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加东智
(青海民族大学,青海 西宁 810000)
新时期汉藏翻译培养人才的几点思考
李加东智
(青海民族大学,青海 西宁 810000)
摘要:汉藏翻译工作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项少数民族语言翻译工作,促进汉藏翻译事业持续发展需要大量汉藏翻译人才作为支撑。本文论述了汉藏翻译人才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针对当前汉藏翻译人才培养的具体实际和问题,从汉藏翻译专业设置、汉藏翻译教师培养、汉藏翻译工作队伍建设、加强中外翻译模式借鉴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和探索,为促进我国汉藏翻译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些富有现实针对性和参考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时期;汉藏翻译;人才培养;思考
翻译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工作,它是运用一种语言文字去表达和呈现另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和呈现的成果(如讲话)或者作品的内容、思想、情感等的一项特殊工作和行为。[1]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许多少数民族都具有自身独特的语言文字体系,因此产生了再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之间从事翻译工作的群体。汉藏翻译工作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项少数民族语言翻译工作。经过上千年历史传承、积淀和新中国成立以来几十年的汉藏翻译工作和人才培养探索,我国汉藏翻译事业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为汉藏翻译工作和汉藏翻译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好的社会经济条件和事业发展机遇。
1翻译人才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1.1汉藏翻译人才的重要性
汉藏翻译工作伴随着藏族文化发展历程,汉藏翻译工作是汉、藏文化之间搭建的重要桥梁,有利于促进藏族与汉族之间的相互了解,有利于扩大藏民族的文化和精神视野,有利于丰富中华民族文化的民族性内涵,对藏族文化体系的发展完善和藏民族新时期的繁荣兴盛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汉藏翻译工作,既是一种语言技术和语言艺术活动,更是一种文化智力活动,还是充满创造性、思想性和传承性的重要工作。汉藏翻译工作的重要性,影响和决定了汉藏翻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因此,在推进社会主义发展和藏民族文化繁荣的新时期,我们需要大量具有较高汉藏语言能力、文化理论水平、专业翻译素养的汉藏翻译专门人才。
1.2加强汉藏翻译人才培养的迫切性
藏族人民群众对汉语世界的了解和对汉语信息的掌握,以及藏族文化在汉语世界的生产、交流、传播、传承、保护和发展,都离不开优秀的汉藏翻译人才。新中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引领和对藏族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视支持下,我国汉藏翻译事业不断发展,汉藏翻译队伍不断壮大,为促进汉藏文化交流和繁荣作出了突出贡献。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化和藏族地区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对汉藏翻译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当前我国所拥有的汉藏翻译储备人才已经难以完全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文化形势,难以满足汉藏群众对汉藏翻译工作的需要和期望,且在汉藏翻译人才培养中存在比较严重的“青黄不接”和后继乏人问题。[2]一方面,汉藏翻译人才比较缺乏尤其是高级别、高水平的汉藏翻译人才特别少,存在大量的翻译工作找不到人承担的现象;另一方面,上世纪培养的一批资深的汉藏翻译专家已经或即将推出翻译工作岗位,而新一批能够挑起汉藏翻译“大梁”的中青年翻译人才还比较少,使得汉藏翻译人才存在后继乏人的问题。此外,由于受到思想观念冲击、翻译环境变化、翻译人才经济政治待遇偏低、汉藏翻译工作评价制度不完善等多种原因的影响,使得我国汉藏翻译人才培养困难且流失较为严重。这些,都折射出当前我国在汉藏翻译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在这样的社会新形势下,加强对汉藏翻译人才的培养具有非常现实的迫切性。
2翻译专业的设置
与汉藏翻译人才培养最直接相关的是汉藏翻译学科和专业的科学设置问题。首先,要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3]加强深入调研,突出汉藏翻译的应用型特色,[4]立足当前汉藏交流和汉族地区发展需要培养应用型汉藏翻译人才。二是要将汉藏翻译学科建设纳入我国尤其是藏族地区大中专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制定科学有效、操作性强的汉藏翻译人才培养计划或规划,积极创办藏语教学为主的现代教育。[4]三是要加强统筹谋划,积极整合高等院校藏语、汉语言文学、民族学、宗教学等教学和师资,根据汉藏翻译的具体需求和世纪,科学开设藏语、汉藏双语、汉藏翻译等专业课程,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性的汉藏翻译人才。四是要根据汉藏翻译人才培养和成长的规律,制定科学有效的汉藏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明确汉藏翻译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途径和方法,努力构建结构比较合理、管理比较有序、特色比较鲜明、专业性比较强的汉藏翻译人才培养体系。
3翻译专业教师的培养
3.1积极引进优秀的高校毕业生担任汉藏翻译教师
要办好汉藏翻译的相关学科和专业,就必须要在引进和招录优秀教师人才上严格把关、多下功夫。一方面,相关院校和专业在招录汉藏专业教师时,要解放思想,开拓视野,力争在更宽更广的范围内选择学历更高、语言文字功底深厚、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先进灵活、具有一定汉藏翻译实践经验的人才进入汉藏翻译教师队伍。另一方面,要坚持“立足汉藏翻译,跳出汉藏翻译”的原则,注重对汉藏翻译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多学科、跨学科知识背景等进行考察,努力将综合知识水平、学科视野宽广和能力素质高的优秀人才选入汉藏翻译教师群体之中。
