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
(吉林农业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8)
家文化与老年社会工作本土化初探
李成
(吉林农业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8)
摘要:我国人口老龄化逐渐加快的现实和老年事业的发展,增强了我国对老年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需求。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工作本土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老年社会工作本土化。笔者从老年人社会工作本土化概念的界定入手,探寻中国家文化与老年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契合,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提出自己对老年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一点思考。
关键词:家文化;老年人;社会工作;本土化
1概念界定
1.1家文化
中国是以家为单位的“家有制”经济文化结构。古人无论做什么,都是代表家庭或家族的:做好了是“光宗耀祖”,做错什么事可能就会辱没“门庭”。因此,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如果用一个字表达,就是——“家”。家庭、家族、家国……一层层延伸: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文化全部都从家族观念上筑起,先有家族观念乃有人道观念。”
家庭是人类社会最普遍的基础性社会组织,也是每一个人不可或缺的重要日常生活领域。从某种意义上,中国的“家”文化不仅源远流长而且还具有超强的渗透能力,可以影响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几千年来,中国人从个人的小家到天下的家一直围绕着家庭功能、家庭制度、家庭关系、家庭伦理、家庭结构等进行着不懈的建构。多功能的传统中国家庭以生育为第一要旨,每一个家庭都非常看重家庭或者家族的延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孝”作为一种道德观念一直是中国家庭伦理思想的核心,在传统中国家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此外,轻感情、重义务是传统中国家庭的普遍特征,亲子关系常常超越夫妻关系或兄弟姐妹关系成为家庭关系的一个重要表现。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家庭系统对于一个人的性格养成及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1.2社会工作本土化
专业的社会工作产生于西方国家,为了让这门新兴的学科在我国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我们必须跨越中西文化和社会制度存在差异的栅栏,对它进行本土化的改造,使其适应我国的文化背景和现实国情。社会工作本土化最早是在1971年的联合国第五次国际社会工作培训调查时提出来的,其定义为“将社会工作功能和教育与某个国家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的过程”。Walton和Abo?Elnas:将社会工作本土化分成三个阶段:(1)引进阶段。在这个阶段,发展中国家大量引进西方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模式,很少考虑本国的文化、经济差异以及西方的社会工作模式是否在本国适用。(2)本土化阶段。在这个阶段,直接引进西方社会工作知识带来的不良后果开始显现,引进国家开始意识到,有必要修正西方社会工作模式中的某些概念,以使其适用于本国的价值观,满足本国的需要,解决本国的问题。(3)扎根阶段。即按照本国的环境和制度来重新组织社会工作职业的方方面面。如果“根据这一理论,我国正处于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初期”。可见,我国的社会工作本土化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1.3老年社会工作
史柏年认为“老年社会工作是运用老年学的相关知识,以老年人及其相关人员和系统为工作对象,帮助老年人,特别是处境困难的老年人,改善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使老年人有更好的社会适应和福祉的活动”。范明林等人认为,老年社会工作“就是因老年文体产生而产生的一种专业服务活动。它是指受专业训练的社会工作者在专业的价值理念的指导下,充分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为在生活中遭受各种困难而暂时丧失社会功能的老人解决问题、摆脱困境并同时推动更多的老人晚年获得进一步发展的专业服务活动”。
笔者认为,老年社会工作是以社会老年学、社会工作相关理论为基础,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与技巧,解决老年人在生理、心理、生活等各方面的实际问题,帮助其提高生活质量、发挥其社会功能、有尊严地享受老年生活。
2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影响
中国的老年人福利思想与福利措施起源于先秦时代,舜提倡以“孝”治天下,以“孝道”为核心的“家文化”在封建社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其中有些理念对现代人仍有较大的影响,如:“落叶归根”、“养儿防老”、享“四世同堂”之乐等,对现代人尤其是农村人口的影响显著。受这些思想的影响,很多人不愿意住进敬老院、福利院等社会养老机构,认为只有被遗弃的老年人,才不得不选择这些社会养老机构,自己是有家的人,坚决不能去,去了自己心里过不去,怕别人笑话。同样,多数子女也不愿意把父母送进社会养老机构,一方面出于对该类机构的不了解和不信任,认为父母在家养老才能得到良好的照顾;另一方面,大多数子女认为送父母进社会养老机构是“无能”和“不孝”的表现,没能发挥家庭的养老功能。以“孝道”为核心的“家文化”决定了家庭养老的模式在短时间内很难完全改变。