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俊法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上海 201800)
微量元素与脑卒中(2)
秦俊法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上海 201800)
脑卒中是目前中国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正以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对我国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困难。从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特征、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脑卒中患者的微量元素失衡及微量元素检测的临床意义四个方面阐述了微量元素与脑卒中的关系。
脑卒中;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微量元素;中国
1.4 分型构成比
脑卒中主要有两种类型,即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前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脑血栓和脑栓塞),后者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隙(腔)出血。
在一些发达国家,高达(67.3~80.5)%的脑卒中归因于缺血性脑卒中,(7.3~26.6)%为出血性脑卒中,(2.0~14.5)%为其他类型脑卒中[6]。我国的总体调查结果也表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高于出血性脑卒中,其平均值分别为69.8%和28.9%,难分型脑卒中发病率平均为1.3%。
在中国MONICA研究(1984 — 1993)中,共获得38 471例脑卒中,其中有49% 的病例用CT或MRI进行了分型诊断[2],结果缺血性、出血性和未分型的脑卒中构成比分别为(10~64)%、(25~64)%和(0~65)%,其平均值分别为44.5%、43.8% 和11.9%(表8),这表明在1993年前,中国的两个主要类型脑卒中构成比大致相同。
表8 中国MONICA研究各监测区人群脑卒中分型构成比 单位:%
脑卒中的准确分型很大程度依赖于有效的辅助诊断手段,随着做CT或MRI检查比例的增加,分型的数据也更加可靠。王文化等[7]对北京市1988 — 1999年出血性脑卒中和梗死型脑卒中发病率分别计算时发现,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在下降,而缺血性脑卒中则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2.0% 和5.9%(表9)。还有人根据中国急性脑血管事件登记进行统计,在过去20年中,出血性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分别下降了1.7%和增加了8.7%(WANG等,2006)。另一方面,杨期东等[8]在长沙、北京和上海三个城市社区30万人群进行的调查中,对5年(1996 — 2000)内首次发生脑卒中的2 570例患者进行分型诊断,结果出血性、缺血性及难分型卒中的比例分别为37.1%、62.3% 和0.6%;刘瑛娜等[6]对浙江杭州市西湖区2010 — 2012年诊断的脑卒中病人进行统计分析,也发现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高于出血性脑卒中。总之,本世纪以来发表的研究报告大多表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高于出血性脑卒中(表10)。
表9 1988 — 1999年北京25~74岁人群脑出血和脑血栓事件发病率 单位:1/10万
表10 中国脑卒中分型构成比(2002 — 2014) 单位:%
1.5 复发和死亡
根据临床资料统计,病愈后的脑卒中患者在第1年内的复发率为25%~30%,第2年的复发率为20%~23%,第3年的复发率为17%~20%,第4年和第5年的复发率分别为15%~18%和5%~9%;脑卒中后存活的患者,60%~80%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严重影响正常生活[9]。
脑卒中复发率,不同研究者得到的结果不尽相同,例如:李云鹏等[10]报道,上海松江地区2005年新发脑卒中945例,到2007年末,3年内脑卒中复发96例,复发率为10.2%;李昕等[11]报道,河南郑州大学附二医院2004/5 — 2006/7, 300例住院首次脑卒中患者的1年总体复发率为13.5%,其中脑梗死复发率为11.2%,脑出血复发率为17.3%;冯社军等[12]报道,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前瞻性随访研究的1年总复发率为11.2%,其中脑梗死的复发率为10.5%,脑出血的复发率为12.7%。在缺血性脑卒中,不同亚型的患者复发率也不同,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的复发率(18.0%)明显高于腔隙性梗死(LACI)的复发率(4.4%),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的复发率(11.5%)与后循环梗死(POCI)的复发率(9.1%)较接近。
另一方面,刘军等[13]报道,北京地区1984 — 2000年的脑卒中平均复发率为30.1%,其中男性31.7%,女性26.9%;谭英(2012)报告,徐州地区2008 — 2009年缺血性脑卒中的1年复发率为31.2%(589例中复发184例);陈鹏(2014)报告,宁夏地区2011 — 2012年缺血性脑卒中总复发率为19.7%(401例中复发79例)。
脑卒中复发事件有逐年增长的趋势。据统计,北京地区从1984年到2000年,脑卒中复发事件占脑卒中总事件的比例(脑卒中复发率)男性平均年增加1.6%,女性平均年增加0.6%,合计增加1.3%。缺血性脑卒中的人群复发率则增加7.6%(表11-1)。