3.2加强对现有汉藏翻译教师的培训提升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新月异发展和汉藏翻译内容、形式、要求的变化,汉藏翻译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己,才能够及时了解汉藏翻译的最新动态,才能够跟上顺应汉藏翻译工作的时代步伐。就学校而言,要积极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组织和举办各种语言学、文学、翻译等方面的专业学习(培训)班,积极帮助和促进现有汉藏翻译教师启发教学思维、开拓教学眼界和提升汉藏翻译教学能力。
3.3积极营造有利于汉藏教师发展的良好环境
针对当前汉藏翻译教师政治经济待遇偏低、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社会地位容易被边缘化等问题,学校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为汉藏翻译教师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一方面,可以通过兴办藏文刊物报纸和藏语广播,积极为汉藏翻译教师出版藏文图书、编制发行翻译作品等提供帮助,为汉藏翻译教师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平台。另一方面,要制定完善大学教学评价方案,增强对汉藏翻译专业教师考核评定、职级晋升等方面科学性、公平性,为汉藏教师成长进步营造公平合理的制度环境。
4翻译工作队伍的建设
在国家民族语言文字政策的积极推动下,我国汉藏编译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在新时期,还应该进一步加大对汉藏翻译工作队伍的建设力度。一方面,应积极培养一批批规模不断壮大、汉藏双语能力不断提升、政治理论和人文素养不断提高、翻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发挥的高层次、专业性、应用型汉藏翻译人才梯队,切实发挥汉藏翻译人才在推进汉藏翻译事业、服务藏民族发展和贡献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作用。另一方面,应积极关心汉藏翻译人员的生活和工作,积极创造良好的翻译工作条件和环境,切实为他们解决更多学习、生活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使汉藏翻译人员能够将全身心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汉藏翻译工作和事业中去。[5]此外,还要加强对汉藏翻译人员队伍的社会主义发展教育和职业道德、操守教育,积极引导他们做新时代藏族优秀文化的传播者、优秀汉藏作品翻译的生产者和汉藏翻译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推动者和见证者。
5借鉴中外翻译模式
汉藏翻译工作,是翻译事业的重要和有机组成部分,具有中外翻译的一些共同特性和规律。虽然汉藏翻译事业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事业,是一项对藏族文化和中华文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和价值的事业。但是,客观地讲,当前我国汉藏翻译人才培养工作还存在观念落后、模式落后、后继乏人、供需不平衡等问题,与世界翻译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我们应以开放的眼光和心态,积极借鉴中外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化外为中、为我所用,积极促进汉藏翻译人才培养工作。当前,国内外在培养翻译人才方面积累了许多先进的经验和做法,对培养汉藏翻译人才很有借鉴意义。例如:一些发达国家高校都立足于培养翻译实践能力较强的人才为教学重点,在课程设置、教学要求、评价标准等方面突出对口译、笔译人员的实践能力和精神培养。[6]国外一些高校早在四十年前就已经设立了专门的翻译教学和研究醒目,对翻译实务人员、翻译理论研究人员,只要达到评价标准,都能够授予翻译硕士、博士学位。此外,我国香港、台湾地区都探索出了富有特色和实效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7]同时,我国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香港外语外贸大学等一些重点外语院校在翻译人才培养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翻译人才。这些,在培养汉藏翻译人才过程中都非常值得学习借鉴。
6结束语
汉藏翻译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文化事业,它对推动藏族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民族文化繁荣和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功能和作用。汉藏翻译的独特性决定了汉藏翻译人才培养的独特性。在新时期,加强汉藏翻译人才培养,要立足社会需要和市场需求,改变将传统的外语专业教学模式照抄照搬作为现代汉藏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观念和做法,深入研究和把握汉藏翻译工作的专业性、特殊性,积极建立覆盖大专、本科、硕士、博士等多层次和笔译、口译以及法律翻译、医药翻译、佛学翻译等多类别的汉藏翻译人才培训机制,在专业设置、师资建设、翻译实务人员培训、加强对外学习借鉴等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培养一支现代化的汉藏翻译队伍,为促进我国汉藏翻译事业和推动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有力的翻译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次登多吉.汉藏翻译教学初探[J].西藏教育,2010,06:30-31.
[2]李建辉.对少数民族语文翻译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1-6.
[3]孟庆升.试论翻译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导向[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08,02:71-73.
[4]仲伟合,穆雷.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外语,2008,06:4-8+14.
[5]许建平,张瑾.从翻译人才市场的需求看我国外语教学的人才培养[J].甘肃社会科学,2006,02:49-51.
[6]王飞.试论加快培养翻译人才的意义与途径[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50-53+79+122.
[7]卢卫中,陈慧.翻译技术与专业翻译人才培养[J].外语电化教学,2014,03:62-67.
作者简介:李加东智(1979—),男,藏族,青海同仁人。中专讲师,青海民族大学2014级研究生,藏语言文学,汉藏翻译方向。
中图分类号:D910. 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6)10-028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