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外庐对西北大学图书馆建设的历史贡献
——兼论其图书馆建设思想及历史渊源

2016-02-24 23:05马光华刘圆圆张丽萍
关键词:西北大学图书馆建设

马光华,刘圆圆,郭 婕,张丽萍

(1.西北大学 图书馆, 陕西 西安 710069;2.西北工业大学 图书馆,陕西 西安 710072;3.武警工程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86;4.西安航空学院 图书馆,陕西 西安 710077)

【历史研究·西北大学校史专辑】

侯外庐对西北大学图书馆建设的历史贡献
——兼论其图书馆建设思想及历史渊源

马光华1,刘圆圆2,郭 婕3,张丽萍4

(1.西北大学 图书馆, 陕西 西安 710069;2.西北工业大学 图书馆,陕西 西安 710072;3.武警工程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86;4.西安航空学院 图书馆,陕西 西安 710077)

著名学者、教育家侯外庐非常注重图书资源的建设与利用。侯外庐担任西北大学校长期间,面对学校图书馆场地小、藏书数量少、人员配备不足、管理不善等现状,因时因地制宜,推出诸多建设举措,使学校图书馆得到了充分发展。其历史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扩建馆舍,购买设备,加强硬件设施建设;通过多种途径扩充图书馆资源;任人唯贤,强化业务管理工作;努力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在实践过程中,侯外庐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图书馆建设和发展思想,值得学习和借鉴。

侯外庐;西北大学;图书馆建设

侯外庐(1903—1987)是中国现代著名史学家、教育家,一生主要从事中国社会史、思想史研究,成就享誉国内外,并长期从事教育管理工作,尤其在担任西北大学校长(1950—1958)期间,“对该校的教学、科研及学校的扩建与发展有重要贡献”[1](P752)。对于在战火中几经迁徙、积贫积弱的西北大学图书馆事业,侯外庐给予了充分重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从设施建设、图书采购、人员配备、读者服务等多方面对图书馆进行改造、建设,为20世纪50年代西北大学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倾注精力甚多,从中也体现出侯外庐比较成熟的图书馆建设思想。

迄今为止,研究探讨侯外庐史学思想、教育思想及其贡献的文章与著作已有很多,而对其图书馆建设和发展思想的研究尚属空白,故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在此之前,有必要简单回顾侯外庐出任校长前西北大学图书馆的基本状况。

一、新中国成立以前西北大学图书馆概况

作为学校教育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图书馆在高校事业格局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几乎所有高校都很重视对学校图书馆的建设。西北大学图书馆与学校同龄,创建于1902年5月31日。据西北大学前身陕西大学堂的相关档案记载:“陕西大学堂建立藏书楼、译书局、博物院各一所,以兹考证而广见闻。”*据《西北大学档案·陕西大学堂》。其中的藏书楼即为现在西北大学图书馆的前身,但关于藏书楼当时的藏书情况,尚未见明确记载。至1924年9月,西北大学图书馆“藏书达到62,000余卷,含刘镇华将军捐之英、日文等多语种文献……分别为:经部87种1831册、史部134种4390册、子部53种666册、集部143种3413册、丛书部66种3513册、类书部7种462册、佛典类20种、英日文部200册”*据《国立西北大学档案》。。次年10月,《国立西北大学周刊二周年特刊》报道“学校新成立图书部(辖图书馆)”,标志着当时学校对图书馆的管理进一步加强。

1937年抗战爆发后,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等合组为西安临时大学。“学校在教务处下设图书组,当时工作人员有13人,何日章任主任。图书组下设总务股、采访股、中西文编目股、阅览股、期刊股”②。1944年11月,《国立西北大学校刊》第四期发表专文介绍西北大学概况,其中包括对图书馆历史沿革、馆舍、藏书及其编目的介绍。又据1945年5月编辑的《国立西北大学概况》对图书组具体情况的介绍,可知当时工作人员只有彭明等10人,且以中青年为主。

