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琼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生数学学习方式调查研究
——以兰州市某小学为例
□王志琼
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发现当前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存在诸多问题,如学生学习方式以被动接受学习为主,缺乏质疑精神;学生自我反思意识薄弱;作业类型单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指标单一;理论学习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节等。其原因既有教师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作业布置、教学评价等因素,也有学生智能水平、认知风格、情绪情感等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及建议。
数学;学习方式;现状;影响因素;对策
21世纪伊始,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展开。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针对“传统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接收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种种弊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往与合作的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显而易见,学习方式的变革必然成为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本次调查对象为兰州市某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共发放问卷953份,收到有效问卷832份,其中三年级197份,四年级261份,五年级152份,六年级222份。对一、二年级学生,研究者做了个别访谈,共做学生访谈40份。对学生学习方式现状调查问卷的信度进行检测,克珑巴赫∝系数(内部一致性系数)等于0.613,按照统计学原理,此问卷信度检测合格。
问卷中共10个题目涉及学生学习方式现状,主要从以下6个维度来说明:
图1 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的机会
图2 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类型
图3 教师对学生的主要评价方式
图4 教师课堂教学方法调查
图5 数学学习中是否做学习计划和总结
图6 数学知识运用调查
通过以上数据,发现小学生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①学生学习方式以被动接受学习为主,缺乏批判与质疑精神。42.2%的学生很少在课堂上有提问的机会,44.8%的学生偶尔有提问机会;教师讲授占到82.3%,几乎占据了整个课堂,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着“独裁者”的身份,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小组讨论式教学仅占11.2%,学生学习过程被动、孤单,缺乏学习的合作伙伴。②学生自我反思意识薄弱,数学学习过程中,57.6%的学生从未对学习做过计划总结,仅18.1%学生经常做计划总结,学生自主学习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③作业类型单一,84.3%的作业形式是书面习题,强调知识的巩固性,缺乏预习性练习和以动手操作为主的创造性练习。④理论学习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节,数据显示,56.3%的学生从未去发现并解决数学问题,占到学生人数一半以上。访谈中也发现,学生对于数学在生产、管理、交易、账务甚至做饭等方面的应用知之甚少,学生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但缺乏探索机会和技能。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指标单一,主要以考试成绩衡量学生发展。数据显示,教师以学生成绩来评价学生学习好坏占到74.3%,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考查;评价方法单一,以纸笔测验代替一切;评价主体单一,以教师评价为主,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只占到4.1%,学生的主体性被忽略。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因此,影响学生学习方式的因素有两个方面,即教师和学生本身的因素。
1.教师因素
从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来讲,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检查及教学评价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的选择。
(1)教学观念。教师的教学观念直接影响教学行为,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传统教学观念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重传授轻发展,重结果轻过程。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够,包办代替。如果教师观念不改变,教学方式就很难得到改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也难以改变!
(2)教学设计。从某种程度上讲,教学设计既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更是影响学生学习方式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包含诸多要素,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时数的安排等,这些要素的整体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及学习效果。通过查阅部分教师的教案,我们发现教师在备课时,教学内容偏多,并且局限于课堂教学与书本知识,较少涉及与生活相关的数学知识交流与探究,教学时间和教学结构安排上也主要由教师复习和讲解新课为主,留给学生讨论及思考的时间甚少。
(3)教学方法。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是采取启发式教学还是填鸭式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方式是主动思考还是被动静听。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法主导着学生的学法。
(4)作业布置。根据功能划分,作业类型一般分为巩固性练习、准备性(预见性)练习、创造性练习。不同的练习类型容易形成不同的学习方式。巩固性练习注重知识的巩固,学生以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为主要学习方式;准备性(预习性)练习能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资料而形成自主与探究学习;创造性练习可以让学生通过亲自操作实践,与同学分工合作完成作业,从而形成自主、合作与探究相结合的新型学习方式。调查发现,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主要以巩固性练习为主,导致学生学习方式被动机械,疲于应付大量书面作业。
(5)教学评价。应试教育影响下,教师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势必导致学生学习方式是被动的、单一的,学习过程是孤单的、枯燥的。
2.学生因素
学习方式是学生个性的表达方式之一,学生因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个性特质的差异而形成各具特点的学习方式。有学者从学生的智能品质和水平、认知风格、情绪情感3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学生学习方式的个体因素。他认为,智力水平低的学生易选择趋于保守、思维水平较低的接受学习、他主学习,智力水平高的学生易选择思维水平高、更具创造性的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在认知风格方面,因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对所用感觉通道的偏好、对学习环境的偏好、对学习内容组织程度的偏好等都是有差异的,从而形成不同的学习风格(即学习方式)。他还认为,情绪情感直接影响着人的认知取向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而影响学习方式的选择。由此可见,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自身的智力水平、认知风格和情绪情感的差异是形成不同学习方式的重要因素,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需要综合考虑教师和学生双主体因素。
结合以上现状及原因分析,提出以下对策及建议:
1.转变教师角色,明确教师职责,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多种角色,既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又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帮助者和引导者。美国学者多尔称“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这里的“首席”并不是指教学话语的独裁者,而是平等对话中的指引者。在教学活动中,每个学生都享有参与权和话语权,教学是一项人际互动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相互倾听,相互启发,彼此尊重。因此,从本质上讲,教学活动是对话而不是独白。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帮助学生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生活意义”,并以各种方式调动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与学生一起在教学情境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2.立足学生认知水平与情感需求,精心制定教学设计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设计要以教材为载体,立足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情感体验,从目标设置到内容安排再到教学方法运用,都应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尽可能设置一些有趣的教学情境,为学生预留充足的时间探索与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变被动的枯燥学习为主动的快乐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3.改变教学方法,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要大胆质疑,参与实地调查与探究,在实践中锻炼动手操作能力。教师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学中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尝试采用对话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点评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改变以往教师一讲到底和学生被动静听的独白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从根本上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4.立足生活实际,增强数学运用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主张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检查环节,可适当增加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内容,如在日常购物、房屋建筑、洗衣做饭等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参与观察并动手操作,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作业类型增加一些预习性练习和创造性练习,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数学,思考数学,探索数学的奥妙,感受数学的趣味与魅力。
5.教学评价力求多元化,促进学生发展
考试是教师检验学生学习水平的一个手段,但不是最终目的,学习成绩也不能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不能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等发展情况。因此,教学评价时,应力求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主体多元化,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善于发现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出正确的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具体来讲,可以通过创设活动进行情境评价,结合日常学习行为进行观察评价,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在数学作业批改中,除了使用“√”“×”来评判正误,也可以写评语对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非智力因素进行质性评价,等等。此外,评价主体不仅包括教师、家长、同学,还应包括学生本人,采取他评与自评相结合,学生通过主动的自我评价,不断进行自我反思,从而更快地促进自我发展。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N].中国教育报,2001-07-27.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吴永军.教学设计:影响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主要因素[J].当代教育科学,2005,(6).
[4]吴永军.再论影响学习方式的主要因素[J].当代教育科学,2004, (20).
[5]肖川.论学习方式的变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3).
(编辑:易继斌)
G623.5
A
1671-0568(2016)36-0032-03
王志琼,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教育管理系副主任,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