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回生命的风筝,疗愈成长的伤痛
——《追风筝的人》荐读

2016-02-23 03:28◎姚
参花(上) 2016年12期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赎罪哈桑

◎姚 宁

追回生命的风筝,疗愈成长的伤痛
——《追风筝的人》荐读

◎姚宁

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1965年生于阿富汗喀布尔,后随父亲迁往美国,医学系毕业后在加州工作,身处异乡,心思故土。《追风筝的人》(The Kite Runner)是胡塞尼的处女作,作为一部美丽动人、震撼人心且极具疗愈力量的成长与人性救赎小说,该书自2003年问世以来,跃居多国图书销量排行榜,让亿万读者为之着迷、心碎,他本人也因这部作品获得2006年联合国人道主义奖及法国的Elle大奖。[1]

卡勒德·胡赛尼 成长小说 “风筝”阿米尔 哈桑

《追风筝的人》最伟大的力量之一就是以风筝为线索,用温暖沉着的笔触和精炼的篇章对阿富汗人及阿富汗文化进行了悲悯描绘,细腻地勾勒出个人与国家、父亲与孩子、忠诚与血缘的关系,并用最抒情、感人的手法将一段没有前景的友谊与一个令人心碎的犯错与救赎的故事展现得淋漓尽致,酣畅动人。

本书以12岁的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的亲密友谊为情感线索,以他们所放的风筝为脆弱关系的象征,以一场传统的风筝比赛,将阿富汗生活的温馨闲适与种族摩擦下的紧张气氛凸显出来。成长过程中的背叛与赎罪,加上丰富的阿富汗文化风情,使得小说兼具时代感与高度的文学质感,着实魅力难当。作者那朴素的文笔和淡柔的文字,像一条潺潺的河流,轻描淡写地将故事娓娓道来,近似川端康成的《千只鹤》,缓慢而沉静地将喀布尔的温情与梦靥、逃避与伤痛、刺痛人性的弱点(自私、懦弱、背叛、逃避),一一铺散开来,直抵读者的灵魂深处,让人不禁能听到自己心碎的声音,还能感受到伤口重新愈合的心痒与疼痛。

霍尔顿说:“读完一本好书,你会激动地想去给主人公打一个电话。”这话毫无夸张和违和感,因为当我读完《追风筝的人》时,甚至想与故事的主角阿米尔见上一面并彻夜畅谈,让他安抚一下我被洗涤后虚空却深沉的心灵和那深受震撼与启发的灵魂,我想在他面前放肆地哭泣,将我的“风筝”与伤痛一一向他诉说,祈求他教我勇敢地追回生命的风筝,疗愈成长的伤痛,然后再勇敢地踏上“成为好人的路”,做期许的自我!

一、追回生命的风筝、做期许的内心和谐安宁的自我

回到1975年那个阴云密布的寒冷冬日,和作者一起在那条坍塌的泥墙后边窥视着那条荒芜的小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单纯、忠诚、生性纯良正直的哈桑无私地为阿米尔奉献着自己,然而一场风筝比赛却将两人的友谊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当哈桑被阿塞夫等三个恶少围困在角落里施以强暴时,懦弱自私的阿米尔却躲藏在阴暗的角落流着泪不敢挺身而出。事后阿米尔被困在自责、愧疚和痛苦的阴暗世界里不能自拔。良心的谴责和折磨使他无法面对忠诚的哈桑,于是他就选择了逃避责任——逼走哈桑,不久战争爆发,他随父亲逃去美国。他以为这样做就能忘记自己的自私和懦弱,减轻自己的痛苦和煎熬,然而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被童年的记忆所唤醒,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使得自己被囚禁在那条污秽的小巷无法动弹。

赎罪:一个男人的成长!

