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构建中职德育生态课堂的研究

2016-02-22 06:55姚贵琴
新课程研究 2016年26期
关键词:德育中职信息化

□姚贵琴

信息化教学构建中职德育生态课堂的研究

□姚贵琴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改革课堂教学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由此生态课堂应运而生。云计算和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化教学在教育领域的创新,引发了教师的价值观、学习观、教学观的变革,课堂教学主体、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环境和评价方式都发生了变化,为构建生态课堂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条件。本文对如何运用信息化教学构建中职德育生态课堂进行了探讨。

信息化教学;中职德育;生态课堂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消费模式。”党的十八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和新要求。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是一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生态文明的核心要素是公正、高效、和谐和人文发展,生态课堂的开展是生态文明在教育领域中的主要体现。

一、中职德育生态课堂的内涵

2009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 (以下简称《大纲》),《大纲》着重强调中职德育课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可以这么认为,《大纲》在每一个细节中都渗透出对学生生命的关怀,实现了生本教育观念下的“教师、知识、学生生命在生态课堂环境中共振共生”的美好局面。因此,所谓中职德育生态课堂,就是在中职德育课堂中,塑造生态的教学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以生为本,实现教学主体的多维互动、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教学效果的动态生成、教学评价的多元发展,并最终创造出一种多元、开放、自然、和谐、鲜活的课堂,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构建中职德育生态课堂的必要性

笔者对自己现在任教的计算机、工艺美术和太阳能光伏三个专业七个班级的中职二年级273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调查虽然只在部分中职学生中进行,但分层明确,很有代表性,反映了中职德育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学生对德育课的学习不感兴趣;教学内容与社会时事联系不大导致学生认为德育课学习无用;不会用德育理论解决社会生活的中的实际问题;学习途径单一,除课堂教学以外不会主动学习德育内容。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传统德育课堂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教学环境封闭,课堂互动较少,学生缺少主动学习的机会和能力,没有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这种情况构建中职德育生态课堂非常必要。

1.构建中职德育生态课堂是贯彻落实新课改精神的内在要求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课堂重心由教师传授知识转向培养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方式由教师讲授转向学生主动学习、师生共同深度拓展;课堂互动模式由单一的师生互动转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人与资源互动的多维互动模式;知识结构形成由满堂灌转向动态生成;教学评价的方式也由强调甄别与选拔转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教师的课堂角色由“演员”转向了“导演”。新课改引发了教师的价值观、学习观、教学观新变革。

2.构建中职德育生态课堂是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课堂是师生互动学习共同成长的平台,也是教师传授知识,提高能力,展示教学魅力的舞台。按照《大纲》的要求,中职德育课教学效果应该是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可是,《大纲》实行多年,实际情况依然是教师“一言堂”,理想的教学效果遥遥无期。生态课堂不仅要对生态主体学生的生命进行关注,还需要对教育主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关注,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与资源互动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而教学氛围又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达成。正如吴康宁教授所说:“课堂教学这一社会有机体是否真正充满生机与活力,取决于人际互动这一动态过程的状况。”课堂教学中特殊的教学环境对课堂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发展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并最终决定着理想教学效果的达成。

3.构建中职德育生态课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职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身心发展迅速、精力旺盛,年龄一般在15~18岁之间。青春期也是各年龄发展阶段的最佳时期,又称为人生的黄金时代。但是,中职生又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有的是成绩差没能升入普通高中,有的是留守儿童(少年),有的来自单亲家庭或经济困难的家庭,其内心世界是非常不稳定、不平衡的。他们渴望脱离父母束缚、管理及保护;他们自主意识增强,处理事务的能力不断地发展;他们不满足于书本的现成理论,渴望独立的思考以及发表个人的独到见解。但单一的校园生活使其对自我学习和生活出现的问题处理不力或出现情绪化、极端化,同时各种碎片化的信息不断冲击他们的是非价值和伦理判断标准。德育生态课堂要求教师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及特点,在教学中满足学生的兴趣,联系实际生活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以及生活中的困惑;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能力,准确了解学生生活环境动态和社会环境动态,对不良现象及时发现和清除,注重对学生社会是非判断的能力和学生自主解决社会生活问题能力的培养。

三、信息化教学构建中职德育生态课堂的途径

进入信息化社会后,信息技术向社会各个领域渗透,社会各行业的规则都发生了变化,教育行业也不例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局域网和因特网的普及,人类接受信息、获取知识的方式方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反映在学校教学方面,很多学校建立了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校园网等信息化教学设施。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与协作。开放性打破了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共享性使得大量丰富的学习资源能为全体学生共享,交互性实现了人与资源之间的双向沟通和人与人之间的远距离交互学习,协作性为教育者提供了更多的人—人、人—机协作完成任务的机会,教学信息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为生态课堂的构建提供了必要条件,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与教师共同成长的沃土。

