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使超 浙江理工大学
国内外高校创业教育经验及启示
俞使超 浙江理工大学
摘 要:创业教育的提出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我党将创业作为国家战略;中央领导及各部委相继出台扶持政策和规定;高校也早已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教育课程,但是面对高校与政府的高投入,创业成功率仍然低产出。本文探索国内高校成功案例及借鉴国外高校成功经验。提出应解决好如何塑造科学的高校创业教育观念、如何建设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如何设置科学的创业课程体系、如何营造有利于创业教育开展的外部环境四个问题,从而促成大学生走向创业成功。
关键词:创业教育 高校 成功
创业教育的提出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并对社会的发展起了较大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由于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全球范围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也不断发生变化,导致世界范围内工作机会不断减少,失业人数持续增加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一严重问题,国际社会开始重视创业,把它作为解决失业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要加强就业和创业教育工作并将创业作为国家战略。近年来中央领导及各部委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指导大学生创业、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扶持政策和规定,这些政策的出台都为我国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的开展、高校学生创业实践的探索营造了政策环境。我国高校也早已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教育课程,从理论教学、务实联系到创业扶持政策的推行,都试图探索出一条有利于大学生创业发展的道路。但是面对高校与政府的高投入,创业成功率仍然低产出。
(1)以制度创新构建组织体。吉林大学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全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负责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自主创业工作中重大事务的决策;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由相关校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组成负责学校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实训平台、孵化平台建设的论证、评审及科研成果的学术评价;将“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更名为“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增设创业科;成立“吉林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吉林大学创新创业研究院”,开设创新创业通识课程,负责学校创业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理论研究、教材建设及教学实训。由此构建了完善的组织体系、管理体系、教育平台,形成了统一领导、全员参与的体制机制。
(2)建立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机制
厦门大学开展校企联合打造产学结合新平台,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与高校教授共同制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联合制定教学大纲,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做好发展规划。共同规划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科创竞赛与创新创业基地育人工作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实践能力。
(3)联合产学师资,打造双导师制团队。创业指导教师队伍由厦门大学和中航工业集团旗下的飞机设计研究所、工艺研究所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共同组成。对参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学生实施校企双导师制和班主任责任制。邀请国外企业或高校中的航空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开设选修课和系列研讨课,聘请其作为本校的兼职指导教师;大力支持中航工业所属单位的校外专家、高级工程师进校讲学,同时鼓励他们定期为航空系学生开设专业性强的实践类课程,还制定了飞行器动力工程业内中航工业专家定期举办讲座的制度。形成了一个年龄结构合理、知识结构优化、学术气氛浓厚、实践经验丰富的实践教学人才培养团队。
(4)构建三级创新创业课堂。江苏大学以各类创新创业研学课程为基础,各级创新创业实训平台为支撑,各项创新创业竞赛和科创活动为载体,全力构建了三个层级的创新创业教育课堂。
第一级课堂实施创新基本技能和创业基本理论教学。基本上对应于本科前两年,根据各相关专业培养计划的课程(包括实验课程)实施方案负责落实与管理。
第二级课堂实施创新能力提升和创业基本技能培训。基本上对应于本科后两年。该级课堂主要由江苏大学“工业中心”、江苏大学各专业大类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江苏大学管理与创业实验中心和江苏大学创业学校(全国率先成立)等平台构成。
第三级课堂实现创新创业实战经历体验和成果培育。基本上对应于毕业前后一段时间,其教育资源主要由学校相关部门协调配制,同时积极争取相关政府、行业、校外创业园区工程技术人员的大力支持。
(一)以色列理工学院“学校—政府—社会”三位融合共建的创业教育