1946年,西北大学由汉中迁回西安(即今太白校区),图书馆地址设在现太白校区张学良将军所建的二层“工字型”舞池,图书馆面积仅占其中的400平方米。新中国成立之初,馆藏量有所增加,并增设医学院图书馆分馆,但人员配备情况没有明显变化。具体情况包括:①藏书:接收商专图书3032册,国立西安图书馆图书31,038册,杂志3814册,藏书总数达109,940册。②分馆概况:医学院分馆藏书3535册,采用杜威十进分类法;接收前陕西省立医专图书室,附带医学书籍2954册,医学杂志2500册,新旧政治书刊约1000册,藏书总计6454册。③图书馆主要工作人员:主任武伯纶,编审王芷章,馆员赵殿卿、倪公甫、邓萃芬、朱安仁等十余人。医学院图书分馆工作人员有5人,主任汪功立*据《西大校刊·校庆特刊》。。

由此可见,西北大学图书馆虽与学校同时建立,但因世乱频仍、战祸连绵等的干扰,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发展极为艰难、缓慢。尤其在学校几度迁徙过程中,书籍散佚情况相当严重。场地狭小、藏书数量有限、人员配备不足、管理不善等,是新中国成立以前校图书馆的基本情况。

二、侯外庐对西北大学图书馆建设的倾力推动

1950年3月10日,周恩来总理发布政人字第52号《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令》:“政务院第23次政务会议通过任命……侯外庐为西北大学校长。”侯外庐任西北大学校长8年,1958年离任,赴中国科学院就职。在此期间,他以教育家的远大目光,为“经过战争、搬迁移校”的西北大学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侯外庐对西北大学图书馆建设的倾力推动,尤其值得关注。

侯外庐上任两个月后,在全校师生员工警大会上做了题为《为建设新西大而努力奋斗》的报告,其中针对“旧社会过来的西北大学的现状”,提出必须“坚决地改造、努力地建设”。在此报告中心思想的指导下,在侯外庐的全面主持下,西北大学与国家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同步,制订了《西北大学发展计划》*据《西北大学档案·行政资料汇编》1951年7号。,《计划》指出,图书馆必须扩充,因为“根据现已确定发展的情况,下学期学生人数将要增加将近二倍以上,这样原有的图书、阅览室及人员就不够了,是以必须扩充。这半年来图(书馆)的整顿已有很大成绩,阅览室也由一个扩充到五个,但人员仍如故,不得已只能雇佣临时工作人员,经费从临时费项下拨付,这样长期下去对工作是有很大影响的”。

这初步反映了作为教育家的侯外庐对图书馆事业建设的规划。以此为契机,他和学校领导一起对西北大学图书馆开始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建设,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扩建馆舍,购买设备,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新中国成立之前的西北大学图书馆是张学良将军兼任东北大学校长时建造的、作为跳交谊舞等娱乐场所用的一栋二层建筑,面积很小,不能满足全校师生的需求。有鉴于此,侯外庐多次向高教部申请专款建造新图书馆大楼,终于获准立项,建成了建筑面积为6607平方米的“工”字型图书馆大楼。新馆落成以后,将侯外庐于1950年9月15日题写的“图书馆”匾额镶了上去。

当时中国图书馆的设备普遍比较落后,于是侯外庐又向高教部申请专款,为西北大学图书馆购置了当时苏联先进的图书馆设备。笔者20世纪80年代初到图书馆工作时,曾见到许多由苏联生产的设备,有目录柜、打字机、自动打号机、运书推车、书库里的墨色玻璃等。

(二)想方设法通过多种途径扩充图书馆资源

图书馆中最重要的资源是藏书以及各类资料。前文已有论述,侯外庐出任校长之前,西大图书馆的藏书数量非常有限。对此,侯外庐想方设法,动用各方面力量扩充图书馆的书籍、资料。首先是申请专款购买重要书籍,以此加强文献资源建设。《西北大学图书馆大事记》载:“1954年12月,我馆获教育部专款,用于购买方志、二十四史、《大藏经》等线装书。”*《西北大学图书馆史》编写组《西北大学图书馆大事记》,第8页。2002年3月。其次是接收社会捐赠图书。如当时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为西北大学图书馆捐赠“俄文白林斯基全集等书籍五十五册”,侯外庐亲自致函以表谢意,并“介绍我校助教张毅同志前往洽取通,即请查照交给运回”。再次,向社会各界征求相关资料,以供师生学习、研究之用。他曾两次致函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希望“将你行现行银行会计制度方面的资料”以及“各项规章或拟定的草案以及各种表式等检购全份”,以供学校金融贸易系学生学习使用。又曾两次致函西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为地理系索求“陕西、甘肃、绥远、宁夏、青海、新疆等六省之十万分之一地形图”,以供该系师生研究地形构造使用。以上文件均为侯外庐亲笔撰写,从中不难看出他对西北大学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视。在他和校领导的努力下,截至1955年12月,西北大学图书馆藏书数量由他上任之前的116,000余册增加到308,527册;期刊(杂志)由他上任之前的9000余册增加到75,864册。

