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应用浅析

2016-02-22 13:01王萌张毅李娟李金田
新中医 2016年11期
关键词:伤寒杂病论杂病论筋脉

王萌,张毅,李娟,李金田

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应用浅析

王萌,张毅,李娟,李金田

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伤寒杂病论》中六经辨证无不透露着八纲辨证,笔者认为,其辨证论治的理论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宗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的病机十九条。作者通过探讨病机十九条中“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应用,认为此病机在《伤寒杂病论》中体现在肾阳虚衰,寒邪内侵,其脉沉微;少阴阳气不足,筋脉失养,发为拘急;肾阳不足,气化失司,水气盘踞,经脉被扰,发为振颤;肾阳不足,寒湿内聚发为骨关节病等。

《伤寒杂病论》;肾阳不足;诸寒收引,皆属于肾;病机十九条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言:“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 《九卷》 《八十一难》……”,提示《伤寒杂病论》的成书与《内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张仲景开创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先河,“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中的“逆”即为病机之意。而《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病机十九条”综合了病位、病因、病性等基本要素,是中医审机的精髓[1],对指导临床辨证论治有重要意义。笔者将探讨“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这一病机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应用。

1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的内涵

《类经》注:“收,敛也。引,急也。肾属水,其化寒,凡阳气不达则营卫凝聚,形体拘挛,皆收引之谓。”可见,所谓“收引”属于病机,而不单纯指肢体经脉的拘挛。作者认为,在症状方面,“收引”可指脉气不出、肢体震颤、筋脉拘挛、关节屈伸不利等方面。本条指出寒皆属于肾,寒为冬季之气,肾为冬季之脏,在配属上二者同气相求,正如《黄帝内经·五运行大论》中言:“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气为坚,在藏为肾。”肾为先天元阳之本,寒为阴邪,损伤阳气,较重较急,常出现寒邪直中少阴;肾阳虚衰,脏腑功能低下,失于气化,可致阴寒或水邪内生,发为各种疾病。

2 该病机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应用

2.1少阴病中脉象多为“沉,紧”阳加于阴谓之脉,阴血的充足和阳气的充沛可使脉道畅达。肾为元气之本,阳气之根,肾之阳气不足则脉气鼓动无力,则在脉象上体现为收引不张的状态,即为脉沉。如“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等。仲景以脉象示病机,“脉沉”即为肾阳虚衰,阴盛于水,独阴无阳,故脉沉而无力。少阴阳气不足则阴寒内盛,寒主收引、凝滞,故在脉象上可表现为脉紧。如“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由于少阴阳气不足,此脉象应当为“紧而无力”。

2.2肾阳不足,筋脉失于温养《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对此学术观点,诸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高世栻注:“精,精粹也。柔,柔和也。阳气不精,则神无所养;阳气不柔,则筋无所养。”黄元御曰:“物之润泽,莫过于气……专气致柔,顺其自然之性,血濡而气煦之,故筋膜和畅也。”可见,筋脉的调达和畅有赖于阳气的温养。《内经知要》载:“筋脉挛急本是肝症,而属于肾者,一则以肾肝之症同一治,一则肾主寒水之化,肾虚则阳气不充,营卫凝泣;肢体挛踡。所谓寒则筋急也。”可见,少阴阳气不足,则筋脉失于温养可发为拘急痉挛。在《伤寒论》中,仲景治疗此种筋脉拘急,通常用炮附子。如“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吐己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附子大辛大热,炮制后用可温补肾阳,生用可回阳救逆,对此种筋脉拘急旨在补肾阳、促气化、温经脉。

2.3肾阳不足,水邪内生,扰动经脉《伤寒论》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发为身动、振振欲擗地与肾阳虚衰不能温养经脉有关,正如张志聪所言:“身动,振振欲擗地者,生阳之气不充于身,筋无所养,故有经风不宁之象”。也与肾阳亏虚,不能化水,水气泛滥,水湿浸渍,筋脉肌肉失养有关。病机十九条言:“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可见水饮为病与少阴肾密切相关。肾为水脏,位居北方,其性寒。肾阳虚衰则阴霾密布,水邪内生,故用真武汤温阳利水。方中炮附子温肾壮阳,振奋少阴阳气,肾阳一复,下焦气化自行,蒸腾水邪,使水有所主[2]。

