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麒丰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四川 成都 611130)
城镇化进程中人口变迁与粮食安全研究
张麒丰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四川 成都 611130)
摘要:目前,“人口老龄化”是我国面临的最为严重的人口问题。并且,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业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日趋突出,由于农村人口变迁,越来越多的妇女、儿童和老人留在农村。农业人口中大多以妇女为劳动力以及农业人口的老龄化是否会影响农业生产,是否会对国家的粮食安全产生威胁,也成为了我国十分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粮食安全;老龄化;农业劳动力;城镇化;农业生产
1问题的提出
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市场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推行城镇化以后,进程也是越来越快,同时城镇化的水平也得到了稳步提升。在十八大提出的“四化同步”的背景下,切实保护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确保粮食安全是我国新常态下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我国实施的城镇化与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两者相互促进同时又存在竞争,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的城镇化发展以及我国粮食安全所受到的影响,对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和粮食安全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
2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变迁
2.1自然结构变迁
(1)转移阶段。30年来中国农民的人口迁移呈现过3次浪潮,第一次是离开土地但不离开家乡,进入工厂但不进城市,农民大多选择进入当地的乡镇企业就业。第二次是离开了土地同时也离开家乡,进入工厂同样也进入城市,这种流动是一种暂居于城市的转移。第三次则是全家进行迁移,采取长期居住的方式。
在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大致有三个时期和方式: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就地转移为主;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02年:异地转移为主;人口流动的转变于2003年有了变化:流动的主体开始转变,举家迁移变多,出现了少量的回流现象。
(2)转移性别变化。从流动人口性别构成来看,男性流动人口在总流动人口中所占比例逐年升高,就前些年的流动比数据来看,1996年为0.98,2008年上升到1.03。根据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数据表明,我国流动的人口开始多以男性为主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女性的加入比例大大增加,目前的性别比是1.02。
(3)转移年龄变化。80后的农村劳动力成为一个新的流动主体。中国流动人口报告指出:约有1亿左右的80后农民工成为了劳动人口主体。现在,大量的80后农民工是人口流动的主力军,并且表达出很愿意居住于城市。
2.2社会结构变迁
我国的农民工转变方式有三种,由半农半工转变为完全非农;由城乡流动向融入城市转变;由谋求生存向追求平等转变;对于我国的城乡转移人口导致社会的结构变迁从以下几点分析:
(1)流向变动。发达的沿海地区已经不再受农民工的青睐,中西部地区的二线城市成为了农民工的主要流动目的地。从近几年来看,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劳动力已经开始出现了双向的流动趋势,农民工具备了技术、资金和项目等方面的特长,开始回到家乡进行自主创业。总体来说,由于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应该是回流现象的主要因素,但是数量并不多。
(2)家庭式迁移。目前,家庭式的迁移成为了人口流动的新趋势,家庭式迁移有效的促进了我国城镇化健康有效的发展。这种迁移方式人群多是妇女、老人和孩子。
3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及粮食安全问题
“自给自足”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特点,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更为明显,但是随着持续的市场化,农业生产也越发专业化,这样会不同程度上打破自给自足的传统,怎么让庞大的留守人群吃饱饭成为了政府一个难题。
农民一方面要自己生产粮食,另一方面还要为国家提供粮食。从理论上讲,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将会导致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因为土地将会集中在最具有生产效率的农民手中,会加快农业的规模化以及现代化进程,但是由于土地产权等诸多问题和制度的制约,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还是以家庭式生产为主。随着劳动力的流失,农业生产的重任落到了妇女、老人甚至儿童的身上,这些人群不懂现代农业技术,无法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必将阻碍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其中,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当农民无法进行农业生产时,我国的耕地将由谁来耕作。通过资料查得我国每年约有200万公顷的耕地被荒废,在个别地区荒废的农田土地可以占到耕地的10%。
4研究建议
4.1保护粮食生产用地,提高耕地质量。土地是实现粮食安全的基本条件,保护粮食生产用地是根本。对城镇化进程中建设用地加强规范,严格控制侵占耕地的行为,不断优化耕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不同的农业,土地条件作出适宜的耕地结构,农业品种,同时合理利用土地,大力推行集约化土地经营,优化土地的流转机制。对水资源的保护也是必不可少,严谨污染水资源,确保水资源的农业灌溉,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政府应加大宣传培养懂技术懂科学的农民,或者培养农业推广高技术人才到农村实地引导农民,农民应合理使用化学肥料,减少污染,保护耕地质量。
4.2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建立健全保障体系。近些年,“三农”问题成为全党全国所关注的重大问题,但是农业是弱质产业,这就导致粮食问题具有弱质性。所以这就需要政府制定长期、稳定坚实的政策加以保障。推进农业供水很工程的改造,加大力度对低产农田整治,提高农田利用效率。同时,由于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所以政府应该投入资金在加强农业气象监测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其次,落实粮食补贴以及相应的鼓励政策。近些年来,我们国家虽然取消“四税”实施“四补贴”,支农惠农力度前所未有的加大,但是这些政策在实施和落实在农民手中的实惠任然差强人意;最后政府应该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粮食储存如仓库,物流配送,批发市场等这一体系围绕粮食生产加工提供资金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张占仓.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理论困惑与创新方向[J].管理学刊,2014(1):27-33.
[2]张占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1):48-54.
[3]田东林.从城镇化看云南粮食安全[J].中国城市经济,2011(1):263-266.
作者简介:张麒丰(1991.5-),男,汉族,内蒙古包头市,西南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金融。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6)10-008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