为了赎罪,阿米尔终于选择直面自己所犯的错,赤裸裸地将自己人生的丑陋面展现在读者面前;选择冒死再度踏上久别的故土,为爱和友谊奋起抗争;选择不惜一切代价追回生命的风筝,完成属于一个男人的涅槃,勇敢地与强暴哈桑的塔利班流氓展开斗争;选择接受和原谅不完美的自己,并努力为心灵受到严重创伤的索拉博(哈桑之子)重新找回生命的意义。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风筝。“对故事主人公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2];而对于我们每个读者来说,故事的风筝已断,线犹存,那根线牵着我们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错误、缺憾,甚至是难堪,让我们耿耿于怀,伤心欲绝。

不同的生活经历造就了读者对“风筝”含义的不同理解,但胡塞尼的笔如锋刀,将真实的人性残酷地揭露,在我们心上刻出一道道伤口,让人疼痛难耐,唯有在最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舔舐,以待伤口愈合。这些伤口来自危险关头的懦弱逃避、该担当承认时的逃避退缩、伤害别人时的挣扎和犹豫、失去被我们伤害的人时的悲伤与后悔,还有所有这一切错误带来的愧疚、折磨和时刻想赎罪的冲动,这些便是阅读者人生中普遍都得面临的“风筝”……也许我们可以选择暂时逃避或假装遗忘,但我们不像金鱼只有7秒的记忆,往事总会在心里浮现,不停地敲打那脆弱的小心脏,以期破口而出。就像作者所言,“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然后在午夜梦回的时候折磨和撕扯我们有血有肉的心脏。而我们只有直面自己人生的丑恶与过错,把握时机、不留遗憾地一直追,追天上的风筝,追逐我们心灵的风筝,追回我们生命的风筝,方能在浮躁的当今社会获得内心的和谐与安宁,实现人性的回归与救赎。

二、为你,千千万万遍——追逐过程中不要忽视身边的人

“For you, a thousand times over”——“为你,千千万万遍”“为你,我可以做任何事”,这是哈桑对阿米尔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承诺,也是哈桑用生命誓死捍卫友谊的体现,每每读到这个句子,一种咸咸的液体就会在眼眶中呼之欲出。这样的诺言和行动,就像天空中的风筝,即使被割断了弦,却仍然有人会为你去追回风筝,满足你的期许,助你实现愿望。

读一本好书就像在照镜子,将自己的人生也照了进去。当我们聚焦故事主人公阿米尔时,在镜中一定也看到了自己的身影,同样的自私,同样的懦弱,同样的受尽折磨。成长过程中,我们也许也像阿米尔那样面临着类似的困境,却因性格的软弱和一时的罪恶深深地伤害了身边的人,而自己也背负着一生难以启齿的伤痛,为此我们耿耿于怀、遗憾后悔并受尽折磨,然后用尽一生来赎罪。

“为你,千千万万遍”,现实生活中这样对我们的人,除了亲如兄弟姐妹的朋友,就是永远躲在角落却永远对我们最亲的父母,当他们全心全意,甚至用生命为我们付出的时候,我们却觉得理所当然,从没想过如何去好好珍惜。曾经有人对我说,很多时候,我们为了毫无价值的自尊心、面子等小小的“风筝”,总是习惯性地忽视身边的人,总是把最坏的脾气留给了身边最亲近的人,特别是生养我们的父母,孺子牛一样的父母,他们无条件地为我们付出,我们却总不把他们当回事,就好比全天下人的意见我都能耐心听取,而父母的话就像耳边风一样一掠而过,从未真正入耳。这就是“我虐父母千百遍,父母待我如初恋”!

也许你会说:“我也可以像他们待我那样待他们,我也愿意为他们牺牲我的一切。”但当一件足以影响我们一生的事情发生时,我们是否还能像哈桑一样毫不犹豫地守护他们呢?相反,我们是否会在挣扎中放弃那个最亲的人,然后在自己犯错之后找借口与他断绝关系呢?

看到这里,你是否感情复杂?是否心如针扎?是否灵魂震颤?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风筝,为了追逐,我们义无反顾,为了帮我们追逐,最爱我们的人遍体鳞伤。但是,请记住,趁自己还没过不顾一切的年龄,学会为别人挺身而出,为自己身边的人哪怕勇敢一次。在追逐自己想要得到的风筝时,不要忽视了身边那躲在角落、永远最亲最爱你的人,紧紧地拥抱住他们,哪怕一秒,给他们用心的关爱,哪怕一点儿,要知道,你不冷漠,世界就温暖!不要让他们为了自己的那只风筝做出痛苦的牺牲,不要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最后才哭往往比笑到最后更令人印象深刻。