2.4肾阳不足,寒湿侵袭,发为痹证《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中桂枝附子汤重用桂枝祛散风邪,附子温经助阳,为表阳虚风胜者而设;白术附子汤中术附相配,共走皮中逐水气,为表阳虚湿胜者而设;甘草附子汤有温中助阳、散寒除湿之功,为阳虚阴盛之风寒湿痹,病邪较深入者而设。从用药上来说,三方均有附子。《神农本草经》曰:“附子,主温中,寒湿,痿蹩,拘挛,膝痛”。可见,用附子重在温补阳气和散寒除湿。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肾阳不足,卫阳不得化生,风寒湿邪侵袭肌肉筋脉关节,则发为痹症,寒主收引,主疼痛。故本病在症状上则表现为“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等。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中指出历节病的病因为肝肾不足。尤在泾指出:“历节者,遇节皆痛也。盖非肝肾先虚,则虽得水气,未必便入筋骨;非水气内侵,则肝肾虽虚,未必便成历节”[3]。历节的主要表现是遍身关节疼痛,不可屈伸,虽日久化热可出现关节的红肿热痛,但其本质在于肝肾不足,水寒之气内侵筋骨关节。这也是“诸寒收引,皆属于肾”的体现。

3 讨论

在《伤寒杂病论》中,多处体现了“诸寒收引,皆属于肾”的学术思想。作者认为,诸寒收引既是病机,又是症状。寒邪伤人,最易损伤阳气,阳气失于气化或温煦,表现为阳气功能低下,迁延日久可形成阴寒内盛的少阴体质。肾阳为元气之本,主宰一身之阳气。在脉象上,肾阳不足则脉气鼓动无力,表现在“收引凝滞”方面即为脉沉、脉微、脉紧等。在体征上,少阴阳气不足,不能温养肌肤筋脉,表现为筋脉拘挛。肾为水寒之脏,肾阳虚衰,水液不能蒸腾气化则表现为水湿泛滥,甚则扰动经脉出现身动等症状。肾主骨,肾阳不足,寒湿最易侵袭筋骨关节发为痹证。以上均是这一学术思想在《伤寒杂病论》中的体现。显而易见,在出现肾阳或者说少阴阳气不足时,容易出现“收引、凝滞”的病机或症状,这些病机或症状并非仅仅体现在痹症(筋骨关节疾病)上,而是多方面的。所以在临证遇到类似症状时,要紧抓病机,全面考虑,不妨从扶助肾阳的角度入手,如此方得全功。

[1]王瑾,梁茂新.论《素问》病机十九条对中药归经学说的奠基作用[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2,14(2):1532-1536.

[2]王庆国.伤寒论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96.

[3]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33.

(责任编辑:刘淑婷)

R222.2

B

0256-7415(2016)11-0203-02

10.13457/j.cnki.jncm.2016.11.088

2016-05-20

王萌(1989-),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方治疗肺系疾病的研究。

李金田,E-mail:ljt@gszy.edu.cn。

猜你喜欢
伤寒杂病论杂病论筋脉
基于“肝主筋脉,调畅情志”中医辨治帕金森病抑郁的思路和方法
知足常乐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暨《涪陵古本伤寒杂病论》影印本首发式
运用芍药甘草汤治疗癌性疼痛探析
浅谈学用《伤寒杂病论》的三步曲
一统天下(龙首)
刍议《伤寒杂病论》中舌诊的特点
《伤寒杂病论》书名辨析
《伤寒杂病论》中腹满辨证论治学术思想探析
《内经》与《伤寒杂病论》贯穿式教学法的研究