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联大的学术自由及其历史价值

2016-02-24 23:05姚聪莉
关键词:西北学术大学

姚聪莉

(西北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中心, 陕西 西安 710069)

【历史研究·西北大学校史专辑】

西北联大的学术自由及其历史价值

姚聪莉

(西北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中心, 陕西 西安 710069)

西北联大作为抗战时期的两大高等教育联合体系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学术自由是西北联大文化的重要体现,其主要特征是:健全具体的制度建设是学术自由的基础;兼容并包、勤奋敬业的师资力量是学术自由的保障;丰富多样的学术演讲和学术交流是学术自由实现的重要途径;种类繁多的校刊、期刊和学会营造了良好的学术自由氛围;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是学术自由的重要环节;灵活多样的选课机制和学习平台使学术自由在本科教育中得以实现。西北联大的学术自由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对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

西北联大;学术自由;大学精神;现代大学

西北联大在民族危亡的抗战时期,网罗天下一流人才,潜心育人,形成了扎根西北、传承文明、放眼世界的办学理念,并以“公诚勤朴”为校训,这些都构成了西北联大的核心精神。在此办学理念和精神的引领下,虽当时办学条件极其艰难,西北联大却拥有500余名教授,其中不乏如黎锦熙、张伯声、陆懋德等国内知名学者。据统计,1937年至1946年间,西北联大培养了9257名毕业生[1],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精英人才[2]。那么在当时,西北联大的学术氛围如何,其学术自由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笔者拟从历史的视角进行解析,以期对我国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有所启示。

一、西北联大学术自由的体现和特征

(一)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是学术自由的基础

西北联大非常重视学术制度建设,早在西安临时大学时期,就建立了战时大学联合管理体制,成立了西安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在西北联大时期发展了这种管理体制,筹备委员会改为校务委员会,不设校长,由校务委员会、常委商决事务。校务委员会是西北联大的统一领导机构,下设各分委员会,“均系设计、研究及应付特种事件性质”。西北联大这种分权的管理理念为学术自由奠定了组织保障。同时吸纳教授在各分委员会中担任学术职务,并聘请教授担任行政职务,如聘请黎锦熙兼任秘书主任、许寿裳兼任法商学院院长及本校建筑设备委员会主席、胡庶华兼任学生贷金审查委员,推定杨立奎为导师会常务委员等,这些教授充分地参与了学校学术及行政事务的管理和决策。

学校高度重视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激励学生个性的发展。在《西北联大校刊》第8期刊登的《本校训导大纲》中,提出“厉行学业考察,并奖励勤奋,以养成彻底研究的态度”,引导学生勤奋探索,求真务实。在训导方式上,强调建立读书会、研究会,提出“导师会可期各种学科及实际问题组织研究会,令学生自由报名参加,并随时开会讨论。”老师和学生都作为平等的学术追求者,共同探讨“高深学问”及现实问题。西北联大时期制定了系列制度,旨在为师生创设自由探索、勤奋创新、平等交流的制度环境,也正因如此,西北联大的学者才具有了“独立的学术立场、严谨的学术态度、宽阔的学术视野和创造性的学术精神”。西北联大的制度化建设为学术自由精神在这所大学的弘扬和践行创造了良好的制度平台。

(二)兼容并包、勤奋敬业的师资力量是学术自由的保障

在师资力量方面,西北联大位列内迁高校前茅。据统计,1937—1946 年间,西北联大及其分立的五校共有教授505名、教职员工1489名[1],其中不乏国内一流学者。这些教授大多曾留学德、美、日等国,许多人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如中国语言文学教授黎锦熙、外国语言文学教授徐褐夫、历史学教授陆懋德、地理学教授张伯声、工程技术学教授李书田,等等,都是学术界的泰斗级人物[2]。他们使用英文教材和参考书,积极吸收国际科学理论成果,跟踪和把握世界学术前沿问题[3]。

西北联大对教授的聘任不受非学术性标准的束缚,始终坚持以学术造诣为主要标准。正如徐诵明所言“学校聘请教授,一向只问其学问如何,不论政治派别”[4]。正是在这种兼容并包思想的影响下,西北联大的师生虽然存在形形色色的思想和派别,但却能和谐共处,互不干扰。例如在西北联大的众校长中,每位校长的办学理念都有所不同,其中李蒸与李书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李蒸主张平民教育,他认为教育是为了提高全民素质,而李书田则主张精英教育,他认为教育是为了培养卓越人才,二者各自按照自己的理念,培养出了适合不同层次需要的人才。还有一些进步教师以新观点授课,如杨慧修讲授的《文学概论》《小说选》,深受学生欢迎。

当时办学条件非常艰苦,全校散居于城固、勉县、南郑3县6处10公里范围内的农舍、祠堂、庙宇、教堂,从校长到教师,皆租住在民房中。由于战时财政困难,教育部规定抗战期间教师工资只按“薪俸七折”发放,教师们靠微薄的薪金维持生计。然而,正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教师们仍然坚持勤俭办学,严谨治学,细心治教,坚持科学研究,勤奋敬业,认真钻研,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工作,取得了丰实的教学成效和科研成绩[5](P23)。如黎锦熙编写了一本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志学著作《方志今议》,并且在现代汉语语法学研究、国语运动和辞典编纂方面都有很大的贡献;地质系张伯声提出的“地壳波浪镶嵌构造学说”,是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说之一,等等。

