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春强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采血方法在血液常规检验中的临床结果。方法 100例健康体检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末梢血采集法进行采集, 实验组采用静脉采血的方法进行采集。对比两组检测结果。结果 实验组中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比容(HCT)及血小板(PLT)的检验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平均红细胞比容(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检验值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平均红细胞蛋白含量(MCH)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采血与末梢血采血方法相比, 结果存在差异性, 而静脉采血检测结果与标准值比较差异小, 静脉采血具有极高的稳定性, 临床上更值得推广。
【关键词】 采血方法;末梢;静脉;血液常规检验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4.209
血常规检测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检查项目之一, 其检验指标主要为血液中的细胞成分, 通过对血液中细胞成分的检查, 观察其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 为临床上常见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1], 所以合理有效地进行血常规检测对疾病的诊断意义重大。合理采血是保证血常规检测顺利实施的基本前提, 当前临床上最常见的采血方法主要包括末梢采血、静脉采血和动脉采血法。由于末梢采血和静脉采血操作相对简单且方便[2], 所以临床上应用更广泛, 本文拟采用上述两种方法对患者进行采血, 以期观察其在血液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对比结果, 为后期血常规检测的标准化操作提供理论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12月本院检验科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54例, 女46例, 年龄20~63岁, 平均年龄(45.3±5.9)岁, 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检测方法 两组研究对象均被要求在8:00左右空腹状态下进行血常规采集, 采血前均要求患者保持平静, 对照组采用末梢血采集法进行采集, 实验组采用静脉采血的方法进行采集。对照组:首先清洁消毒皮肤, 取自左手无名指内侧面的末梢, 待干燥后再进行穿刺, 利用真空试管进行血液的采集;实验组:取自前臂肘静脉作为采血静脉, 如果前臂静脉不明显, 则选取背静脉或内髁静脉作为采血静脉, 利用真空试管进行血液的采集时间为<1 min。两组血液采集完毕后均轻轻摇匀、以便稀释。上述两组血液均置于抗凝管中, 在抗凝状态下充分混匀, 在血液分析仪上进行常规检测, 上述所有样品均要求在采集后2 h内检测完毕。
1. 3 检测仪器 本研究主要使用日本生产的全自动SYSMEX XS-800i血液分析仪, 同时该设备自带相关的稀释液、清洗液, 本研究中所有的血常规真空采集管均为含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的烘干小离心管。
1. 4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为WBC、RBC、HGB、HCT、MCV、MCH、MCHC及PLT的检测值。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中RBC、WBC、PLT、HCT、HGB的检验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MCV、MCHC、MCH检验值中除MCH外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小结
血常规检测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检查项目之一, 通过对血液中细胞成分的检查, 观察其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本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中RBC、WBC、PLT、HCT、HGB的检验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MCV、MCHC检验值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与刘玉琪[3]的研究结果一致, 可见静脉采血与末梢血采血方法检测结果存在差异性, 而静脉采血检测结果与标准值差异小, 具有极高的稳定性, 临床上更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何昭霞, 李灵, 陈杰.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比较. 河北医学, 2012, 18(10):1504-1506.
[2] 罗碧青.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比较.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9):84-85.
[3] 刘玉琪. 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当代医药论丛, 2014, 12(7):87-88.
[收稿日期:2015-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