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生自我发展能力培养视角的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研究

2016-02-23 15:27徐莉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8期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自我发展课程改革

徐莉

摘要:大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是其走上社会顺利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大学课程的教学的重要目的。要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必须紧抓教学研究。文章结合组织行为学课程特点,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师生关系等变量因素方面对组织行为学的教学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教学改革建议,为培养大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更好地创新和拓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更多视角。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自我发展;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9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8-0195-02

一、引言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系统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学科,主要倡导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观念,从个体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和组织设计三个层面探讨组织管理中工作绩效和工作中人的满意度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热的兴起,全国许多高校的管理学院的部分教师开始从事组织行为学的教学研究至今,无数教师和研究者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了许多教学理论和方法。

二、组织行为学课程特点及对大学生自我发展的作用

1.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内容与大学生自我发展要求的结合。组织行为学作为一门现代管理学科是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等其他管理课程的理论基础组成部分,为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管理能力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大学生的自我发展首先是要对自我有个全面客观的认识,组织行为学中关于“个体心理与行为”等内容有利于大学生了解自身及客观认识人的个性,为未来自我发展奠定基础。

2.组织行为学倡导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组织人的课程,人的复杂性决定了管理方法和管理技巧的不确定性,须因人和环境而异,灵活机动,主要体现在教学理论的更替。不同社会形态、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需要不同的管理理论来指导管理实践,因此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是处在不断变化和更替之中的。

3.组织行为学对教师的人文素养要求较高。组织行为学除了作为工商管理、人力资源专业的基础课以外,对其他管理专业如工程管理、财务管理、药品经营管理等专业也是一门人文素质课,对培养未来管理者的人文素质有重要作用。这就对教师理论功底、人文素养和知识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这门课的教学过程要求具有较高灵活性和生动性,因此教师也必须是活泼开朗幽默有情趣的,既要智商高也要情商高,要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具有丰富的教学经历和较强的教学能力,这样老师才能把这门课上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深受学生喜爱。

4.适合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组织行为学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因此信息量很大,要在有限的课堂45分钟内呈现出足够的信息量,多媒体是不二选择。多媒体电化教学的声光电的刺激通过学生的感官将相应的教学信息输送到大脑的存储系统,使之易于接受。眼睛是人类获取信息的最重要通道,因此多媒体设备将教学内容呈现出来使学生首先能够通过眼睛先接收一遍信息,然后再通过听教师讲解,二次领略,这样眼、耳、脑并用达到较高领会知识的效果。

三、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行为学的教学现状

1.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薄弱。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我们的教师本身思维僵硬,教学方式不够灵活,教学风格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师生关系相对松散、互动不足,学生的被动和依赖性短时间难以改变,导致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教师习惯于讲授,学生习惯于被动听讲,这样很难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的习惯,也很难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改善固有思维模式,不利于学生将来在社会上的生存和自我发展。

2.多媒体教学设备尚未普及。由于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配备目前为止尚未普及,因此很多课程分配不到多媒体教室,无法开展多媒体教学,组织行为学课程也不例外,这大大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自主学习成果的展示受到限制。

3.学校的教学管理体制变革滞后。虽然学校响应国家教育部倡导的教育改革规划的大方向,主观上希望大力支持课程改革,在经费和技术等方面提供了相应的帮助和支持,但在客观上却还存在着教学管理制度滞后对课程改革产生的限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改革的进程,束缚了课程改革措施的落实,给学生造成大学和中小学管理差不多,深受束缚无法自主发展的感觉。

(二)组织行为学教学面临的问题

1.如何培养和发散学生的思维问题。组织行为学除了担负起传授本学科的理论知识以外还有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培养和发散学生新的思维方式。这虽是组织行为学的一项附带功能,但组织行为学倡导的解决问题方法和结论的不确定性特点决定了它的这一功能客观性,而且这一功能的实现将对大学生今后的社会生活和事业发展起着重要影响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所以就涉及到如何更好地实现组织行为学的这一功能问题。