(三)丰富多样的学术演讲和学术交流是学术自由实现的重要途径

学校开课以后,为提高学生学术、道德等方面的修养,每周均请校内外专家学者讲演。早在西安临时大学时期,就非常重视学术交流活动,曾邀请历史学家侯外庐,中国民主同盟负责人梁漱溟,女作家丁玲,水利学家、西安临大兼任教授李仪址等各界人士到学校讲学或演讲。除此之外,学校经常组织学术调研和交流活动,如学校派人员赴甘青两省考察,历史系对张骞墓道进行清理考察,编纂抗战史料大纲,矿冶系赴安康调查沙金,纺织工程学系参观大华纱厂,农学系参观陕西棉产改进厂,农业化学系组织战时食品问题研究会等。这些调研为师生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条件,为他们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因此,出现了一批研究成果,例如校刊发表郁士元所撰《沔县煤矿区之地质》,黎锦熙所撰《城固县志续修例言》《城固新修县志方案》系列论文,以及历史系考古委员会《发掘张骞墓前石刻报告书》等。通过系列学术演讲活动,启迪青年学生严谨求实,崇尚学术;通过各种考察活动,引导师生逐步从封闭的“象牙塔”中走出,开始关注社会各种现实问题的研究,营造了自由探索、独立思考、求真务实的良好学风。

(四)种类繁多的校刊、期刊和学会营造了良好的学术自由氛围

创办学刊、成立学会,这些活动都为学术自由营造了良好的氛围。1937年12月20日,《西安临大校刊》创刊号出版,校常委陈剑翛在《发刊词》中指出“凡校内规制、法令、文艺、课程、训导方针以及全体师生之学术言论思想,悉选载之,诚本大学‘教育情报’之总汇也”[5] (P689)。1938年8月15日,《西北联大校刊》第1期出版。之后,《西北学术》《西北建设》《西北月刊》等学术性刊物相继创刊,此类事例,不胜枚举。1941年5月,原西北联大分立的五校联合组成“西部学会”,总会设于国立西北大学,在西北各重要学术地区设立分会。该学会创办《西北学报》,刊发了多篇学术文章。这些校刊、学刊发表的文章和消息以及创建的学会直接反映了西北联大师生的学术成果。

(五)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是学术自由的重要环节

据史料介绍,当时西北联大的学生社团很多,学生们在学习之余苦中作乐,编演话剧、创作诗词、组织学社,组织开办多样的娱乐活动,充实精神。在学术方面,他们秘密传看当时国统区的禁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且在校内分别举办进步壁报《秦风》《中原》和进步杂志《读书月刊》《新地》等,同反动的文艺报刊相对抗,郭沫若还为《新地》题写了刊名。1943年,20名进步同学还组织了山阳读书会。

(六) 灵活多样的选课机制和学习平台使学术自由在本科教育中得以实现

西北联大学科设置齐全,涵盖了文、理、工、商、法等多个学科门类,为学生在不同学科间选修课程、拓展学习领域提供了便利条件。西北联大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和专业方向丰富多样,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本校课程,在可能范围内,应准各系学生互选”[5] (P175),鼓励各系学生互选课程。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修业习惯和学术素质,要求全校一年级学生都要写作“修养日记”及“读书札记”。修养日记应每日临睡前完成,主要内容为“以对于自己生活之反省与认识为主旨,对于社会实际问题及时事等,亦可自由发表本日之感想”[5] (P192)。同时还要求学生做“读书札记”,内容涵盖哲学、宗教、社科、艺术等九大类,“积久即为各种专题研究论文之资料”[5](P193),以扩大学术视野。黎锦熙、黄国璋两位教授在答复教育部征询各种问题时指出:“学分制、学年制宜并重。……注重自修工作,……各系应设选修课程,使学生能按其性行所近,有自由选择之机会。”灵活多样的选课机制和学习平台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条件。

二、西北联大学术自由的历史价值

我国古代就有了学术自由的观念,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宋代书院的自由讲学传统,洋务运动时期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等,都是学术自由的典范。抗战前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把学术自由的理念传播开来,发扬光大,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学术自由观。学术自由思想不仅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而且具有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也构成了大学的核心精神。近现代以来,学术自由思想促进了社会民主政治的发展,完善了整个社会功能,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同时,在不同历史时期,其一直被认为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所必需的保障,并成为现代大学竞争力与实力的原动力。

西北联大作为抗日战争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高等学府,其学术自由蕴含着学者们的创造精神、批判精神、自由精神以及社会关怀精神,可以说是大学精神之魂,也成为西北联大生存发展的一大动力和保障。在学术自由的氛围中,西北联大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学者和学生,为祖国富强和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重新审视西北联大时期的学术传统和大学精神,彰显西北联大学术自由的价值,对当今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将大有裨益。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是以学术的提高和知识的创新为基础的,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师资和一流的学生,而如果没有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作为保障,大学难以形成一流的成果,也难以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国内外一流大学以及抗日战争时期联大发展的历史已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依据。