侯外庐校长离任后,依然关注西北大学图书馆事业,甚至晚年之时还留下遗嘱:将自己珍藏的珍贵古籍《四书批注》赠予西北大学图书馆*《西北大学图书馆史》编写组《西北大学图书馆大事记》,第25页。2002年3月。。

(三) 任人唯贤,强化图书馆管理工作

图书馆是“冷衙门”,同时也常常被作为安插闲杂人等的清闲部门。侯外庐任校长之初,西北大学图书馆也同很多高校的图书馆一样,是教授夫人、官员夫人、“公子哥”、“公主”等群体的“休闲之地”;同时,新中国刚刚建立,一大批文化程度不高的“老革命”充实到各个部门任领导干部;另外,还有一批特嫌人员、有历史问题的人员被“发配”到图书馆工作。总之,图书馆的人员构成非常复杂,据在侯外庐身边工作过的老同志高扬、阎愈新等叙述:“在这样的情形下,侯外庐校长顶着上面的压力,顶着政治大气候,将上级派下来的‘老革命干部’委任为书记之职,而将专家学者委任为图书馆馆长,先后委任过王耘庄教授、水天同教授、史学家陈登原、经济学教授叶守济……”“侯外庐认为,图书馆馆长在校内外的地位很高,应像学校的教务长、总务长一样并重。图书馆工作人员也应向古今中外的名人学者一样,才能更好的搞好图书馆工作。”同时,还专门成立了校图书委员会,聘请本校张伯声、傅庚生、金家桢等著名学者、教授为委员以指导图书馆的工作。

侯外庐对图书馆一般工作人员的培养也同样重视。比如,为了加强图书馆人员的理论素养与业务水平,他曾聘请图书馆学家刘国钧来西北大学图书馆举办讲座,为工作人员传授图书馆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刘国钧是我国现代著名图书馆学家,其所创分类法在当时国内各图书馆被广泛应用,西大图书馆现代中文文献及日文文献当时正在使用的即是“刘国钧分类法”。因此不难看出侯外庐在图书馆建设、发展方面的良苦用心。

(四)一切为读者服务

图书馆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广大师生及读者服务。侯外庐自然深明此理,所以在这方面也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比如购买或引进图书资料以后,为了让学校师生能够早日使用,侯外庐指示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寒假期间征用数个同学协同作突击工作……实际参加者十六人”*据西北大学档案之1951年卷30《图书馆工作总结》(1951年1月至6月)。,完成了图书资料的整理、分类和上架工作。

侯外庐对广大读者也非常关心。据时任侯外庐校长秘书、后曾任图书馆馆长的高扬教授及地质系霍士诚教授等人回忆,侯外庐经常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光顾图书馆,“关心学生的自习”,关注学生利用图书馆的情况。他还广泛听取读者对图书馆的意见和建议,并据以实施相应的改革,比如他曾在“工作结束时,由高秘书主持,召集十六位同学举行座谈会,听取同学意见,以改进本馆业务”①。

三、侯外庐图书馆建设思想及其历史渊源

(一)侯外庐图书馆建设思想

作为著名学者,侯外庐深知图书资料之重要性;作为教育家,侯外庐深知图书馆事业在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大学校长,侯外庐深知图书馆为高等教育三大基础支柱之一。所以,他就任西北大学校长以后,非常重视图书馆工作,通过一系列措施对校图书馆进行了全方位的建设和改造,并在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图书馆建设思想。

简而言之,侯外庐的图书馆建设思想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①设施建设是基础。只有具备了广阔的图书馆场地和比较先进的管理设备,图书馆工作才能有序展开。②图书资源是重心。丰富的书籍、报刊和各类资料,是图书馆最核心的要素,所以要千方百计扩充图书资源。③人员管理是关键。人员任用必须唯贤是举,同时注重素养和技能的培训。④服务读者是宗旨。图书馆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读者服务,所以要密切关注并尽量满足读者需求,使图书馆功能最大化。

(二)侯外庐图书馆建设思想的历史渊源

笔者研究发现,侯外庐关于图书馆建设的思想,不仅来源于西北大学图书馆建设实践,也很可能从各个方面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并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具体而言,他的图书馆建设思想主要有以下来源:

1.“图书馆组成要素之学说” 侯外庐主要以著名图书馆学家陶述先、杜定友、刘国钧等人的“图书馆组成要素之学说”指导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所谓“要素说”,就是“以中国图书馆学研究者为主提出的一种研究对象说。早在1929年,陶述先就提出图书馆要素有三个:书籍、馆员与读者。1932年,杜定友也提出,图书馆有书、人、法三个要素,三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三位一体’,他并以书、人、法的次序来解析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点;1934年,刘国钧在《图书馆学要旨》一书中提出了图书、人员、设备和方法的‘四要素说’,1957年他又进一步提出了图书馆的‘五要素说’,即读者、图书、领导与干部、工作方法、建筑与设备,并明确提出:‘图书馆学所研究的对象就是图书馆事业及其各个组成要素。’‘要素说’表面上看是探讨图书馆这一社会现象的组成要素,但实际却是要探讨图书馆事业整体的发展机制,因此,这一观点对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的影响十分深远”[2](P30)。蒋复通则认为:“图书馆之基础有四:一曰图书,二曰人员,三曰经费,四曰建筑。建筑实为首要,尽无建筑,则一切图书馆工作均无从措手也。”[3](P1)

侯外庐正是根据这些著名图书馆学家的要素学说,围绕“书籍”“领导与干部”“建筑与设备”“读者”等要素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并以世界著名大学的图书馆(如巴黎大学图书馆,侯外庐曾读书和做学问的地方)为标准,从一个大学校长的角度指导建设发展图书馆,这是侯外庐教授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2.李大钊图书馆管理思想 侯外庐24岁时,“经过同乡朋友高君宇同志的介绍”,“认识了著名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同志”,并“深受其思想的影响”[1](P752)。李大钊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对北大图书馆建设贡献良多。对比即可发现,侯外庐的图书馆建设发展方式与李大钊的图书馆建设发展方式有诸多相似之处。试举二例:李大钊曾给当时北大著名教授周作人写信请求采购《欧洲文学史大纲》等书籍[4](P50);李大钊曾多次给北大图书馆捐赠书刊,见于《北京大学日刊》记载者计有《乐群》杂志1册、《独立周报》32册,以及北大图书馆《学艺》第3期1册等*分别见《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3月20日、4月29日、5月24日记载。。总之,侯外庐任西北大学校长期间在图书馆建设方面的作为,与李大钊作为北大图书馆主任的思想与实践是相同、相近的。侯外庐终生对李大钊敬爱、佩服有加,所以在图书馆建设方面也受其影响。

3.其学术研究、培养人才等实践 侯外庐叙述自己早年求学经历说:“由于强烈的求知欲望的驱使,我除在法大、师大听课外,课余时间大都钻在图书馆里,广泛涉猎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新书,渴望得到更多的新知识……”[5](P5)广博的阅读开阔了他的学术视野,为后来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所以,在此后的学术研究及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侯外庐非常注重对书籍资料的搜集和利用,尤其重视对“经典作家的理论”“中国历史资料”的使用[6](P31)。他在《韧的追求》一书中说:“研究某一思想家,总要阅读其全部著作及有关资料,历史地、唯物地进行考察,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作出分析判断。”[7](P297)求真务实、科学严谨的学风,与他对文献资料的重视是互为因果的。他精研文史,深知图书资料对于师生学习及学术研究的重要性,所以任西北大学校长期间,特别注重对图书馆图书资料的补给和配备。而且在这方面,他善于发挥专业所长,从古籍史料文献那里汲取经验。他去世以后,根据其遗嘱捐献给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的就有大量关于图书馆学、文献学、目录学方面的经典著作,如《书目答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善本书室藏书志》《贩书偶记》《补晋书艺文志》《太平御览》《皕宋楼藏书志》《五十万卷楼书目录初编》等。