2.教学组织方式的创新问题。时代发展到今天,传统的师生关系和教学组织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长期以来中国的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组织方式和传统师生关系模式惯性一直沿袭到大学,因此本轮改革应对教学组织方式进行创新,有意识地在课堂这一教学主阵地中突出学生学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导课堂,同时扩大教学时空,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借助于互联网使学生由被动的关系模式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加强沟通与互动,培养学生的沟通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3.教学手段的更新和教学设备的保障问题。科技的发展为高等教育教学手段的改进及教学设备的更新提供了可能,传统的教学媒体(非投影视觉媒体)印刷材料、图画、图示材料、模型、实物等虽对教学有一定的帮助,但较之于现代化多媒体教学的图文并茂、视听兼顾、信息量大等优势其劣势显而易见。但高校的经济状况经常无法根据教学的需要而给予足够的保障,基于这方面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至关重要,这一问题急需要相关部门及高校自身予以重视并解决。

四、组织行为学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规范《组织行为学》课程的教学体系,把握教学内容的选取

首先注重教学体系的科学化和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在原来组织行为学的教学内容中加强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群体行为与管理的内容教学,这两部分内容在原来的学时分配所占比例偏小,在本次改革中,适当加大学时比重。这两部分的内容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个性心理与个体行为规律,以及了解群体关系对个体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健全的人格以及处理好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为未来走上社会做好知识储备。另外在选取教学内容时既要使课程内容能紧随社会文化的变化,保证先进性、时代性和实用性,同时也要注意保留课程中传统理论知识的精髓。

(二)组织行为学教学方法改革

理论的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总是枯燥乏味的,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须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下功夫。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生动化,可以使学生从繁杂与枯燥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中解放出来。课题组教师结合本课程特点,借鉴其他管理类课程的教学经验和方法,融合成符合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设计需要的新方法,在教学中发掘学生的潜力,建立合作性学习团队以满足学生需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具体做法主要是一改过去以讲授为主的方法,而采用“PLCSP交互式教学法”和研究性教学。即课前布置预习(Preview)、课堂进行讲授(Lecture)、案例分析(Case Analyze)、课堂讨论(seminar)以及课后撰写案例论文(Paper)相结合的教学法。“PLCSP交互式教学法”和研究性教学法加强了实践性教学环节,更好地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组织行为学考核方式改革

考核方式要紧密结合课程基本要求和教学方式,主要体现在成绩分布比例变革,加大平时分的比重,突出平时学习的重要性,改变过去一张试卷定优劣的弊端。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各占5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讨论发言、平时作业、案例分析、调研报告和课程论文等。尤其是对课堂上能主动提出较有见解问题的学生可以获得较大加分值。该部分考核主要是针对分析与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师平时的记录评分。期末考试题目加大主观题分值比例到70%,此部分主要是对该课程的基本知识点和理论的应用方面学生掌握情况进行考核,通过试卷评阅得出。

(四)增加实验实训课

自组织行为学课程开设以来,大多以理论课为主,近几年有少数学校对该课程开设实验课做了有益的尝试,但是实验课的操作方式、教学效果和成果鲜有公开。实验课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对单调枯燥理论知识的检验和补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所以这一块的改革力度有待进行更多的尝试并很好地总结经验加以推广。

五、结语与展望

组织行为课是管理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或核心课程,其理论涉及的学科较多,内容丰富,知识面较广,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各高校该学科的教师必定会不遗余力地尽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把这门课的教学改革工作深入开展下去,使其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尹小勇.本科类“管理学”教学改革探讨[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75-176.

[2]何得桂.谈公共管理专业管理学原理课程改革[J].教育探索,2012,(11):37-39.

[3]闻曙明.隐性知识显性化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6,(5):28.

猜你喜欢
组织行为学自我发展课程改革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及考核改革模式探讨
论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的自我定位与发展
大学英语写作课与教师发展研究
“互联网 +”的新形势下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自我发展的探讨
小学教师自我发展策略初探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