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
摘 要:本文作者通过多年的演唱和声乐教学经验的回顾和总结,论述了声乐教学应该注意的四个的问题。包括声乐学生的文化水平、乐感、性格和心理等歌唱素质的重要性和对歌唱效果的影响。论述了正确声音概念的定义、培训方法、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强调了实践教学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并提出了建议。同时对声乐演唱中的二度创作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二度创作的价值和应注意的问题,对提高二度创作能力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声乐教学;歌唱素质;声音概念;二度创作;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多年的声乐演唱和教学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惑或不解,有些问题至今还没有得到充分认识和解决。本文力图通过自己的几点体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关于歌唱素质
歌唱素质的基础就是音乐素质,而文化素质是一切活动的基础。音乐素质是学习音乐、感知音乐和表达音乐的综合素质。它包括读谱、视唱、听音、节奏、和声、写作、音乐欣赏等多方面的内容。也可以理解为读懂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的综合能力。它的重要性,就好比语文、数学对人的综合能力发展的影响一样,它是音乐的基石。音乐素质的高低可以通过听辩、唱读、视奏、欣赏四项能力的测试进行初步的确认。
声乐是音乐的组成部分,是音乐表演艺术的一种形式。它既包含音乐的全部内涵,又具有自己的独特要求。声乐与器乐的最大区别就是演奏“乐器”的不同、表达的方式不同、控制的方法不同。乐感是歌唱者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是歌唱者的重要素质之一。有了灵敏和丰富的乐感,会使你接触到美的音乐作品时,在心灵上反响激烈,表达时更有激情。因此,乐感问题是困扰声乐学生发展的大问题。如果不能解决乐感问题,演唱出的歌曲就味同嚼蜡、平淡无奇。没有乐感的学生并不是体会不到音乐美,而是表达不出来或者是表达的不充分。乐感可以通过对音准的感觉、对节奏的感觉、 对速度的感觉 、对音色的感觉 、对气息的感觉 、对强弱的感觉 、对语言的感觉、对装饰音的感觉 、对风格的感觉 、对情感的感觉等综合起来进行评价。
性格是一个人心理特征中的重要部分,它是一个人稳定而习惯了的行为风格。人与人的个性差别首先表现在性格上。性格是在社会生活實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由于各人所处的客观环境不一样,先天的素质不同,形成了各种各样类型的性格。根据知、情、意三者在性格中占比的不同,把人们的性格划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根据人的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还是内部,把人们的性格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在声乐领域,一般来说外向型性格的人喜欢表现并善于表现,更容易取得成功;情绪型性格的人比理智型性格的人更容易进入角色,更适合演唱。同一类型性格的人因为音乐作品不同或同一作品因演唱者性格的不同其演唱效果也有差异。
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声乐演唱者的素質之一。人的许多行为是受大脑支配的,而人的心理机能又会影响大脑的运作。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都是我们认知歌唱和发声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心理状态受很多因素影响,除了遗传因素外,社会、环境、师长、朋友、经历等都会影响心路历程。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语言、同学间的评价或者领导的批评都会造成学生心里的波动与不安。适度的打击和鼓励、经常地批评与表扬,可以培养歌唱者的抗击打能力。培养出歌唱者“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稳定心理状态。歌唱前的放松,有利于词曲记忆和周全准备;歌唱过程中的适度(紧张)放松,可以调动机体潜能,超水平发挥。
大部分的歌唱素质来自于先天遗传,少部分可以通过训练获取。如果有明显歌唱素质缺陷的人很难通过后天训练得到纠正。文化素质不能被忽略。我发现,同等条件下,文化水平高的学生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作品的处理能力和表达能力都优于文化水平低的学生。歌唱素质是声乐演唱者的基本素质,是歌唱的基础,必须从入学选拔开始。选出好材料,才能造出好产品。
二、关于正确的声音概念
这里讲的声音是歌唱的声音,是来自生活但高于生活的声音。它有别于我们平常说话或演讲的声音。这里讲的声音概念,就是好声音的样板或者是声音好坏的评价标准。很多声乐爱好者或声乐学生会感觉到学声乐那么难。不仅看不到进步,反而越学越糊涂。时而找到了感觉,时而又失去了方向。究其原因,关键是声音概念的缺失,也就是正确的声音概念没有建立起来。
建立好正确的声音概念对声乐学习者来讲比什么都重要。因为它就是目标,它就是方向,它就是声乐学习进步的参照物。声乐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给学生一个歌唱的标准或样板,让学生明白歌唱的好与坏。因此,老师的声音概念正确与否决定了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决定了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水平。“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是做事的根本。方向对了,事半功倍;方向错了,走得越远越悲惨。