表11-1 北京地区1984 — 2000年脑卒中复发变化趋势
脑卒中的复发率高,生存率则较低。据报告,浙江脑卒中病人的1~4年生存率分别为72.04%、68.92%、66.27%和64.29%(武汉滨等,2014);天津脑卒中病人的1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79.86%和65.46%(李海欣等,2005);陕西西安脑卒中病人的1~3年生存率分别为91.9%、89.4%和85.3%。这表明,脑卒中病人自患病之日起1年内将有8%~28%的人死去。
脑卒中复发率除与脑卒中类型有关外,还与年龄有关,上海松江地区的研究表明,脑卒中的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但复发率以55~69岁年龄段为最高,45岁以下无复发病例(表11-2)。
表11-2 上海不同年龄人群脑卒中复发率
注:945例患者3年内复发96例,其中复发1次者78例。
脑卒中病死率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例如,中国MONICA研究16省(市)25~74岁人群脑卒中急性期(发病后28 d 内)的病死率男性为33%,女性为38%,男性黑龙江、吉林地区最低(20%),安徽最高(68%),女性黑龙江(24%)及吉林、广东、上海(26%)最低,安徽(66%)及福建、江苏(60%)最高(见表2)。
脑卒中病死率也与脑卒中类型有关。前面已经指出,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高于出血性脑卒中,但脑卒中死亡率却是出血性脑卒中高于缺血性脑卒中。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中国三城市研究[8,13]中发现,缺血性、出血性和难分型卒中的发病率分别为65.3%、34.2%和0.5%;而在5年内死亡的病例中,缺血性、出血性和难分型的构成比则为38.7%、60.6%和0.7%。在急性期,出血性脑卒中死亡的比例为缺血性脑卒中的1.78倍,而在24 h内死亡的比例前者更为后者的4.08倍(表12)。全国31省(市)的最新监测数据[32]也表明,出血性脑卒中的死亡率最高,其次为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缺血性和未分型脑卒中的粗死亡率分别为74.7/10万、33.9/10万和11.3/10万。
表12 不同时间内脑卒中病死率比较 单位:%
[6]刘瑛娜,詹一,章华米,等.出血性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情况分析[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4,14(3):228-239.
[7]王文化,赵冬,吴桂贤,等.北京市1984—1999年人群脑卒中发病率变化趋势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22:269-272.
[8-1]杨期东,周艳密,王文志,等.中国三个城市社区人群脑卒中发病类型的分布特征[J].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3):875-878.
[8-2]杨期东,周艳密,王文志,等.中国三个城市社区人群脑卒中死亡及其类型分布特征[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3,5(1):39-42.
[9]徐运,孙克华.脑病与4G疗法[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13-30.
[10]李云鹏,哈楠,柳胜生,等.上海市945例脑卒中患者三年复发及死亡情况[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8,16(5):512-513.
[11]李昕,郭艳萍,郑蔚.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17):27-28.
[12]冯社军,刘鸣,李卫征,等.脑卒中患者复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9,29(5):983-985.
[13]刘军,赵冬,王薇,等.北京地区1984 — 2000年35~74岁人群复发性脑卒中事件发病趋势[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28(5):437-440.
(待续)
Trace Elements and Stroke(2)
QIN Junfa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anghai Institute of Applied Physics, Shanghai 201800, China)
At present,stroke is the most important health problem in China,which causes huge social and economic difficulties to our country,carries with its substantial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troke,risk factors for stroke and the trace elements imbalance of stroke patients,as well as clinical significance for detecting trace elements,from these four aspects,we expound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ce elements and cerebral apoplexy.
stroke; epidemiology; risk factors; trace elements; China
1006-446X(2016)03-0001-06
2015 - 08 - 24
R 743.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