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海霞
中职篮球运动员心理训练研究
□温海霞
随着现代篮球运动的发展,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越显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确保技战术水平正常(超常)发挥的最关键因素,如何进行运动员的心理训练便成为广大体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主要通过对篮球运动员的心理过程进行分析,并尝试在体能练习、技术训练、战术配合中融入心理训练,创新训练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在比赛实战中的竞技水平和实战能力,创造优异成绩。
篮球运动员;心理训练;意志;情绪调控
心理训练是现代竞技运动训练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影响、制约着运动员身体、技术、战术水平的改善和体现,可以促进运动员心理的不断完善,形成专项运动所需要的良好个性心理特征,获得高水平的心理能量储备,使运动员的心理状态适应训练和比赛的要求,为达到最佳竞技状态和创造优异成绩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篮球运动是开放性的同场对抗项目,运动员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以控制球为手段,通过与同伴配合,突破对方的防线,从而达到将球投入对方球篮的目的。熟练地控球、精准地远投、默契地配合、激烈地对抗等,篮球运动的这些特点决定了篮球运动不同于其它体育项目,运动过程的心理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1.专业特征的思维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在比赛中,篮球运动员面临着无数需要解决的问题情境:如何摆脱,何时切入,面对防守是投篮、突破还是传球及如何防守,等等。所有这些问题均需要运动员迅速地做出决策和行动,这些决策是运动员在头脑中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运动员的头脑可以看作是一个复杂的信息加工系统,运动中的思维决策过程可以概括为一个以信息加工为核心的行为控制系统。该系统由决策的环境、决策的人和决策结果3个要素构成,三要素之间是密切相关的(见图1)。
图1 运动员思维决策过程模型
运动员在环境中获取信息,通过信息加工确定策略,付诸行动后产生决策结果。在这个系统中,运动员的决策行动受环境和决策结果反馈的影响;决策结果是不确定的,并非只由决策行动决定,也取决于环境的变化;决策结果一方面对决策者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时也对环境产生影响。
2.运动过程的意志
意志是由意识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品质包括:坚韧性、顽强性、果断性、自控力、目标清晰度和自信心。篮球运动员的意志品质突出地表现在攻守激烈对抗中能否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努力。篮球比赛过程复杂多变,运动员运用技术过程的条件不断变化,意想不到的困难与障碍层出不穷,所以运动员的意志品质对比赛的胜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良好意志品质的运动员能在比赛落后时不气馁,失败时不泄气,在紧张、激烈的比赛中敢打敢拼,始终具有充足的信心和清晰的目标;而意志品质薄弱的运动员在比赛双方比分紧咬、体力消耗大的情况下,会变得信心不足,情绪不稳,甚至忙中出错或表现失常。总之,篮球比赛中所要求的各种心理能力都会通过意志行动表现出来,意志品质的作用不言而喻。
3.复杂情绪的调控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映,体育竞赛中的情绪稳定是运动员最佳心理状态中的核心内容,是训练水平正常发挥的保证,所以,情绪稳定是运动员的主要心理因素。由于篮球比赛紧张激烈,运动员的整个身心都处于极度的紧张状态,伴随产生的强烈而鲜明的情感体验也是丰富的。尤其是在势均力敌的比赛中,运动员的情感会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运动员的情绪必然会直接影响技、战术的发挥,从而影响比赛的结果。因此,优秀运动员要具备良好的自我情绪控制和调节能力,要善于根据场上情况适当调节情绪水平,避免产生过于兴奋或消极的情绪。
随着篮球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篮球比赛的对抗越来越激烈,人们对篮球比赛制胜规律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从开始的注重身体发展到注重技术、战术的训练。到今天,人们开始认识到在高水平的对抗过程中,运动员在身体和技、战术水平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比赛制胜的关键因素在于队员的心理能力,而心理能力的好坏自然取决于心理训练水平的高低。
1.在理论认识上重视心理训练的作用
篮球心理训练的理论误区表现为对心理训练的狭隘理解,有些甚至是错误的理解。尽管多数体育教师(下称“教练员”)和运动员自己也承认,心理因素对竞赛结果起着重要作用,但对心理训练的认识仍处在感性阶段。一些教练员尤其是从事青少年训练的教练员认为心理因素在运动竞赛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只有在高水平的比赛中才表现得比较突出,所以心理训练只是针对高水平运动员而言的。殊不知,运动员在高水平的激烈竞赛中表现出来的心理障碍、心理失常等就是早期的训练和竞赛中未进行或未重视心理训练所留下的隐患。一些教练员认为自己的队员没有心理问题,因此就不需要进行心理训练,而一旦队员表现不好,就武断地归因为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差”,时间一长,本来心理问题较小的运动员也会因此产生心理障碍。调查还发现,运动员往往是在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后,才不得不求助于心理学专家的帮助,并认为这就是“心理训练”。这种“亡羊补牢”式的训练只是心理训练的一部分,而且也不是心理学专家的专利。实际上,教练员才是进行心理训练的最佳人选。
篮球心理训练中的另外一个理论误区是,篮球意识概念的滥用。且不说篮球意识概念本身的科学性如何,它毕竟是一个被篮球界所接受的约定俗成的概念。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反映现实的最高形式,是人对现实的一种有组织的反映。篮球意识是一个集合概念,它反映特定事物的集合体,涵盖了篮球比赛的方方面面,很显然,它不是一个一般层次的心理学概念,也不能把它与意志、情绪等心理过程并列为篮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因此,使用笼统的篮球意识这一概念并不能对运动员的心理训练起到具体的指导作用。
2.在实际训练工作中加强心理训练