三、西北联大对现代大学学术自由的启示

学术自由是大学知识创新的基础。如今重拾西北联大时期学术自由精神,不仅可以为现代大学的发展提供动力,而且能够为大学培养人才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大学管理体制应去“行政化”,创造良好的学术自由氛围

西北联大时期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协调互补,相得益彰,共同促进了学术自由的发展。目前,虽然我国许多大学也如联大时期设立了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及校务委员会等一系列组织,但大多数学术机构的作用尚未有效发挥,教授并未真正在学术事务咨询和决策中发挥实质性的作用。近年来,大学在学术成果评议、科研项目申报、职称晋升等环节舞弊现象频频发生,值得我们反思。大学存在的基础是知识、课程以及学科,而大学教授是知识以及学科的主体,是教师中层次、水平最高的学术群体,他们对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有着深刻的理解,理应成为大学这一学术组织发展的中坚力量。所以,我们要给大学学术进行行政松绑,确保大学各项学术民主制度的顺利实施,学术权力不为行政权力所挤压,行政权力的运行以学术权力的保障为前提。

西北联大处于抗日战争年代,当时政府忙于抗战,对学校的管理时紧时松,却为学术自由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学术有自身的逻辑——以追求知识和科学为宗旨,最终服务于社会福祉。因此,学术需要更多的自由,政府要给学术提供自由宽松的环境,给予大学充分的自治权力,鼓励大学积极探索适合大学学术发展的管理模式。

(二)培养学者的创新意识和敬业精神

学者作为学术自由理念的实践主体,应具备创新意识和敬业精神。西北联大时期的学者不仅学术造诣深厚,而且思想开放,能把新思想、新观点带进课堂。且西北联大学者在当时非常艰苦的条件下,仍然坚持办学,坚持教学与科研活动并举,其敬业精神令人钦佩。因此,学者所具有这种创新的意识和敬业精神是行使学术权力时应具备的首要品质。正如克拉克·科尔(Clark Kerr)所指出的那样,学术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科研活动发现知识,通过教学活动传播知识。学术道德原则是固有的,应该是基于知识的创造和传播[6](P167)。学术研究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自我完善、精神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学者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应专注于学问,宁静淡泊,远离名利,潜心研究,“坐冷板凳,做大学问”。也应勇于批判,敢于尝试,不断探索,最终取得原创性的成果。学者还需要砥砺意志,吃苦耐劳,具有为自己所崇尚的事业牺牲奉献的精神。同时也需要始终坚守学术自由,恪守学术规范,在充满艰辛而又充满惊喜的学术之路上孜孜以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学术上有所成就。

(三)应在责任和使命的基础上发展学术自由

西北联大时期,国民的责任和使命主要是抗日救亡,学校也是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发展学术自由,培养当时国家所需的各类人才,以期挽救处于危难之中的中华民族。而在当今,大学作为社会发展的思想引擎,工业经济的推进器,同样应有强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要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输送具有社会责任、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引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人才。应使学者和学生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根据个人的兴趣开展学术研究,这对于培养具有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在国际学科领域能够处于世界前列的高精尖人才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学术自由的发展有利于知识的创新和进步,也有利于原创性科研成果的产生,知识的创新进步以及原创性科研成果的产生也会反过来促进学术的不断发展和繁荣,这将为我国真正实现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1] 方光华.为什么要纪念西北联大[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2] 潘懋元,张亚群.薪火传承文化中坚——西北联大的办学特色及其启示[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3] 张岂之.西北联大与西北开发: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重要篇章[N].光明日报,2012-09-19.

[4] 杨春德,于炜武.爱国重教,功德永垂——纪念爱国教育家、病理学家徐诵明先生[J].休闲读品·天下,2012,(2).

[5] 姚远.西北联大史料汇编[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2.

[6] 克拉克·科尔.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M].王承序,译.杭州:浙江出版社,2001.

As one of the two high education joint systems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the United Northwest University has great research significance and value. Academic freedom is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he United Northwest University's culture, whose features are as follows: a perfect institution is the basis; an inclusive and dedicated faculty is the guarantee; a variety of academic lectures and communications are important ways; various magazines, journals and associations are the manifestation; colorful students activities are significant aspects; flexible elective mechanisms and learning platforms are the paths. Thoughts of academic freedom of the United Northwest University have great historical values, which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cademic freedom of modern universities.

the United Northwest University; academic freedom; university spirit; modern university

2015-08-20

2015年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015N003)

姚聪莉,女,陕西长安人,西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K265;G649.29

A

10.16152/j.cnki.xdxbsk.2016-02-004

刘炜评]

The Academic Freedom and Historical Value of the United Northwest University

YAO Cong-li

(HigherEducationResearchCenter,NorthwestUniversity,Xi′an710069,China)

猜你喜欢
西北学术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一座西北小城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西北不惑
黔西北行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