4.自觉学习西方先进文化而形成的对外开放思想 侯外庐曾于1927年夏“踏上赴法留学的行程,开始了他人生中的一个新阶段。1930年春,……侯外庐被迫离开法国,经莫斯科返回国内”[8](P258)。在法国巴黎“这个被资产阶级称作革命最彻底的故乡,似乎可以吸到一点点自由的空气”[9](P269)。在这里他曾深入许多图书馆博览群书,他在自传中写道:“我那时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除了去图书馆,几乎足不出户。”[7](P297)在西方图书馆中,侯外庐不仅扩展了知识,而且耳濡目染地受到了西方的图书馆建设、管理思想的影响。所以,在西北大学图书馆的建设发展过程中,他也明显表现出积极开放的思想倾向。比如,1951年,他曾亲自起草文件:“西北教育部为补呈本校图书馆工作经验一份,请汇编《西北高等学校介绍》。”*见西北大学档案之“教图(内)第273号”。在《西北高等学校介绍》中对“图书馆工作经验”进行介绍,无疑是其主动对外宣传西北大学图书馆的有力举措。在他看来,图书馆不能“闭关自守”,而要积极走出去宣传自我。

四、侯外庐离任后西北大学图书馆发展概况

1958年,侯外庐离开西北大学,刘端棻接任校长。在图书馆事业方面,刘端棻进一步充实、提升了西北大学图书馆的配套设施功能。此后历任校领导、图书馆领导都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经过几代人继往开来、艰苦卓绝的奋斗,西北大学图书馆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1)拥有两座图书馆大楼——位于太白校区的逸夫图书楼和位于长安校区的图书信息大楼,建筑面积分别为15,161平方米和37,500平方米。

(2)形成了以文史、经济、地质、物理、化学、生命科学为重点的多学科藏书体系,纸质文献收藏量290万余册,电子图书2,458,371册,电子期刊252,835册,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学位论文、文摘索引、光盘、多媒体、视频等)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参见《2014年普通高校图书馆统计报表》。。

(3)古籍文献室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以16万册线装古籍的收藏在西北地区独具特色,收藏范围除中国各朝代刻本、印本外,还有日本本、朝鲜本等,内容包括敦煌佛经写本、宋元明清刻本、明清抄本、稿本等,已被确认的460部善本古籍堪属馆藏珍品,有25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4)以不同形式开通了包括维普、同方、万方、Elsevier、 ACM、 ACS、 AIP、 APS、 SIAM等中外文数据库 29 个。全馆的管理、采访、编目、流通、期刊、书目检索等有关业务均实现了数字化管理。整体事业正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1] 马光华. 侯外庐——西安通览:人物卷[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2] 吴慰慈. 图书馆学基础[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王振鹄. 图书馆论丛[M]. 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0.

[4] 北京大学图书馆,首都博物馆. 纪念李大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5] 侯外庐. 侯外庐史学论文选集·自序[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6] 方光华,兰梁斌. 侯外庐的中国封建社会史研究[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7] 侯外庐. 韧的追求[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85.

[8] 顾明远. 侯外庐:史学巨擘 教育名家——北京师范大学:名人志[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9] 晋阳学刊编辑部.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第二辑[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

Hou Wailu, the famous Chinese scholar and educator, has always devoted much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resources of libraries. When he held the position of the President of NWU,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limited space, lacking in book collection, being short of staff workers, and unsatisfactory management by he kept putting out a series of constructive measures to better improve the capacity of library service of NWU, giving consideration to the unique conditions of the university at that time.His major historical contributions to library development of NWU lie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 extending the library building, purchasing necessary facilities and constructing the hard-ware facilities of the library; second, enhancing library resources through various channels; third, improving library management by promoting qualified staff members to proper positions, ect. In order to provide quality service to readers, he worked hard and evolved his creative thoughts on the library development, which is highly valued by the his followers today.

Hou Wailu; Northwest University; library development

2015-08-20

陕西省教育厅2013年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3JK0452)

马光华,男,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副研究馆员,从事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

G25:G64:K825

A

10.16152/j.cnki.xdxbsk.2016-02-006

刘炜评]

On the Historical Contributions by Hou Wailu to Library Development of NWU:A Probing into His Thoughts of Library Development

MA Guang-hua1,LIU Yuan-yuan2,GUO Jie3,ZHANG Li-ping4

(1.Library,NorthwestUniversity,Xi′an710069,China;2.Library,NorthwesternPolytechnicalUniversity,Xi′an710072,China;3.Xi′anArmedPoliceEngineeringUniversity,Xi′an710077,China;4.Library,Xi′anAviationCollege,Xi′an710077,China)

猜你喜欢
西北大学图书馆建设
西北大学木香文学社
The Analysis of The Bluest Ey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antz Fanon’s Post-colonialism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图书馆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我们》、《疑惑》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