1.信息化教学以生为本,课堂教学主体生态化

以生为本,教师就要懂得尊重学生的差异美,不能要求所有学生统一按照某一种教育模式去发展,利用信息技术构造出的翻转课堂最大限度地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学生在家观看教学视频,可以根据个人的学习能力,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可以随意地暂停、倒退、重复和快进。如果忘记了之前学习的内容,还可以利用教学视频重新学习。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学习时间更加自由化、自主化,随时随地学习成为可能。以人为本的另一个方面是,教师对学习有困难或疑问的学生适时给予个性化指导。由于学生在课前通过教学视频学习新知识,于是,课堂成为学生当堂做作业、交流研讨或做实验的场所。学生做作业的时候,教师通过“学习管理平台”,及时发现学有困惑的学生,并立即介入给予一对一的指导,效果非常好。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学艺术是教师在遵循教学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为适应学习主体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使用的具有审美价值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的使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活跃性和积极性,使生态课堂教学成为一门艺术。

2.信息化教学,学生主动学习,课堂教学方法生态化

信息化时代,除了传统文字教材、辅导教材外,还配有录像、录音、多媒体课件、网络在线授课、微课、视频点播、 BBS网上讨论和论坛答疑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俗话说,书是死的,人是活的,但有了超媒体“电子书”,读死书死读书的时代将一去不返,因为生动立体的多媒体教材本身就是“活的书”。

信息化支持下的生态课堂教学要求师生在课堂中共同成长,需要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予以重视。因此,从教师单方面的教到师生配合进行教与学,是革新教学方法的必由之路。教师通过声音、文字、图像以及媒体技术等将教学内容或是要表达的意义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更加容易领悟和接受所要了解的信息,改变过去单向的信息灌输,形成学生与教师、技术、教学内容的多维互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又可以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学习方法,例如,探究式学习、案例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等。多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动手能力,锻炼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3.信息化教学实现多维互动,课堂教学环境生态化

中职德育课教学既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德育理论知识的智育过程,也是教师促进学生形成特定个性心理品质提高道德素质过程。正如帕森斯曾指出的:“自我与他人的交互作用是社会系统中最基本的形态。”课堂中的人际互动是决定课堂生态系统平衡与稳定最为重要的因素。学生利用信息化的交互性打破个体性学习的封闭性,通过微信、QQ或网络等各种沟通渠道,向世界各地的学生和优秀教师提出问题,并请求指导,或发表自己看法和体会,使单向个体性的封闭学习转变为协作社会性学习,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人际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以及教学主体(教师与学生)与多媒体环境的互动,构建了开放和谐良好的生态课堂环境。

4.信息化教学动态生成,课堂教学过程生态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智能手机的便利,制作各种教学视频,真实地展示日常生活中的情境,为课堂教育的生活化创造条件,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构建生态的德育课堂就必须让课堂教学过程更加开放,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使教学信息洋溢着生命的气息,促进知识的生成,充分体现对生态主体的人文关怀。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德育课教学以教材为中心,教学内容既缺乏生成性,也不能体现时代性。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改变了以文字为教学中心、以书本为主要学习内容的文字性的学习,释放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不再受书本知识的约束,大胆地设想、大胆地实验,体会德育课学习的乐趣,进而掌握更多的、新兴的知识。信息化教学一方面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强调使用信息资源去完成知识技能的学习,另一方面学生运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也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效率、改善了教学效果、促进了知识学习的自主生成。

5.信息化教学评价多元化,课堂教学评价生态化

生态化的评价主体应该让教师、学生、家庭、社会参与到教学评价中来,并逐渐形成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从而以多渠道的信息反馈来促进被评价对象的发展。德育课要维系生态化的教学效果,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学生自学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协作能力的获得,同时,也离不开教师专业素质、教育技能、教育研究能力等方面的提高。因此,教育评价作为一种在量(或质)的记述基础上的价值判断活动,不仅具有促进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的目的,同时也是联系教师和学生思想、情感等活动的重要环节。

传统的德育课教学评价方式中,作为正式评价的“标准测验”是最常用的一种评价方法,评价体系结构简单,信息传递方向单一,具有强烈的选拔和鉴定功能,忽视了其本应该发挥的调控、激励功能。在信息化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测评与记录都建立在计算机教学平台中,评价内容包括预习作业、课堂参与、讨论交流、提问记录、学习总结、实践反馈等,实现了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内容全面化,以促进人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信息化教学的发展,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对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是构建德育生态课堂实现中职德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1]宫彩琴.职业学校教学信息化中云计算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4):231.

[2]蒋琪.信息化教学模式下学生认知能力分析与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3,15(24):13.

[3]姜艳丽,张学超.信息化教学模式应用于实践教学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3,(95):126.

[4]孙芙蓉,谢利民.国外课堂生态研究述评[J].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6,(4):12-18,32.

[5]娄小明.论生态性课堂[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21(12):15-18.

[6]李森.论课堂的生态本质、特征及功能[J].教育研究,2005,26(10): 55-60,79.

[7]罗志定.新课程理念下的生态课堂[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2005,25(1):117-118.

[8]焦君瑞.生态课堂中的高效率教学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09.

[9]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编辑:王春兰)

G712

A

1671-0568(2016)26-0087-03

姚贵琴,硕士,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德育中职信息化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