好的声音概念就是声乐学习者通过对正确、规范的歌唱声音形象的审美认识,提高对歌唱方法及其基本原理的正确理解和对不规范发声的辨别能力,纠正或改进错误的、不规范的发声方法。从世界声乐发展过程来看,早期的声音概念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标准,但“得到大多数人认可”是必要条件。随着声乐艺术的不断提高,一部分被大多数人公认的优秀歌唱家的声音形象的平均值或几个代表,比如国际上的歌唱家如帕瓦罗蒂、吉利、多明戈等,国内的歌唱家如戴玉强、莫华伦、魏松等的发声特点被作为男高音的声音样板。他们的声音也成为相对规范的声音概念。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歌唱的声音概念作为声乐发展的审美观,也逐步趋向全球统一化和科学化。像中国的民族唱法越来越多的吸收了美声唱法的优秀技术;流行唱法也融入了美声唱法的部分技巧。现在看来,好的声音概念或规范的发声至少应该包含如下内容:吐字清楚、表达正当、运腔自如、自然流畅、磁性丰富、圆润透亮、弹性充足、穿透力强。
培养好的声音概念要学会从美学的角度去寻找声音,通过歌唱,满足歌者自己,醉倒听众。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从模唱练习开始,多听大师的录音,听名家的音乐会,教师的正确示范是必要的途径。把正确的声音坚持好,最需要的是信心和耐心。切忌反复无常,摇摆不定,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学无目标、学无标准、学无选择,最终结果是一无所成。
三、关于实践教学
声乐是音乐表现形式的一种,从事声乐表演不仅要具备音乐相关的基础知识,更要具有声乐表演的技术技能和修养。关键是演唱过程中能够创造性地把声乐作品变成能影响观众的作品。声乐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歌唱技能。应该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处理好声乐教学中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非常重要。古今中外,从大量的声乐表演活动到大量的个别教学课程,所进行的大多是声乐表演机能方面的口传面授,这些都是声乐实践而不是科学研究。如果非要与科学挂上钩,那就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把现象和经验条理化并找出规律性的内容并上升到理论的层面。
声乐教学中的主体是学生,方法是口传面授。因此,对声乐教师的要求也就不同于一般教师:不仅具有较高的音乐理论水平和素养,还要有丰富的舞台经验或歌唱经历,做到琴房舞台都能唱,台上台下一个样。学生应该定期走出去,到专业文艺团体去拜师学艺;学校应该邀请专业团体的著名演员定期到学校挂职教学,传授技能;打通学校与社会的通道。把琴房打造成校内小舞台,创造舞台环境,校内演出向社会公开,打通琴房与舞台的通道。形成演中学,演中唱,唱中演,学中演的良性循环。
创新实践教学的内容,职业道德应该成为实践教学不可缺少的内容。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辨别力和免疫力。通过实例教学,让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为将来走向社会做好心理准备。实践教学除了演唱规定的曲目外,还要创造意外环境和气氛,提高学生的应急能力和心理素质。把音乐会的组织任务交给学生,锻炼他们的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实践教学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除了独唱外,还可以合唱、表演唱,音乐剧和歌剧。
四、关于二度创作
凡是把谱子记载的内容和基本情绪唱对以外,在演唱过程中揭示出了作品的深层内涵,显示出自己与他人不同的艺术个性,从而使作品因其演唱而增色的声乐表演均可称为二度創作或对作品的再创作。二度创作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它可以使作品大放异彩,锦上添花。除了即兴表演外,几乎所有的表演艺术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要经过创作和再创作才能打动听众或观众。搞创作的都知道,好的作品必须有好的演员来表演。只要演员的水平高,又适合這个作品,那就能使作品的内涵和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所谓好演员的重要标志就是对作品的理解能力和二度创作能力比他人高。经常听到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我都没想到我的作品有那样的效果。这就说明了二度创作的重要性。
歌唱有三个大忌:一是照谱演唱,不进入角色和内容,虽然没有错误,但表演没有生命和表现力;二是过度再创作和任意再创作,脱离了原创的主题和意境,甚至歪曲了原创的创作动机;三是过度的模仿,初学者可以模仿,但经历了系统学习到了高级阶段后,仍然停留和沉浸在模仿当中,那就是投机和不道德行为。二度创作一定是一度创作的作品在实践过程中打动了演唱者,并产生了共鸣。引导着歌唱者自然而然地将自己的知识、素养、个性和经历融于作品之中,从而产生的表现特色和加分。二度创作一定是演唱者发自内心的自然要求,从作品内容中迸发出的表现欲望才是有生命力的。
二度创作有它的原则和范围。只有沿着一度创作主旨方向上的创作才会加强原创主题的感染力,而不是削弱或改变这个主题。二度创作应该尊重一度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民族、地域风俗,使之成为民族团结的粘合剂。二度创作一定在自己技术能力许可的范围内,不要超能力发挥,弄巧成拙。
二度创作的出发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灵活地调整歌唱的速度;通过声门状态、喉位高低、气息力度和共鸣腔来调节音色和音量;根据语言的生动性调正语气;在不破坏作品风格的前提下,增加装饰音或延长音;对歌曲中可能出现的高潮点、静点和转折点进行强化处理。总之,因为歌唱者的知识结构、音乐素质、歌唱能力和状态的不同,会导致二度创作的目的和方法不同,创作的水平和效果也不同。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积累知识和经验,提高歌唱能力和创作欲望,才能逐步提高其创作能力。
参考文献:
[1]余笃刚.声乐语言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8.
[2]沈 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