三、踏上“再次成为好人的路”,疗愈成长过程中的伤痛

“一只风筝,飞过整个世界”,飞过亿万人的心!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也都有一只风筝,在命运的安排下,我们追逐着,义无反顾,在幸福与痛苦的反复交替中渐渐地感悟着生命的真谛。

“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喀布尔,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阿米尔最终选择了勇敢面对自己的往事和过错,勇敢地去弥补生命的缺憾,勇敢地去为爱的人抗争,给了自己一次人性的、灵魂的救赎。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呢,在充满苦涩与酸楚的成长过程中,一路跌跌撞撞,不停犯错、错过,并用一生来挽回。要知道犯错并不可怕,也没有什么错误是不可原谅的,大方地给自己一次机会,勇敢地接受并原谅自己,原谅不堪回首的往事,并真心悔改,努力弥补!唯一不同的是阿米尔“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在喀布尔,而我们的路在心里,只要下定决心,勇敢踏上“再次成为好人的路”,方能疗愈成长过程中的伤痛!

四、结语

胡赛尼笔下的“风筝”将人世间的爱恨梦幻般的交织起来,无情地揭露了历经30多年动荡的阿富汗个体生命的弱小无助,并用这支“风筝”完美地将命运的无常与悲惨、人性的脆弱与孤独、愧疚灵魂的痛苦挣扎与救赎放飞出来。这只越飞越高、越来越远的风筝,寄托了作者对勇敢顽强的民族精神的崇尚、对故土深深的眷念以及对和平由衷的向往,敦促人性去始终不渝地追随良知与忠诚,回归到弃恶扬善的赎罪之路上来。

于我而言,这支“风筝”是灵魂的鞭笞,终于让我能在忙碌而浮躁的现实中真正静下心来扪心自问,让我明白人生中最需要战胜的敌人便是我自己。我曾伤害了最亲近的朋友,而在愧疚中疏远了和他的关系;我曾在工作中犯了错误,选择了逃避而将责任推给了最信任我的同事;我曾深深地埋怨自己的人生别无选择,埋怨父母没能给我创造更好的条件,埋怨他们没能倾尽所有助我成功;我曾……

读完这篇小说,我才恍然大悟:人生中应该承担的责任,我们无法推卸;应该克服的困难,我们无法逃避;应该面对的人生,我们无法选择。唯有拿得起、放得下,勇敢直面人生,方能无怨无悔!

荐读:我们之所以信仰文学,尤其是推崇经典文学,是因为它们能对我们的精神产生持久而真切的引领,那些作者以心血为媒,用自己的灵魂和品质守卫的精神世界远比当今那些速食速腐、速生速灭的急就章要更值得珍重。然而当今文学最让人悲痛之处就在于其精神引领的难以为继。

阅读,是阅读者的本分,而寂寞却像阅读者无书可读的漫漫长夜。而今的文坛,犹如浮躁的社会一般,充斥着喧闹和迷惘,生活在这个圈子里的人却毫不自知,渐渐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快速”时代里精神失守!这不仅是文学的悲哀,更是时代的悲哀!但这个世界,永不可能隔绝真正的阅读。剥离了铜臭味的文字,依然让人感觉到岁月的芬芳;耐得住寂寞的人,终究能够看到阅读的深邃与美好。

行文至此,心里泛起浅浅的忧伤和失落,作为与书为友、以书为伴的图书工作者,同时又期待这个时代的经典阅读,期待真正的阅读在人群中如“树枝上拥挤的花瓣”,不断显现。唯愿大家好好品读这部灵魂的作品——《追风筝的人》,让自己的风筝飞得又高又远!

[1]韩玉琴.人生的回转木马——《追风筝的人》中的成长与救赎[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1).

[2]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M].李继宏,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刘冬杨)

姚宁,男,大学专科(本科在读),淮海工学院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阅读推广)

猜你喜欢
追风筝的人赎罪哈桑
感恩
《追风筝的人》:一本畅销书的十年
关于影片《赎罪》的艺术批评
跨媒介的叙事艺术:《赎罪》的电影改编研究
评《追风筝的人》中哈桑的悲剧人生
论《追风筝的人》中的友情与救赎
家庭视阈下《赎罪》中的姐妹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