在实践过程中,也有一些教练员在自己的训练中采用过一些方法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并取得了一些效果。但多数还只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自发地采用心理训练,或遇到问题后才想起进行心理训练,表现为短视、被动和缺乏系统性。还有些教练员和运动员在心理训练方面仅仅做了一点点努力就想收到明显的效果,有些运动员只尝试了几次训练或上过几次心理课就放弃了,因为没有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他们甚至怀疑心理训练的作用。然而,心理能力的形成也有其自身的规律,良好的心理技能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经过长期、系统的心理训练才能形成。实践中的另一误区是,把心理训练独立于身体和技、战术训练之外。由于缺乏足够的理论指导,有些教练员机械地安排时间进行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尽管体现了对心理训练的重视,但训练效果不佳。事实上,心理训练与体能及技术训练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应将心理训练融于技术和战术训练之中,而不能将它们割裂开来,要把心理训练与技术及体能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以全面发展运动员的技术水平。
很多教练员认为,心理训练是用一些特殊的方法单独进行的,所以不知道如何进行心理训练。事实上,心理训练不是独立的过程,它可以体现在训练的每个环节中,脱离体能、技术、战术的心理训练也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至于心理训练的方法,只要正确认识了训练的构成及心理训练的原则,方法可以是多样的、甚至是创造性的。
1.结合体能的心理训练
现代篮球运动的激烈对抗和快速攻守转换对运动员的体能要求越来越高,体能训练受到高度重视。而在体能训练过程中,增加体能不是唯一的目的。体能训练就是要通过系统地增加负荷或难度提高运动员的身体能力,这与培养意志品质的方法特点相同。通过加大困难、克服困难、战胜困难来培养运动员的意志品质,在所有的手段和方法中是最有效的。在训练中,有目的地提高练习难度,包括环境条件、人为设置的障碍、疲劳状态、消极情绪等,要求运动员有限制地经过努力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当运动员在此过程中主观感受到战胜困难的喜悦,就会增强信心,训练的情绪也会更加饱满。
2.技术训练中的心理训练
篮球是技术性要求很高的运动项目,技术训练是任何时期都不可缺少的训练内容。高度发展的专项知觉需要长期、不间断的训练作保证,而目标设置训练是保证技术稳定提高的有效方法。在技术训练过程中,可把长期的目标分解为具体、可实现的目标,逐级达到最终目标。同时,技术训练过程也是提高运动员个人思维能力和表象能力的过程。关于目标设置训练以及表象训练等具体方法在运动心理学中是较为成熟的,教练员和运动员可以参考相关专著或文章,但重要的不是方法本身的套用和模仿,而是在对专项技术发展规律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应用。同时,还要引导运动员掌握心理训练的方法,使心理训练为技术训练服务。例如,在训练投篮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设置如下目标(见图2):在投篮距离上设置由近及远的目标;在难度上设置由易到难的目标;在训练要求上可以要求提高命中率或在提高难度的基础上保持命中率,如未达标可以实施一定的惩罚措施,这也是提高学生情绪稳定性的方法之一。
图2 投篮目标设置训练
结合技术的心理训练关键在于对技术和心理训练的深刻理解,理解技术本身对心理素质有何要求,理解心理素质如何对技术发挥作用。投篮是一项基本技术,它对运动员的专项运动知觉要求很高,而在比赛的关键时刻它对情绪稳定性要求更高。反之,同一种技术练习,由于要求不同,所训练的心理素质也不同。无压力的自由投篮是对专项运动知觉的训练;有压力的投篮是对运动员情绪的训练;一次投篮练习100次以上实际上是意志力的训练。
3.战术配合的心理训练
篮球战术训练中包含最重要的心理训练内容就是思维训练和团体凝聚力的培养,其中,思维训练可以从个人思维训练和集体思维训练两个角度进行。个人思维训练结合个人战术行动进行训练,主要培养队员根据本队整体战术的需要和对方攻防的特点以及临场变化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合理运用技术的能力,强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预见性和创造性。集体思维训练则结合全队和局部战术配合训练进行,主要培养运动员对全队战术目标的理解和队员间同步思维的能力。在训练过程中,应重点强调战术行动的共同原则,多进行战例的集体分析和讨论。实践证明,设立集体行动目标,增强队员间的相互了解是集体思维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集体凝聚力的有效手段。
另外,规则的要求与限制也是心理训练条件,比如,时间上的限制,24秒进攻、8秒进前场,限时进攻,这些都可以作为心理训练的手段。
1.心理训练不是独立的教学过程,应体现在日常训练的每个环节中,要在训练过程中把心理训练和体能训练、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相结合,从而使篮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符合实战的需要。
2.心理训练是篮球训练任务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应引起教练员和运动员的重视。教学训练中应把心理训练和技术、战术、身体训练等同对待,把心理训练融入技战术和身体训练之中。心理训练应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心理训练的手段选择应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心理训练的内容应该贯彻在常规的教学与训练中。
[1]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篮球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王青,杨玉霞.中学生篮球运动员心理控制点特点的调查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6,(3):37-38.
[3]董建平.心理训练技术在篮球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3):59-61.
[4]邱伯聪.增城市体育术科高考生考试焦虑研究[J].青少年体育, 2014,(7):84-85.
[5]陈坚达.篮球运动员的心理特征及其赛前心理训练方法探讨[J].改革与开放,2010,(4):149.
[6]邱伯聪.发展高中生身体平衡能力的不同训练方法比较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5,(1):82-84,92.
[7]陈补林.简析篮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J].运动,2014,(11):35-36,32.
[8]邱伯聪.体验性学习体育教学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证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3):9-10.
(编辑:朱泽玲)
本文系广州市增城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第三批(专项)立项课题“体育有效教学促进学校素质教育开展的研究”(课题编号:ZC1336)的研究成果。
G455
A
1671-0568(2016)36-0017-03
温海霞,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职业技术学校教师,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