以色列被誉为“创业的国度”,仅有900万人口,占全球总人口的0.2%,却出了162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占诺贝尔奖总数的20%。[1]以色列吸引了约20亿美元的风险基金,人均风险投资额是美国的2.5倍、欧洲的30倍、中国的80倍,居全球第一。[2]这与以色列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把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作为教育立国的关键因素有很强的因果关系。作为典型创业型大学的以色列理工学院,拥有浓厚的创业氛围,迈向创业成功的大学生比例高。主要特色如下:
(1)创业教育经费充足。以色列理工学院不仅仅是靠传统的政府拨款,其来源十分广泛,主要包括三方面:首先,各级政府拨款。其次,企业、私人的融资。以色列理工学院在当地的声望很高,很多企业与私人喜欢投资进去获得期望报酬。最后,以色列理工学院的自主创收。大的方面主要包括其校友或其他捐赠者的资助、专利技术转化为服务费等。小的方面包括研究合约、学生学费、短期课程、校园服务、校园设施的有偿使用等。
(2)政府重视并积极扶持。以色列政府十分重视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形成,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比如,鼓励大学生组建自己的创业团队,成立自己的企业或技术孵化器,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资金资助。具体的比如技术孵化计划,政府投资让大学生进行技术、专利等得研究,如果孵化成功,政府撤资并联系相关的风投公司进行下一步的计划;如果孵化失败,那么政府资金承担损失。这样一来,便可以将大学生创新商业化,打造一个高校科技成果的商业化中心。
(3)实现成果商业化途径简易。以色列理工学院在开展科研活动的同时,把大量精
力投入产品开发,很多理工学院的学生都成立了自己的企业,这些企业对促进科研成果的商业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政府的支持下,以色列大学校园附近还建立了许多以高科技产业为方向的工业园,据数据统计,以色列约有 30 个高新技术工业园区集中在各大学周边地区。[3]以色列理工学院将传统的大学分别进行了向上和向下的延伸。在一所高校中,研究院与初级学院并存,而且一直都强调教育与社会生产必须密切的联系与结合。
(二)德国慕尼黑工大实施“校企合作”模式的创业教育治理体系
德国慕尼黑工大以创业型大学为学校发展的“首要战略”,TUM提出的“创业型大学”获得首批“未来概念大学”的资助。[4]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是通过独特的、集成的教导,以识别这个时代所面临的挑战,并开发能可持续发展的企业解决方案和商业模式,以激励下一代的企业家。这种创业教育体系直接针对创业维持阶段的大学生创业者,帮助他们渡过这段创业挣扎期。
(1)建立广泛的创业网络。德国慕尼黑工大的创业者受益于该大学的广泛的合作伙伴,包括从企业、政府、政策和科学部门的网络。创业者可以在这里测试他们的商业计划,向成功的榜样学习,并在创业网络中分享和不断提升他们的经验。
(2)开展与产业联系紧密的创业实践。与产业界紧密联系的精英大学是德国慕尼黑工大的全球性标志,德国慕尼黑工大与众多欧洲知名企业有着紧密的科研、生产、教育和经济联系,为科研成果尽快应用于教学、用于实践提供了外围保障。此外,德国慕尼黑工大还加强了与校外科研机构的联系,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还以此种方式培养优秀青年。
(3)设立专业的创业办公室。德国慕尼黑工大通过提供各个创业阶段的专业知识支持来促进初创企业的形成率。其设立专业的创业办公室,下设有专利和许可办公室,负责积极推广新技术,代表德国慕尼黑工大负责合同(保密协议、购股权、授权和收购协议等)的谈判。还设有产业联络办、侦查和孵化办、创业教练办。创业各环节都有成熟的政策、协议模版,对于那些对学校有战略意义的合作合同,将直接进入绿色快速通道。[5]
(4)课程体系针对性强并及时更新。德国慕尼黑工大加大了在课程计划调整上与产业界的沟通合作,使得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如通过对毕业生就业去向的广泛调研反映出德国慕尼黑工大毕业生大多从事技术管理岗位,因此在所有专业都开设管理学课程,培养学生管理能力。当然,那些与企业相关的重要的其他非技术知识也已经列入许多学院学生的学习范围,如社会竞争力、工商管理知识和外语能力等。
国内外高校创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日趋成熟,并逐步向专业化纵深发展。通过国内外几所典型高校以创业维持为导向创业教育成功实践的总结,可以为促成创业成功的高校创业教育对策提供借鉴与思路。
在推进创业教育过程中,针对大学生创业维持素养不充分的问题,我们应该构建完善的、与时俱进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加强与企业、社会的联系,健全实践平台;加强专职师资的培训和兼职师资的引进,打造多元的师资团队;注重创业政策和相关制度的建立,加快创业保障体系等方面的改革与完善,并使其机制化、长效化。最终,推动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
纵观上述高校创业教育具体实践,我们不难发现:高校在开展创业过程中虽 取了不同的措施,形成了不同的特点,但都围绕着创业教育课程、创业教育观念、创业教育师资和创业教育环境这四个核心要素开展创业教育。
因此,针对创业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应解决好如何塑造科学的高校创业教育观念、如何建设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如何设置科学的创业课程体系、如何营造有利于创业教育开展的外部环境四个问题,从而促成大学生走向创业成功。
参考文献:
[1]田玲.以色列创业型大学文化构建对我国创业教育的启示——以以色列理工大学为例[J].现代营销,2015 (10)
[2]顾克文等著.肖晓梦译.以色列谷[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37
[3]贺红霞.以色列高等教育状况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鉴[J].陕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4(01)
[4]黄杨杰,邹晓东.慕尼黑工大创业教育实践与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5):13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