虽然在社会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剧,家庭规模缩小的今天,完全依靠家庭养老已经不足以解决我国养老问题,但是老年人希望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养老仍然是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的主要养老模式。这导致了老年人服务体系在中国发展滞后,家庭进而子女承担了沉重的负担的后果。因此老年人社会工作在服务过程中,要注重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同时要做好老年人社会工作的宣传工作。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传统家文化对中国老年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发展起到束缚作用,妨碍了老年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进程;但转换思路,我们会发现,只有根据中国具体国情,把中国传统家文化与老年社会工作恰如其分地结合起来,中国老年社会工作本土化才能走上正轨,早日实现,为解决我国日趋严峻的老年人养老问题做贡献。
3基于“家文化”情结的老年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策略
3.1借助中国传统家文化社会养老体系建设发展机遇,完善老年社会工作政策
中国传统家文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是发展老年社会工作的一次契机,学术界、实际工作者应该借助这次机会,向政府和社会积极宣传老年社会工作的基本知识,展示社会工作在解决实际问题、联系社会政策与实务工作等方面的特点与优势,尤其是加大对社工理念的宣传,把中国传统家文化有利于老年社会工作的部分融合到老年社会工作中区,从而推动完善社会工作发展的具体政策,推进老年社会工作本土化进程。
3.2加快受家文化熏陶下老年社会工作者职业化建设
受家文化熏陶成长的社会工作者对于老年社会工作有一种特殊的情感,骨子里的家文化对于此类社会工作者开展老年社会工作无形中产生积极影响,他们更能体会老人对家的渴望之情,懂得在工作中为老人营造家的温暖氛围。探索建立在养老服务中引入受家文化熏陶下专业老年社会工作人才的机制,推动养老机构、社区机构、医院开发此类老年社工岗位,并确立与社会工作者需求相适应的薪资待遇、社会保障、晋升制度、考核评估等职业体系。笔者将其称作“家老社工”,将他们作为老年社会工作的一个培养方向。让老年社会工作甚至“家老社会工作”尽快成为为社会所认可的职业,以吸引和留住专业人才乃至“家老社工”人才模式推广开来。
3.3注重“家老社会工作”本土化教育,促进本土实践专业化
人才是社会工作发展的基础保障,因此注重“家老社会工作”本土化教育,是促进老年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基本要求。具体而言,可以在专业教育的老年政策、老年社会工作、老年工作本土实践等课程内容中添加家文化相应内容,让学生在学习阶段就清楚了解家文化与老年社会工作的关系。并且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到养老院、敬老院、日间照料中心、医院、老年社工事务所等与老年人直接相关地方实习的机会,为理论学习与“家老社工”本土实践之间建立联系。另一方面,加大“家老社会工作”人员培训力度,通过不断学习专业社工理论、技术和方法,提高专业工作能力,不断缩小“家老社工”实践与本土养老实践之间的差异。
3.4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家老社会工作”养老模式
大力推动各地老年社会工作发展,因地制宜开展与当地环境相适宜的与“家文化”相契合的老年社会工作。城市要结合社区工作,积极探索“家老社会工作”养老模式在社区的应用;同时,应当进一步深入农村,农村的“家文化”氛围更加浓厚,也具有不同的特色,积极开展农村“家老社会工作”。运用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帮助农村老年人,协助农村社区兴建老年人服务设施,解决好留守老人问题,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让他们在没有家人陪伴下也能很好地生活在家的温暖氛围里。
总之,“家文化”是传统中国社会一种根深蒂固的情结,它深深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这种影响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消失,而是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专业的社会工作要想实现中国的本土化,必须关注和重视“家文化”。而只有根据中国具体国情,把中国传统“家文化”与老年社会工作恰如其分地结合起来,中国老年社会工作本土化才能走上正轨,早日实现,为解决我国日趋严峻的老年人养老问题做贡献。
参考文献:
[1]黄耀明.试论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家文化”情结[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2]王思斌.试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J].浙江学刊,2001(02).
[3]杨晖.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的文化关注[J].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2007(10).
[4]谢立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下的老年社会工作本土化探索[J].社会福利(理论),2012(10).
[4]黄耀明.传统文化与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55.
[5]阮海燕,侯文泽,孙宇.我国老年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反思[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07).
[6]赵红艳.“家”与中国传统“家文化”浅析[J].文化研究,2009(11).
作者简介:李成,男,汉族,吉林农业大学,硕士。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6)10-012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