商等非诉讼纠纷解决方法的同时,完全可以在水到渠成时向学生提出“友善”这一关键词。
以《航运公共管理与政策》课程为例,在介绍我国航运法律法规体系时,不仅要介绍相关航运法律法规的具体内容,更要积极向学生讲解构建完善的航运法治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专业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结合具体案例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海运条例》尚未出台前有关无船承运人业务开展的混乱状况,将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海运条例》出台后对无船承运人业务的有效规范作对比,在此基础上介绍“法治”之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又如在介绍相关航运法律法规产生的过程时,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来自于不断完善的民主政治体系,使学生认识到“民主”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
由此可见,航运特色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只要案例设计得当,将上述知识点串联起来,就可以非常自然地向学生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个人层面价值准则的具体内容。较之德育课堂上的单纯讲解,理论高度或许比不上专业的思想政治教师,但因贴近实践,代入自然,很容易就可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学效果显而易见。当专业课教师在讲解专业知识点的过程中,能够熟练而自然地说出学生思想政治课上要求背诵的要点,并非常贴切地向学生展现出核心价值观对未来工作和实践的指导时,这种心灵上的冲击和共鸣也是灌输式德育教育方式难以企及的。
3 结 语
高校肩负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以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教师是德育教育的主力军,但这并不意味着专业课教师没有德育之责。专业课教师理应结合专业课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的全过程。
渗透式教育以其深远且持久的影响力、渗透力和感化力成为有效实施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专业课相比思想政治课可以充分利用专业知识这一教育载体,将德育教育中所弘扬的中国精神、中华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内融于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将科学知识教育和德育教育真正统一于课堂教学中,从而有效促进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的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构建。专业课课堂渗透式德育教育的实现,离不开专业课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高校需要不断加强对专业课教师的思想工作,扎实推进师德建设,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教师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
德育教育的成功不在于一朝一夕,而在于坚持不懈。加强高校德育教育具有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需要全体高校教师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积极构建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